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4W

   浮生若夢,萬事隨緣,學道容易得道難,功名如糞土,富貴亦浮雲;無相無物,放下一切,失就是得,人生也是一道題,時時處處你都必須捨得。

有愛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這是一段對話

   許戈輝:在早年間到底為什麼會出家呢?

   淨空出家是老師替我選擇的,我學佛跟一般人情形不一樣,我是從哲學裏面走進佛門的,我的老師方東文(音)先生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部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兩句話引進佛門來的,所以以後就專門跑寺廟,找經典來讀,來看.接觸到佛經之後,我很幸運,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我就認識了章嘉大師,所以早年佛學部分是他老人家指導的,我跟他三年。

 

   出家這個事情也是他給我選擇的,他當時問我的志趣,我説我唯一的一個興趣就是為學會佛,為終生佛,所以早年對政治很嚮往,我的老師告訴我,説"既然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話,宗教教學比政治好.政治如果一個政策錯誤還害很多人,宗教教學有百利而無一害,"我想很有道理,就選擇了這條道路。

 

   鄭博士認為,為何很多人被佛門所吸引?那是因為佛學本就充滿了無邊的智慧和無盡的温柔,是淨化人心靈的大學,這種智慧呈現的是大自然的客觀真理,是中國人的心靈的工程師和生活的藝術家。他們因為喜歡而擁有,就擁有了心靈的淨化和無限的快樂。
                  
   皈依三寶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課。皈依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販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也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個學生,如果不曾辦理註冊手續,永遠只是個旁聽生罷了。

 

   世間上的金銀、真珠、瑪瑙稱為‘寶’,那是世間財寶: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寶,是出世的財寶。所以,鄭博士提醒朋友們:學佛修行,首先應該皈依三寶。當然這個時候五戒你覺得還不能受你可以暫時不受,等當你認為可以受戒的時候再受,成為一名居士做起,一般在每月第4個星期的星期6有皈依師傅進行皈依。

 

   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最基本的一種形式。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歸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歸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歸戒體,戒體須由先已受了歸戒的人,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而在正宗佛家看來,如果不受皈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學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於是,眾多著名的人士便選擇了這條佛教徒必經之路……
                  
   人的幸福感不僅是來自獲得,更來自於給予,有愛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持着、勇敢、熱忱、信念是通往幸福彼岸的諾亞方舟,幸福來自於對願景的追求……                     
          
     那麼,或許有朋友問:佛門俗家弟子、皈依居士和剃度出家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當然有區別,鄭博士簡單介紹如下:
                  
     只要你信仰,而沒有出家,就是俗家弟子了,沒有什麼特權和規定,自己願承認就是了。
                    
     而如果,要成為皈依弟子,就要找一位你認為可以指引你的出家師父,由他告訴你歸依的真正含義,指導你修行,如果你願意可以接受寺院的皈依儀式。接受了皈依的儀式,就會得到皈依的證書,也沒有什麼特權。總之,在家修行的都是俗家弟子,你自己決定你的程度,沒有人可以逼你。而且,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權利。

                     
     對於出家不出門的佛門弟子,一般稱之為居士,而所謂的居士不受任何佛門寺院裏的戒律戒規,只要虔誠於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如象我們比較熟悉的蘇東坡、南北朝的梁武帝,他們都是出家不出門的居士。在潮州開元寺的名冊上,我們發現有幾千名註冊的居士。比較有名的要算李嘉誠、謝慧如居士。

 

     剃度出家之人一般稱之為修道者、師父就可以了,要嚴格遵守佛門裏的戒規,做到六根清淨。佛説——常存善心。就是提倡健康,善心,真實的生活方式和心態出發,把一切真、善、美、能淨化人心靈的事物呈現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這光怪陸離的人類社會。人們壓力越來越大,感情複雜。為了釋放這些壓力,很多人選擇了遁入空門。對於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她)們皈依佛門的理由和認識當然也不盡相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