和諧的宇宙體系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W

目前的宇宙學説的主流,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主要理論依據及數據觀測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多普勒效益。多譜勒是在1842  年提出他的這一理論,多普勒效應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觀察者時頻率變高,而在波源遠離觀察者時頻率變低。多普勒效應不僅僅適用於聲波,它也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波,包括光波、電磁波。
2,哈勃先生的觀察結果。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先生在天文觀測中發現大部份星系光譜是紅移的。根據多普勒效應,幾乎所有星系都遠離我們而去。而且星系紅移的大小是和星系離開我們的距離成正比。也就是説,星系距離我們越遠,則它離開我們運動得越快。他在1929年得出以上的結論。
3,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後來他們證實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遺蹟,他們認為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他們也因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背景輻射是指微波輻射,宇宙膨脹理論認為它們是來自更遙遠的天體輻射來的光線由於宇宙的膨脹紅移得更厲害,以致於現在只能作為微波輻射被我們所觀測。
4,1922年弗利德曼對於宇宙作出以下的假定: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

和諧的宇宙體系

以上1,2,3點我認為是基於科學觀測得出的結論和數據,是可以信賴的,第4點是一個科學假設,目前似乎沒有什麼人提出有力的反駁論點。一切似乎順理成章,而且都是根據可靠的觀測數據:大部分的星系光譜都是紅移,星系紅移的大小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和星系離開我們的距離成正比。換句話講,星系越遠,則它離開我們運動得越快。來自更遙遠的光線甚至紅移得更厲害,以致於現在只能作為微波輻射被我們所觀測。由此推測,在時間上往回追溯,必定在過去某一時刻宇宙中的物質集結在一起,密度極高。比利時的勒梅特設想宇宙早期處於極端稠密的狀態,像一個巨大的發射性原子核。在1932年,他提出宇宙起源於這個被稱為“原始原子”的爆炸的想法。1948年,伽莫夫等人又將宇宙膨脹跟形成聯繫起來。這就是後來被稱作熱大爆炸理論的開端。

但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邏輯似是而非,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有人説,研究宇宙學不用考慮時間的因素,稍微具備科學態度的人們一定不會認同這種説法;如果有人又説研究宇宙物質運動不用考慮力或者能量的因素,稍微具備科學態度的人們仍然不會接受這樣的説法。下面我將直接證明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謬誤所在。
首先,這麼一個大名鼎鼎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沒有考慮時間的因素,它只考慮了空間距離的因素!
因為我們觀察遙遠的星系,我們是在觀察它們的過去。比如我們説星系A距離我們1億光年,我們是指星系A在1億年前發出的光線目前剛好到達我們現在的位置,我們是觀察到它1億年前的狀況。同樣,如果星系B距離我們1000萬光年,我們是觀察到星系B在1000萬年前的狀況。顯然我們會發現星系A遠離我們的速度更快,而星系B更慢。從時間順序的角度考慮,我們認為1億年前的星系比1000萬年前的星系相互遠離的速度更快。1000萬年前的星系比100萬年前的星系相互遠離的速度更快。上述的可靠數據,從時間順序的因素考慮,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過去的時間裏,在離現在越遙遠的時間,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高;在離現在越接近的時間,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低。這是一個簡單不過的觀測事實,表明觀測到的星系遠離速度隨時間箭頭而變小,在觀測到的過去的時間裏,宇宙至少在不斷的減緩膨脹速度,現在的宇宙正在趨向收縮!時間的宇宙學箭頭是指向收縮的!根據弗利德曼對於宇宙作的簡單的假定: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從時間的角度看,上述的結論:星系間遠離速度隨時間箭頭變小的觀測事實,是普遍適用的,不是個別星系現象。
現在這些有關證明宇宙在加速膨脹的大爆炸理論的“有力證據”都在反過來成為宣告這個理論破產的依據了。

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大名鼎鼎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也沒有考慮力和能量的因素,或者説,這種學説得不到普適的力學原理和能量原理的合理解釋。假設宇宙在加速膨脹,根據我們已經知道的任何力學知識,一個物體要作加速運動,必須要有一個力作用於它,沒有任何力的作用而作加速運動,顯然是不可思議的。這也明顯違背能量守恆定律。該理論將種種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原因都歸於一些未知因素,而寧願引入種種的假設,使宇宙理論越來越複雜,顯然不是明智而可取的科學態度,如果僅僅為了某種假説的需要,甚至僅僅為了解釋某種現象,而必須放棄甚至不惜違背已知的普適的物理定律,那麼不僅顯得蒼白無力,更是得不償失。我們不知道宇宙爆炸的原因是什麼,甚至宇宙有沒有爆炸過(下面將我直接證明宇宙大爆炸的荒謬)?但現在我們至少知道,至少目前在可以觀測的時間尺度上宇宙是在減緩它膨脹的速度,時間在宇宙學的箭頭是指向收縮的。這樣的結論沒有違反已知的引力知識,也沒有違反能量守恆定律。
宇宙大爆炸理論存在另外一個明顯的邏輯漏洞。根據這個理論,宇宙物質在過去某一時刻集結在一起,目前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一時刻在100億至200億年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就是宇宙的年齡。我們現在假設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看我們會推導出什麼樣的結論。假設我們的地球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時刻是屬於密度極高的集結的宇宙物質的一部分(這個假設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地球物質不可能是宇宙外的物質)。宇宙爆炸之後,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宇宙成為目前我們觀測到的現狀。又根據我們目前的精密觀測儀器,我們可以觀測到離我們80億光年的天體現象(現在已知的最遙遠的天體是類星體PC1247+3406,天文學家認為距離我們大約80億至150億光年,這意味着這個天體曾經距離我們地球目前的位置達80億至150億光年之遙。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星體總是在相互遠離,所以我們猜想這個天體目前的位置(我們不知道它現在在哪裏)和地球目前的位置的距離大於80億至150億光年。這個天體的物質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時刻也是屬於密度極高的集結的宇宙物質的一部分。當然,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地球物質是跟這個天體物質處在同一位置的。也就是説,大爆炸後的大約100多億年的時間裏,地球和這個天體大約分離了80億至150億光年的距離,根據簡單的計算,地球物質和這個天體物質相互遠離的平均速度大概達到光速的一半以上甚至接近光速。即1/2C-C。我們無法確定地球和這個天體爆炸後各作什麼軌道的運動,但根據目前的天文觀測,天體的運動通常不是直線的,而是沿曲線軌道,考慮到這個因素,地球和這個天體相互遠離之後,事實上走過更遠的路程,則它們相互原理的速度可能要超過光速。這恐怕和我們的天文常識及現有的物理理論都是相違背的,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推導出來的荒唐結論。至於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發現,竟然作為宇宙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更是讓人無法理解,我們知道,微波輻射的速度是和光速一樣的,而宇宙背景微波輻射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殘留下來的痕跡,難道是我們地球的物質曾經以超過微波輻射(光速)的速度遠離那個“爆炸點”,直達100多億年後的現在,那些微波輻射才追上地球,而被我們所探測到嗎?不要忘記,假設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真實正確的,所有的宇宙物質,包括我們地球物質,在爆炸那一刻是處在同一個位置的,跟這些微波輻射也是處在同一時刻和位置的,是什麼理由能讓這些微波輻射知道現在才到達我們地球目前的位置?難道這些微波輻射已經繞整個宇宙的彎曲空間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處,再追上我們地球?但如果是這樣,則這些微波輻射已經不是“大爆炸殘留下來的痕跡”了。由此看來,宇宙大爆炸推導出種種無法自圓其説的荒謬結果。如果我們認為星體的運動速度不應該達到這種無法理解的高速,我們就不應該認為宇宙的年齡只有100億至200億年,而應該是更久遠,久遠到目前還無法設想的程度。那麼,宇宙大爆炸理論在邏輯上也就站不住腳了。
另外,宇宙大爆炸理論後來強調,宇宙的大爆炸不是習見於地球上發生在一個確定的點,然後向四周的空氣傳播開去的那種爆炸,而是一種在各處同時發生,從一開時就充滿整個空間的那種爆炸,應該理解為空間的急劇膨脹,而不是天體相互之間在作急劇遠離運動。當然,這種假設是為了避開讓人無法理解的能量傳遞的難題,因為天體間相互遠離的運動需要能量,這種能量從何而來,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家們是無法回答的,所以他們只能做這樣的牽強的設想。但即便如此,他們的時空觀卻又陷入另一個無法自拔的困境,他們又回到了絕對空間的老路,認為先有一個“純粹的空間”,這個“純粹的空間”急劇膨脹了,天體間的距離自然就相互遠離了。這直接就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相違背,廣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由物質分佈及物質的運動決定的,離開了物質和物質運動的時空是無法想象的。愛因思坦在《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愛因斯坦著,楊潤殷譯,胡剛覆校)第32節《以廣義相對論為依據的空間結構》中明確提出:
“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的幾何性質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由物質決定的”。從廣義相對論的角度,引力實際上是物質對空間彎曲程度影響的表現,物質的分佈情況,以及物質的質量和密度決定空間的屬性,包括空間的彎曲程度。這樣,太陽系的空間屬性主要由太陽的質量和密度決定,當然還受太陽系行星及其他天體物質的共同作用,以及銀河系甚至銀河系外其它天體物質的共同作用。天體間都是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它們所在的空間屬性是這種聯繫和作用的結果。宇宙中沒有完全孤立的物質,因此也沒有完全孤立的空間。基於同樣的理由,銀河系的空間屬性主要由銀河核心(公共重心)決定,銀河系的天體之間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同時也和其它星系的天體相互聯繫和作用,它們所在的空間屬性由這些聯繫和作用所共同決定。我相信,星系與星系之間,星系團於星系團之間,甚至超星系團與超星系團之間,基於合理的邏輯推論,都應該是同樣的情況。整個宇宙的時空屬性由宇宙的物質分佈所決定。至少到目前為止,廣義相對論是經得起現代科學實踐考驗,比經典物理學更精確,更普遍適合的科學理論。在宏觀和宇觀領域,目前還沒有任何理論可以代替它。在沒有比廣義相對論更加完善,更加普遍適合的科學理論出現之前,謙虛是每一個科學理論者所必須具備的美德。科學精神提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學更提倡以科學觀測事實為基礎,以符合科學實踐檢驗為標準。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空間尺度內,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引力作為物質的屬性,決定着空間的屬性。在所討論的尺度內,天體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有條不紊地運行。地質學家所提供的強有力證據,證明地球生存了幾十億年的時間,天文學證明太陽存在了更長的時間,這是最基本的觀測事實,如果失去這些事實及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我們當然無從談起“和諧的宇宙”。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基本事實的存在,我們才有理由相信,至少我們所處的星球,星系是宇宙和諧發展的必然產物,這些系統遵循簡單明確的科學定律,已經存在了漫長的時間跨度,現在還在和諧有序地運行,並且還將在未來漫長歲月裏繼續它們的發展進程。還有什麼比這些系統數十億年的有序運轉更能説明問題的本質呢?當然,地球終究會消亡,太陽也必定經歷它作為恆星的主星序階段,(這一階段佔據了它整個壽命的90%),以幾乎不變的恆定光度發光發熱,照亮我們周圍空間。之後,它將不可避免地變成一顆紅巨星;然後,紅巨星將在爆發中完成它的全部使命,把自己的大部分物質散發在天空中,留下的殘骸,形成新的星雲。太陽也許還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這是必然的自然規律,天體也有它們的進化歷程,生成,發展,消亡,再生成,這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過程。宇宙在本質上是遵循明確科學定律的有序的和諧系統。
當然,事物總是運動的,發展的,聯繫的。宇宙的相對平衡並不意味着宇宙是靜止不變的,宇宙的平衡是運動中的平衡,發展中的平衡。宇宙間的物質是相互聯繫的。宇宙中的物質,比如行星,恆星,其它星際物質,甚至整個星系,當然都有極其複雜的生成,發展,衰老和消亡的過程,平衡必然會不斷被破壞,但新的平衡也將會產生,破壞和平衡是對立統一的,是宇宙發展的基本矛盾。這是依據宇宙事物本身的性質及其依據的科學規律決定的。宇宙的平衡是完全自足的平衡,是生生不息的平衡,是和諧的平衡。我們看到,和諧的宇宙平衡理論不需要牽強的附加假設條件,不需要第一推動力的存在,不需要造物主的任何設計。它是建立在前人不斷積累的實踐觀測數據和已知科學理論上的完全的唯物辯證的宇宙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