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姓起源,姓呂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8W

呂姓的百家姓排名是第二十二位。而隨着歷史的發展,本來屬於漢姓的呂姓在少數民族中也有少量的分佈。那麼,呂姓是怎麼來的呢?歷史上曾經有過哪些歷史名人呢?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

呂姓起源,姓呂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呂姓的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賜伯夷呂氏,屬於以帝王賜氏、部族名、國名、居邑名為氏。其始祖為伯夷。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帝舜時,姜姓後裔伯夷為掌管禮儀的秩宗,幫助舜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禹代行天子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之心腹,組成了一個強域不過七十里地的侯爵國,伯夷是呂國第一代呂侯,為呂氏始祖。在夏商周時,呂國都是諸侯國。商末,伯夷後三十七世苗裔太公望呂尚輔助文王武王建立周朝,因功勛首封太公呂尚於營丘,曰齊國。後太公之子丁公呂及即位,春秋戰國時代,古呂國和齊國並存了三百餘年,到呂尚的第12世孫齊桓公呂小白時,楚文王發兵北上(公元前679年),借道南陽鄧國,攻打南陽古申國。申國被楚國滅掉之後,位居申國以西的呂國人,懼怕楚國發兵來攻,一大部人東遷新蔡,建立了新的呂國,史稱東呂國。
  南陽呂國被楚國滅亡後,呂國子孫均以故國名為姓氏,形成呂氏的主脈。到春秋末期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被田氏家族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氏,稱呂氏、齊氏、姜氏等,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氏正宗,是為南陽呂氏。呂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據史載今河南安陽往北一部分呂姓出自高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魏氏。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外逃,追隨人員中有個叫魏犨的人,又稱魏武子。重耳回晉國當上國君後,便封魏犨為大夫、魏犨的兒子魏錡在呂、廚兩地有封地,大家就叫他為呂錡。呂錡的子孫就以封地為氏,稱呂氏。
  據《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山西的呂人故地,被晉國所並,晉侯將此地作為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後裔雖系晉之公族,姬姓,但因封於呂人的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晉惠公時有大臣呂甥。《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一霍州呂城條:“州西三裏,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呂邑後被晉併吞,呂甥後代以邑為氏,形成呂姓。是為山西呂氏。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鄭樵《通志·氏族略》載,鮮卑族原有叱呂氏、俟呂陵氏等複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改為單字漢姓,叱呂氏改為呂姓。後周時,又將俟呂陵氏,改為呂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呂氏後均改為呂姓。

  源流四
  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呂氏。在今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呂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呂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任姓,屬於任氏分封之國,據《左傳》: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任姓,黃帝最小兒子之姓,分封在任國,任氏勢力擴張,建立起來十個小國,畢為其中之一。
  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後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又據《左傳》上有一句話説:“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十個姓氏,為西周貴族大姓,因此不甘與其爭辯,可見當時任氏氏族的顯赫。

  姓呂的歷史名人
  1、呂 尚:(生卒年待考),字子牙,東海人,又名姜尚,是商末姜族的首領,周初齊國的始祖。周武王伐商時為軍師,立了戰功,被封在齊國。他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簡化政治制度,發展農業和漁業生產,使齊國成為西周的重要封國。民間稱為姜太公。

  2、呂不韋:(公元?~前135年),戰國末期秦國丞相。春秋戰國時期,秦王贏政封呂不韋為相國、文信侯,稱之為“仲父”。呂不韋做了相國後,招攬門客三千多人,讓他們博採眾家之長着書立説,然後把他們着的書彙集起來,起名為《呂氏春秋》。這本書共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包括了古今中外之事,天地萬物之化。書剛一寫成,呂不韋就把它懸掛在咸陽城門,請當時的諸侯、遊士、賓客修改,並且在城門上掛着一千兩金子,如果有人看後能增加或減少字的話,就把這一千兩金子賞給他。結果十幾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能增減一個字。其實,並不是這本書簡練和完美到不能增減一字的地步,而是當時的人們害怕呂不韋的權勢,根本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罷了。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一字千金”,用為形容文章寫得非常好,具有極高的價值。

  3、呂 公:(生卒年待考),齊國始祖呂尚後裔,單父人(今山東東單)。漢高祖劉邦岳父。呂公當時與沛縣(今江蘇沛縣)縣令關係很好,為躲避仇家糾纏,舉家自單父遷居沛縣。呂公有相人之術,其長女名呂雉,他常對人説“此女有大富大貴之相”。沛縣縣令曾為其子求婚,但遭到呂公婉言謝絕。在一次沛令舉行的酒宴上,呂公與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相遇。呂公見劉邦氣度非凡,因而特別敬重他。呂公又見劉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後,對劉邦説:“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好給人相面。我相過的人太多了,但是沒有一位像你的相貌這樣高貴的,願你多多自愛!”不久,由呂公作主,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她就是後來的呂后。呂公之妻呂媪對呂公將女兒嫁與劉邦之事非常生氣,怒衝衝地説:“你平素總是説我這個女兒不尋常,應該嫁與貴人。而今為何這麼輕易地就把女兒打發了?”呂公一笑:“婦道人家懂得什麼?”呂雉嫁給劉邦後生有一子一女。傳説有一次,她帶兩個孩子在田中勞作,一個過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呂雉見老人餓了,就又給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給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貴人。”又給其一子一女相面説:“夫人所以能夠大貴,是因為這個男孩子的緣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貴之相。”呂公後來被劉邦封為臨泗侯,呂雉的哥哥呂澤和呂釋之也跟隨劉邦參加了楚漢戰爭,因功分別受封為周呂侯和建成侯。

  4、呂 雉:(公元前291~前180年),女,名雉,字娥妁,呂皇后(呂后),漢高祖劉邦之妻,今山東省單縣南)人。着名西漢初期女政治家。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專政達十六年之久,為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女執政者。早年,其父呂公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把女兒許配給他。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公元前203年秋呂雉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后,呂雉被立為皇后,子劉盈為太子。呂后為人有謀略,漢朝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劉邦死,漢惠帝劉盈立,尊呂后為皇太后。漢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后掌政。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崩,立少帝,呂后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有怨言,呂后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后。”呂后先後掌控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雉,武則天,慈禧)的第一個。呂后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道家)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后詳問劉邦身後的人事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慾,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税。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曾下書羞辱呂后説:“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説:“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漢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公元前180年呂后逝世,終年六十二歲,與漢高祖合葬長陵。後諸呂欲為亂,被周勃、陳平等誅平。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們對歷史的評價都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套,所以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成為評價歷史功過的一把鐵尺,因而對呂雉的評價毀多於譽。實際上應該從歷史人物對當時和以後的社會影響來評論,所謂“民為天,社稷次之、君輕之。”

  5、呂 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陽),着名三國時期東吳將領。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以致魯肅見他時,曾稱讚其“學識淵博,非復吳下阿蒙”。先在赤壁之戰中與周瑜等大破曹軍,後大敗關羽,奪回荊州,在東吳堪稱戰功赫赫。後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少年時即隨姊夫鄧當渡江。呂蒙的姊夫鄧當為孫策部將,呂蒙年僅十五六歲即隨軍出征。鄧當逝世後,呂蒙代領其眾,隨孫權征戰各地。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呂蒙為先鋒,陣斬陳就,受任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在赤壁之戰中,呂蒙與周瑜、程普擊敗曹軍,圍曹仁於南郡,曹仁敗走,進據南郡,晉位偏將軍,任潯陽縣令。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説:“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託説:“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瞭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説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三史’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説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着指揮戰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説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歎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帥,才識不如周公瑾(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成語便出於此處。

  6、呂 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內蒙古包頭)。着名東漢末年武將。呂布善弓馬,武藝高強,有“飛將”之稱。起初在幷州(今山西太原南)刺史丁原手下任主簿,後殺丁原投靠董卓,升為騎都尉,又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他曾以小故被董卓擲戟責打,便心懷怨恨。當時,司徒王允擬誅董卓,便與呂布密商,答應為內應。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羣臣大會未央殿之機,派呂布等在北掖門誅殺董卓。呂布以功授為奮威將軍,封温侯。董卓部將李傕、郭汜進犯長安,呂布戰敗出走。先後投奔袁術、袁紹等割據諸侯。曾助袁紹擊敗張燕。後因懼袁紹,被陳留(今河南開封)太守張邈收留,命為兗州牧,屯駐濮陽。不久,曹操率軍攻呂。呂布戰敗,投奔割據徐州的劉備。當時劉備與袁術對峙。在袁術的鼓動下,呂布襲取下邳(今江蘇睢寧),擊敗了劉備,自號徐州牧,並許劉備駐紮小沛(今安徽濉溪)。袁術曾派大軍進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出面調停,使雙方罷兵。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擊敗劉備,攻破小沛。曹操親率軍征討,呂布不敵,被困於下邳,遣人求救於袁術,未果。此時其部將侯成謀叛,擒住呂布及陳宮、高順等人出降。呂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殺。

  7、呂 忱:(生卒年待考),晉文字學家。字伯雍。從典籍中搜求異字,《韻集》作者呂靜之兄。作《字林》一書,以增補《説文解字》所未備。着名西晉文字學家。他所作的《字林》,收漢字一萬三千個,增補了《説文解字》的疏漏,與唐朝以前的《説文解字》並重。

  8、呂禮裕:(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台灣省空軍總部計劃署副署長。

  9、呂 靜:(生卒年待考),《字林》作者呂忱之弟。着名西晉音韻學家。曾仿李登《聲類》,編,《韻集》五卷。書已不傳。

  10、呂洞賓:(798-?),唐末道士。名喦或巖,以字行,號純陽子,相傳為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又一説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道教全真道尊他為北五祖之一,又傳為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在唐朝會昌年間兩舉進士不第,便浪遊長安。後來遇到鍾離權得到丹訣,修道於終南山,有劍術,後遊歷各地,自稱回道人。主張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改丹鉛與黃白之術為內功,改劍術為斷除貪嗔、愛慾和煩惱的智慧。傳説他曾在岳陽弄鶴,江淮斬蛟,客店醉酒,百餘歲而童顏。元朝時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孕佑帝君”,通稱“呂祖”。

  11、呂 溱:(生卒年待考),字濟叔,江蘇楊州人。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l038年)戊寅科狀元。呂溱中狀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因參與進秦院宴飲事受牽連,出知蘄、楚、舒三州,後復修,起居注。宋皇佑四年(公元l052年),依智高反叛,呂溱勸宋仁宗不要封鎖消息,而應“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進知制誥,又出知杭州,入為翰林學士,呂溱上疏論宰相陳執中貪戀富貴,行為奸邪。後陳執中罷相,呂溱以侍讀學士之職知徐州,赴任前,宋仁宗賜宴資善堂。任滿徙成德軍,因與興都轉運使李參不和,及豪侈放任,簡於政事被彈劾,貶知和州,分司南京。宋神宗即位,呂溱起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期間,呂溱精識過人,辨訟立斷,豪惡為之斂跡,政績頗佳。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呂溱不幸逝世於任,終年五十五歲。朝廷追贈禮部侍郎,宋神宗詔書中有“呂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節,絕跡權貴,故中廢十餘年,人無言者……”對呂溱家貧子幼,宋神宗詔令朝廷優厚安撫。呂溱開朗敏捷,善於議論,其言論頗為當時名流所推許。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賓客,不過數語,人稱之為“七字舍人”。

  12、呂 臣:(?-前174),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初為陳勝起義軍將軍。與項羽同屯軍彭城。後輔佐劉邦平天下,被封為寧陵侯。陳勝被害,他在新陽組織蒼頭軍,攻克陳縣,殺叛徒莊賈,重建張楚政權。不久,聯合英布,再破秦軍。後歸項梁,與項羽共同屯軍彭城。項梁在定陶戰死後,楚懷王乘機奪取他和項羽的兵權,並改任他為司徒。

  13、呂 洛:(生卒年待考),北魏代人(今河北蔚縣),官至羽林中郎將,後被封為成武侯。

  14、呂光:(338-399),十六國時後涼(建都今甘肅武威)建立者。386-399年在位。字也明,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氏族。初為前秦苻堅部將,率兵攻西域,破龜茲等國。還軍時,趁着水之戰後苻堅被殺,遂割掠涼州,稱酒泉公,年號太安。龍飛四年(399),傳位於子紹,自號太上皇帝。未幾病死。在位13年。其子呂紹、呂纂、呂隆也先後執政後涼。

  15、呂才(600-665),唐哲學家、音樂家,官至太常博士、太常丞。博州清平(今山東臨清)人。少好學,喜陰陽方伎之書,尤長音樂。貞觀時遷太常博士,受詔改修《陰陽書》,頒行於世。又造《方域圖》、《教飛騎戰陣圖》。永徽年間預修《文思博要》、《姓氏錄》,補撰《本草》。着有《隋記》二十卷。

  16、呂公着:(1018~1089),着名北宋大臣。字晦叔。壽州人(今安徽鳳台),呂夷簡的兒子。宋慶曆年間進士,歷官潁州通判、天章閣待制兼侍讀、蔡州知州,宋神宗時為翰林學士兼侍讀,知開封府,後任御史中丞,修《英宗實錄》。歷官宋仁宗、英宗、宋神宗三朝,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時遷為御史中丞,後獨攬朝政。他反對王安石變法,稱呂惠卿奸邪不可用,遂出知潁州,又彈劾奸邪。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屢言用兵西夏之害。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被召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宋哲宗時,與司馬光等併為宰相,致力於廢除新法。司馬光逝世後,他獨秉朝政,續廢王安石新科舉法,位至司空、同平章軍國事。立朝正直,辦事公正。“懍”,謂嚴正。卒贈申國公。

  17、呂 向:(生卒年待考),今甘肅涇川人,唐朝書法家、學者,善草隸,曾參與《文選》註解。

  18、呂 端:(935-1000),北宋臣。字易直,幽州安次(河北安次)人。後晉時以蔭補官。入宋為太常丞,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繼呂蒙正為相。太宗稱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去世,制止內侍王繼恩廢立陰謀,奉真宗即位。鹹平元年(998)以疾罷為太子太保。《宋史》贊其“有器量,寬厚多恕,善談謔,意豁如也”。

  19、呂 紀:(1477-?),明朝着名花鳥畫家。官至錦衣衞指揮。字廷振,號東愚,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弘治中供事仁智殿,授錦衣衞指揮,頗受器重。擅花鳥、山水、亦作人物。多繪鳳凰、鶴、孔雀、鴛鴦之類。工筆勾勒與水墨寫意俱能。所作筆墨流動,設色鮮麗。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為明中葉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作家。有《桂菊山禽圖》、《鷹雀圖》等。

  20、呂頤浩(1071-1139),南宋臣。滄州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人,徙居齊州(今山東濟南),字元直。元佑進士。高宗即位,知揚州。建炎三年(1129)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他與張浚等倡議諸將勤王。高宗復辟,遂任為右相,兼御營使,進航海避敵之策。次年,罷相。紹興元年(1131),復為左相,力傾右相秦檜,獨專軍政之權,主張恢復中原,然排斥李綱、李光與朱勝非,創月椿錢,為患東南,於抗金亦無建樹。三年,復罷相。後歷任湖南、浙西、江東安撫制置大使。諡忠穆。有《忠穆集》。

  21、呂本中(1084-1145),南宋詩人。字居仁。宋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東萊,世稱東萊先生。以蔭補入仕,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兼權直舍人院。在學術上主張融合不偏,認為“德無常師,主善為師,此論最要”。詩學黃庭堅、陳師道,南渡後有忠憤懷舊之作。着有《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等。

  22、呂文煥:南宋降元將領。安豐(安徽壽縣)人。南宋末年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鎮守襄陽。至元十年(1273)樊城被攻陷後降元,向忽必烈獻攻鄂策,且自請為前鋒。十一年,為荊湖行省參知政事,隨伯顏滅宋。十四年,升中書左丞,後改江淮行省右丞。二十三年告老,死於家中。

  23、呂柟:(1479-1542),明朝理學家。字仲木,號涇野,陝西高陵人。正德進士。授修撰。因拒阿附劉瑾,又疏請帝親理朝政,遭瑾忌恨,託病歸。後累官禮部侍郎。宗程朱理學,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三十餘載。學以窮理實踐為主。“家無長物,終身未嘗有惰容”(《明史》)。其卒時,高陵人罷市三日,四方學者鹹設位持心喪。有《周易説翼》、《涇野先生文集》等。

  24、呂 坤:(1536-1618),明學者。河南寧陵人,字叔簡,號心吾,一作新吾。萬曆進士。歷官山西巡撫,刑部左、右侍郎。曾上疏陳天下安危,不報,遂稱病辭官。里居二十年,專事着述。抨擊道學,自稱非道學、非仙學、非釋學、非老莊申韓之學,“我只是我”,建立事功才是真學問。着有《實政錄》、《四禮疑》、《呻吟語》等。

  25、呂永吉:(生卒年待考),隋文帝時大臣,官至上柱國太尉,被封為劉郡公。

  26、呂夷簡:(979-1044),北宋朝宰相,封號“申國公”。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字坦夫。進士及第,。真宗時,累遷刑部侍郎權知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仁宗立,太后臨朝,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授召文殿大學士。立朝忠耿諫議切直。十餘年間,海內晏然。帝親政後,內外事多以諮之,封許國公。年老,進位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後以太尉致仕。卒諡文靖。

  27、呂天成:(1580-1618),明戲曲理論家。字勤之,號棘津、鬱藍生;一説名文,字天成。浙江餘姚人。幼承家教,酷愛戲曲。後師事沈璟,與王驥德訂交,互相砥礪。所着《曲品》為評論傳奇作家和作品的戲曲論着,保存了不少明代戲曲史料。又有《煙鬟閣傳奇》十五種,雜劇八種,今存雜劇《齊東絕倒》一種,署名竹痴居士。今浙江省餘姚人,明代戲曲理論家,着有《曲品》一書。

  28、呂天俸:清代大將,曾剿滅了張格爾叛亂,官至烏魯木齊提督。

  29、呂留良:(1629-1683),明清之際思想家、文學家。浙江石門(今嘉興)人。字莊生,又名光綸,字用晦,號晚村。八歲善屬文,旋通程朱之學。明亡,削髮為僧,更名耐可,字不味,號“何求山人”。能醫,故又號呂醫山人。着書多種族興亡之感。《維止錄》一書對滿清尤多譏刺。呂留良與黃宗鄭羲,高斗魁等結識。卒後,清雍正十年因着名的文字獄“曾靜案”所牽連,被剖棺戮屍,所着尚有《晚村文集》等,獄發,均被焚燬。呂留良學宗程朱,特別讚揚朱熹的種族思想。

  30、呂大臨:(1040-1092),北宋學者、金石學家。字與叔,京兆藍田(陝西藍田)人。學於二程,程門四弟子之一,與楊時、遊酢、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先生。通六經,尤精於《禮》。以蔭入仕。元佑中為太學博士,遷祕書省正字。程顥稱其學説“深潛縝密”。着有《禮記傳》。另着《考古圖》,為我國最早較有系統之古器物圖錄。

  31、呂大防:(1027-1097),北宋臣。字微仲,京兆藍田(陝西藍田)人。皇佑進士。歷知州縣。哲宗時召為翰林學士。元佑元年(1086)任尚書右丞。三年拜相。與文彥博、範純仁、劉摯等共執政,廢除新法。紹聖三年(1094)罷知永興軍,後屢貶至循州。《宋史》稱其“樸厚蠢直,不植黨朋”。

  32、呂惠卿:(1032-1111),北宋臣。字吉甫,泉州晉江(福建泉州)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官至參知政事。王安石闢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修官,參與制訂新法條例。歷知諫院、翰林學士。七年為參知政事。安石罷相,他執政弄權,安石復相,兩人交惡。御史劾其不法,出知陳州等地。哲宗立,司馬光復舊制,屢被謫。蘇轍曾劾其“詭變多端,敢行非度。”“犬彘所不為,而惠卿為之。”《宋史》列為“奸臣”。

  33、呂蒙正:(944~1011),着名北宋大臣。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第一。太宗、真宗時三度任宰相,為政主張“清靜致治”,直言敢諫。以敢言着稱,知人善薦。在對遼關係上主張“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宋太宗誇稱京城繁盛,他卻説城外還有很多因飢寒而死的人。能獎掖後進,衣服袋中有名冊,分列各類人才,每遇朝中選賢士,便從夾袋中取出名冊推存。他所推薦的呂夷簡、富弼,後來都成了名相。辭官回鄉時還以“弭兵省財,古今上策”為言。《宋史》稱其“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善知人,富弼與侄呂夷簡均為其所識,俱為名相。

  34、呂祖謙:(1137-1181),南宋哲學家、文學家,被稱為浙東學派先驅。字伯恭,祖籍壽州(今安徽鳳台)人,徙居婺州(今浙江金華)。呂好問孫。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太學博士、主管台州崇道觀等。以祕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重修《徽宗實錄》,又受命編纂《皇朝文鑑》,遷直祕閣,進着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家有中原文獻之傳,學識淵博,與名士張栻、朱熹等友善,講索益精。卧病,任重道遠之志不衰。卒。諡成。着有《古周易》、《書説》及《歐陽公本末》諸書。

  35、呂天成:(1580-1618),今浙江餘姚人,明戲曲理論家。字勤之,號棘津、鬱藍生;一説名文,字天成。浙江餘姚人。幼承家教,酷愛戲曲。後師事沈璟,與王驥德訂交,互相砥礪。所着《曲品》為評論傳奇作家和作品的戲曲論着,保存了不少明代戲曲史料。又有《煙鬟閣傳奇》十五種,雜劇八種,今存雜劇《齊東絕倒》一種,署名竹痴居士。

  36、呂天俸:(生卒年待考),清朝大將,曾剿滅了準葛爾叛亂,官至烏魯木齊提督。

  37、呂正操:(公元1905~今),遼寧海城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1922年參加東北軍,次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連長、營長、少校副官隊長,瀋陽同澤俱樂部主任,第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參謀處長,六四七團、六九一團團長。1936年任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總隊長。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衞軍司令員,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區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晉綏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員兼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東北鐵路總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兼鐵道兵團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副部長、代部長,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政治委員。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二、三屆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38、呂 展:(公元1919~1997年),湖南平江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八軍戰士、文書。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七一六團二營文書,雁北支隊支隊部書記,八路軍第四縱隊三十四大隊參謀,平西軍分區第7團參謀、教導隊隊長、三營副營長、團副參謀長、蔚(縣)涿(鹿)宣(化)支隊支隊長,冀察軍區作戰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軍區參謀處處長,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參謀處處長、隨營學校校長,華北軍區步兵學校第一大隊大隊長,石家莊警備旅旅長,北平糾察總隊第一大隊大隊長、新糾察團團長、糾察總隊副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糾察總隊總隊長,北京市公安總隊總隊長兼北京市公安局第一副局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5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2月2日逝世,終年七十八歲。

  39、呂 清:(公元1915~今),河南光山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麻城獨立團排長、連長,軍委工兵連政治指導員,中共中央外交部聯絡站站長、駐西安辦事處副官。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副科長,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政治處主任,淮南軍區路西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淮南軍區路西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合江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炮兵學校政治部主任,朱瑞炮校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高級炮兵學校副政治委員,松江軍區副政治委員,黑龍江軍區副政治委員,瀋陽軍區工程兵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政治部主任,農墾部副部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40、呂義山:(公元1912~1991年),山西崞縣人(今山西原平)。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部祕書,三五八旅教導大隊政治委員,政治教育主任,政治處主任,旅直屬政治處主任,旅供給部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三五八旅供給部政治委員,後方留守處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一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第一處副處長、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幹部局副局長、局長,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九歲。

  41、呂仁禮:(公元1916~今),安徽六安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十三軍九十九師二九七團連政治指導員、營長,紅五軍騎兵團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大隊十隊區隊長,山西決死第四縱隊三十五團副團長、代團長,抗日軍政大學三大隊副大隊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五軍分區三團團長,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五旅十五團團長,第一野戰軍三軍九師副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兵團九師副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師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42、呂士英:(公元1913~1989年),又名呂世英,河北臨城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38年參加冀西抗日遊擊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冀西抗日遊擊隊第七支隊二區隊政治教導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三縱隊七團營教導員,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部訓練股股長、作戰股股長、團參謀長,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十四團副團長兼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赴東北幹部團副團長,東滿軍區獨立三師八團團長,東北野戰軍十縱二十九師參謀處處長,四一六團團長。參加了上黨、遼瀋、平津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四○師參謀長、一四一師副師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四十七軍一四一師副師長、師長。回國後,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歷任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研究員、戰役研究室主任、戰理研究室主任、戰理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五十六基地司令員,炮兵技術學院院長,第二炮兵司令部顧問。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榮獲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9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二歲。

  43、呂作鬆:(公元1913~今),湖北陽新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團政治保衞局保衞隊隊長,紅五軍團獨立師副營長、營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總校區隊長、隊長,中央軍委總後勤部兵站分站站長、科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總兵站部第十八兵站一分站站長、第一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後勤部兵站東線運輸處科長、副處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第二分部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分部副部長。參加了臨江、遼瀋等戰役。1947年在四平戰鬥中立大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車運部部長,海軍工程部副部長,海軍軍事學院院務部部長,海軍學院副教育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44、呂炳安:(公元1917~1967),河北深澤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三軍分區營政治教導員,地區隊政治處主任,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三十一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遼西支隊副政治委員,熱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政治部直工部部長,廣西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廣西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軍區政治部保衞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兵役工作部副部長,武漢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7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五十歲。

  45、呂黎平:(公元1917~2001年),原名呂繼熙,江西興國人。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興國縣少年先鋒隊總隊長,中央紅軍學校政治部青年幹事、機要祕書,紅軍總部一局參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一局作戰科副科長,西路軍總指揮部情報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曾與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陰謀作了堅決鬥爭,並在鬥爭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抗日戰爭時期,受中央委派入新疆航空隊學習飛行,成為我黨培養的第一代飛行員。1942年9月被軍閥盛世才逮捕入獄,1946年在黨中央的營救下回到延安,在獄中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飛行教員隊隊長,南京航空器材接收處處長,南京軍管會空軍部部長等職,參加了遼瀋、平津、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空學校校長,丹東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作戰指揮員,空軍第四航空學校校長,北京空軍中級指揮員訓練班主任、北京高級航空學校校長,福州空軍指揮所值班指揮員、軍長,瀋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1月22日因病在瀋陽逝世,終年八十四歲。

  46、呂繼周:(公元1894~1943年),字續文,雲南安寧人,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三軍副軍長。呂繼週六歲時父母皆喪,隨兄嫂度日。曾讀過幾天書,後迫於兄嫂之命,為幾家農户放牛。一日,不幸丟失了一頭牛,失主避他去找,並威脅他:“找不回來不給飯吃。”呂繼周不敢在晚上進山找牛,只好向別人借了兩個土豆果腹。第二天,覺得回家肯定沒好果子吃,便決定進安寧縣城做零工。他步行到縣城,轉悠半天也沒零工可做,這時有人告訴他省城正在招兵,呂繼周思前想後,決定去當兵,當即步行到昆明報名。從此,這個放牛娃邁向他人生的輝煌。當兵後,呂繼周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因他機智勇敢,受到長官的賞識被保送到雲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在第三軍十二師三十五旅,歷經列兵、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參謀長、師長、中將副軍長等職。呂繼周領軍治兵,以嚴着稱。一次他率部沿贛江北上,傍晚船隊靠岸,忽然有一個男子,背上揹着個孩子、左手抱着個孩子、右手牽着個孩子,哭叫而來,跪在呂繼周面前説:“求求長官開恩!”呂繼周將他扶起來,詢問原因。原來,他的胡副官搶走了他的老婆。當即問胡副官,胡副官默認了。呂繼周頓時大怒,一巴掌將胡副官扇倒在地,喝斥道:“當軍人就要保國愛民,你保的什麼國,愛的什麼民?來人,把他送軍法處嚴辦!”接着又將那個女人叫來訓斥:“不許嫌貧愛富,快跟你丈夫領娃娃回家!”給了他們兩塊銀元,打發他們上路了。1936年10月,呂繼周與日偽蒙古王爺的騎兵打了一仗,獲全勝,他在戰鬥中負了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即,他在4月將妻兒接道昆明安頓,後拜見了雲南省主席龍雲,龍雲挽留他在家鄉任職,呂繼周婉言謝絕:“我當軍人多年,怎麼能在此刻退下陣呢,我要為打日寇出力!”龍雲深受感動,贈款與他補充旅費。“七七事變”後,呂繼周在第三軍七十二團當團長,奉命在河北易縣、新城、高碑店一帶與日寇搏殺,因友軍失利,他奉命退守保定、滿城、高陽一線拒敵。後來太原告急,他又奉命馳援太原,日寇則派出一個精鋭旅團在娘子關攔截。呂繼周率部按照上級部署,避開日寇鋒芒,提前將部隊埋伏在娘子關附近的山谷,當日寇得意忘形地進入伏擊圈後,七十二團官兵出其不意,勇猛出擊,將日寇的隊伍攔腰斬成幾段,激戰五天後,突破日寇的攔截,急行軍趕到山西榆次,可惜此時太原已落入日寇之手,只好從太子谷退入山區。此戰後,呂繼周升任三十五旅旅長。1938年,呂繼周奉命到臨汾、曲沃、聞喜、侯馬店鐵路沿線抗擊日寇。苦戰三個月後,到中條山據守,這時他已經升任十二師參謀長,輔助指揮全師在中條山擊退日寇十一次進攻,給日寇以沉重打擊。呂繼周還率部開展了游擊戰術,搞得日寇疲憊不堪,死死牽住了日寇兩個師團的兵力。此戰,呂繼周有功,升任十二師師長。1941年3月,日寇集中了九萬多兵力,進攻中條山。同年5月,呂繼周奉命率十二師作軍預備隊,控制韓家嶺、張家店、窯頭等地。5月7日下午,八十軍二十七師在王家窯與日寇激戰,傷亡慘重,軍情告急,他率全師增援1501高地,激戰一小時後,日寇大部被殲,繳獲戰馬四匹,山炮兩門。5月9日拂曉,他和師部寸性奇、楊玉昆率全師在黑虎廟與日寇激戰,日寇調集唐口的兩千多兵力增援,黑虎廟呈拉鋸戰狀態。5月10日後大雨,十二師隨軍部南進,在温峪與日寇遭遇,處境險惡,向東突圍。因兩天陰雨,突圍未成,官兵們已經兩天沒吃東西,飢寒交迫。軍長唐淮源與呂繼周同仇敵愾,決心再次突圍。軍長命令他窯要千方百計突出去,向上級報告軍情,並交代:“如果我犧牲了,你就代我指揮。”當天下午2:30,戰況慘烈,軍長唐淮源拔搶自殺,副師長寸性奇悲憤交加衝入敵陣與日寇搏殺,中彈陣亡。呂繼周和楊玉昆哭着將軍長、副師長就地簡埋,繼續戰鬥。軍參謀長譚善祥後來在南澗溝聚集失散官兵四千多人,暫編為一個縱隊向西突圍。呂繼周率領全縱隊於日寇短兵搏殺十餘次,血戰中他與副官車子涵等被衝散,呂繼周背部中彈,倒在陣亡官兵屍骸堆中,被衞兵拼死救出。激戰五小時後,整個縱隊終於突出重圍,渡過汾河、黃河,在陝西韓城集結,後到洛陽整頓,又赴甘肅臨洮休整。此戰,呂繼周因功升任第三軍中將副軍長兼參謀長。中條山戰敗,抗日壯志未酬,呂繼周心中鬱悶,積勞成疾,於1943年10月病逝,終年四十九歲。因呂繼周抗日有功,他逝世後被公葬於甘肅臨洮興隆山成吉思汗墓側。

  47、呂國銓:(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雲南省“反共救國軍“遊擊總部副總指揮。

  48、呂祥雲:(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山東省保安第十旅旅長。

  49、呂德璋:(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西南區屯墾總隊總隊長。

  50、呂國銓:(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第二十六軍軍長。

  51、呂曉韜:(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第八十四師五,一團團長。

  52、呂公良:(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新編第二十九師師長兼許昌守備司令。

  53、呂旃蒙:(生卒年待考),着名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第三十一軍參謀長。

  其他呂姓名人有西漢大臣呂產、呂祿、呂通,將領呂澤;三國吳將領呂據;晉音韻學家呂靜;十六國後涼國君呂纂、呂隆;隋詩人呂讓;北宋方臘起義軍將領呂師囊;元大臣呂域;明臣呂翀;清文人呂撫,詩人呂堅清等。近當代呂姓名人有民主革命者呂大森,氣象學家呂炯,電子學家呂保維,建築師呂彥直,史學家呂思勉、呂振羽,語言學家呂叔湘,作曲家呂文成,音樂家呂驥,畫家呂鳳子,油畫家呂斯百等。

更多精彩:
  2016百家姓排名順序最新排行榜
  百家姓戴姓排名是怎樣的?
  關於百家姓大姓排名的揭祕
  關於百家姓儲姓排名的相關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