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5W

闡姓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罕見的姓氏,主要源於戰國時期的魯國闡邑,是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的。闡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大陸姓氏排行榜中未能進入前1000名。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好奇,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個這個姓氏的起源跟歷史名人吧。


簡介
  闡姓,闡,讀音作dǎn亦可讀作tiàn、shàn。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魯國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源於西南夷,出自秦、漢時期古西羌族闡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闡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魯國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左傳·哀公八年》記載:“夏,齊人取讙及闡。闡在東平劉縣北。”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記載的“東平劉縣”,即今山東省的泰安市寧陽縣古堽城,春秋時期為魯國的闡邑,至戰國初期更名為“剛”。在秦莊襄王嬴異人(嬴子楚)元年(楚考烈王十三年,魯頃公姬讎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詔派春申君黃歇發動了擊滅魯國之戰,剛邑歸了齊國。

秦王贏政二十六年(田齊王田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秦王發動吞滅齊國之戰,統一中國,稱秦始皇,僅留下一城之地的衞國。滅齊國之後,剛邑列屬秦朝的東平郡。剛邑歷秦至漢,在漢朝初期起設置為剛縣。王莽於居攝元年(公元6年)開始篡漢後改其名為柔縣。直至北魏王朝其地屬“東平國”,後改“剛平”,亦作“岡城、堽城”。剛平為縣制地名用了一千多年,僅在北魏王朝就用了一百四十八年。到了唐末五代初期,後梁太祖朱全忠(朱温)在堽城以野王令於(公元907年)正式稱帝,三年後的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後梁太祖在雪埠山(今張果老山)被後來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擊敗,遂將都城遷徙,居然一夜之間就趁西流汶水船運至鄆城,故有“拆了堽城,建了鄆城”之説。

當年在楚國滅魯國後,居於闡邑的住民中即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闡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dǎn(ㄉㄢˇ)。

第二個淵源
  源於西南夷,出自秦、漢時期古西羌族闡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史籍《後漢·郡國志》中記載:“益州越巂郡闡。”益州,大體包括今雲南和四川地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邛都為越巂郡國,即今四川省西昌市東南部一帶地區。

漢朝時期稱古夷人為闡族,其主要民族成分為古羌、氐族的一支,後分別被東突厥族、後突厥族控制。漢成帝劉驁於河平元年(公元前27年)發動攻滅夜郎國之戰,收服夜郎設置了牂柯郡以後,闡族迅速被漢化,其中有以部族名稱為姓氏者,稱闡氏,其姓氏讀音作tiàn(ㄊㄧㄢ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族紹闡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後漢·班固傳》記載:“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者。”漢朝末期至南北朝時期之際,中亞民族中的一支突厥民族崛起,活動於西域地區,漢王朝西域長史班固即有以記載,其部落中有紹天闡氏族,時稱紹闡氏,為突厥民族中較早成為部落集團的成分之一。突厥民族至隋、唐朝之際發展至顛峯。在唐朝初期,東突厥前汗國為唐軍大將李靖所破,後突厥汗國為回紇首領懷仁可汗所滅,最後的西突厥汗國為唐軍大將蘇定芳所滅,其突厥各部的後裔子孫分佈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等地區生息繁衍,今總人口有一億四千萬人左右。

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大將軍蘇定方滅西突厥後,唐王朝將突厥各部遺民分遷入中原予以管轄,其中的紹闡氏部落被圈居於山西平遙與漢族民眾雜居地區,後迅速被被漢化,逐漸分播於各地。其中有以先部落名稱為姓氏者,稱紹闡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邵氏、闡氏、天氏者,闡氏按古突厥語諧音讀音作tiàn(ㄊㄧㄢˋ)。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時期西域蒙古徒單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回族中的闡氏,出自單氏所改,實際源出女真族徒單氏。徒單氏,是金國時期遼王完顏·宗幹(完顏·斡本)的正室亨妃,沒有子嗣。完顏·宗乾的次妃李氏生長子完顏·充,後封鄭王,三妃大氏生三個兒子,長子就是海陵王完顏·亮。正室徒單氏和三室大氏情同姐妹。鄭王完顏·充喜歡嗜酒,徒單氏常予以責怒,並因此而十分厭惡完顏·充。但徒單氏卻極喜愛完顏·亮。完顏·亮即位為海陵王后,姦淫了徒單氏的侍婢高福娘,並派高福娘偵伺太后徒單氏的動靜,隨時奏報。後來,太后徒單氏因與即將出徵的樞密使僕散·師恭多説了幾句,海陵王便懷疑太后與外臣有密謀,遂將徒單氏殺死。完顏·宗乾的正妃徒單氏,其族因主母而榮,族人將其部稱為徒單部,皆稱徒單氏。蒙古滅金國後,至元朝時期,徒單部融入蒙古族,屬元朝安西王孛兒只斤·阿難答一族之屬。在安西王率元朝軍隊進駐青海地區後,改奉信仰伊斯蘭教,其部眾亦被強令改信回回教。以後的西平王孛兒只斤·奧魯赤、威武西寧王孛兒只斤·出伯及其後裔世襲西寧王孛兒只斤·速來蠻的部眾等,也多信仰伊斯蘭教,並轉化為回族。這在回族史上稱其為“蒙古回回”、“夷回”、“回韃”等。在元朝後期,地處中亞地區和新疆南疆及青海西部的察合台汗國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也都隨孛兒只斤·答兒麻失裏可汗在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改奉伊斯蘭教,轉入回回民族。

為了與察合台汗國的回族在世系上有所區別,徒單氏回族將已經漢化的單氏加“門”部首改為“闡”,稱闡氏,以示先入為回,早就在教,讀音仍為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筆畫後讀音不改的特例之一。目前闡氏回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地區。

遷徙分佈
  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未列入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公元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2月28日對台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多以東平、牂柯、太原、張掖為郡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