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祖墳的風水傳説

來源:人人運程網 2.31W

據《龍川胡氏宗譜》,胡氏開宗的始祖為東晉散騎常侍兼中領軍胡焱,原居山東青州濮陽〔今屬河南〕,東晉大興四年〔三一八年〕隨元帝南下,鎮守歙州〔今歙縣〕。當年他遊至龍川,發現這裏「東聳龍峯,西峙鳳冠,南則天馬奔騰向上,北則長溪蜿蜒而來」,實在是一塊風水寶地,後人定能升官發財,因此將族人遷居至此,卜下龍川口之荊林聚族而居。到了清代,族人為保護龍脈不受侵害,又立碑公告,禁止在龍脈上採礦、開石、燒炭。胡氏的族人迄今仍恪守祖先的這條遺訓,因而龍脈一直凝翠聚綠,龍川水也依然清澈。

胡氏祖墳的風水傳説

1、胡乃龍川四十八世

由於龍川具藏龍卧虎之勢,胡氏子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繁衍派生成東、西、南、北、中五隅〔支,中隅為長房〕,其間人才輩出,特別是長房三十四世孫之胡宗憲於嘉靖戊戌科〔一五三八年〕考取進士,與其族叔胡富於明成化戊戌科〔一四七八年〕考中進士相隔剛好一個甲子年,更加傳為族中美談,兩人後來分別官至户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安徽現存的石雕精品--奕世尚書坊,即為頌揚他們而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離奕世尚書坊幾步路之遙,則座落着中國重點保護文物之龍川胡氏宗祠,此祠始建於宋代,明中葉胡宗憲剿平三大倭寇,以戰功獲得殊榮,仕途登峯造極,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衣錦還鄉後將古祠重修擴建,祠內大梁或正廳四周的雕刻尤為精美神奇,被稱為「木雕的藝術殿堂」,有「江南第一祠」之譽。

這座祠堂,還有許多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方,其正祠東側的邊房有一座看來非常小的祠堂,高度僅為正祠一半,稱之副祠,屬於丁氏所有。丁氏是胡氏大族的佃僕,為什麼要建副祠?這有一個傳説,據説龍川古村像一艘船形,又位於東源河上游的低窪地,以前常有水患,風水先生指出,船在大海中航行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船靠岸,全村又清一色是姓胡,遇上大風惡浪難免會翻船,必須用釘將它鉚住,宗族才能興旺,所以建議從外村找來了一户姓丁的人家,讓他在村邊居住,並在胡氏祖祠左邊興建較矮的丁氏祠堂,讓丁姓猶如鐵錨將胡氏大船「釘住」就安寧穩當了,從此龍川村很少有水患。

2、只許代代單傳風水術

然而胡氏先人又怕丁姓一户,年長日久,開枝散葉,會吞併胡氏家族,於是請丁姓入村的同時,也在丁姓的祖墳上做了一些手腳,説來奇怪,丁姓至今十六代,數百年來代代單傳,如今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卻又是生了男丁,依然與胡氏一族相依共存,此説孰真孰假,至今已難以考證。更加神祕的是,據當地老人們表示,祠堂的正樑上五百多年從來沒有發現過蜘蛛網蹤跡,有人説與選用優質木料有關,也有的説,關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

現在龍川經已改名,其原意是希望子孫後代之中,有人能榮登龍位,但後來為了避免過於招搖而招人所忌,故主動改名為坑口村,而胡氏一族經過了一千六百多年傳承,到了現在的「錦」字輩,已經歷了四十八世,雖然胡氏一家由太祖父胡永源〔龍川胡氏中房四十四世裔孫〕開始,已轉往泰州發展,並在當地創基立業,但胡永源祖孫三代依然歸葬故里龍川,牌位入龍川宗祠受族人祭祀,其父親、祖父墳墓地點皆清晰可辨,連胡的伯父胡增鑫於上海逝世前,也特別叮囑女兒將其骨灰送返坑口村安葬,可見胡氏榮登龍位依然是受惠於故里龍川的龍脈風水。

3、胡氏祖墳財福匯聚

對於當地的風水故事,村民都津津樂道,據説,胡氏一族雖然早在東晉已聚居龍川,卻住寶山而不識佔好風水,故雖子孫繁盛,人才輩出,但身居高位的卻不見多,後來獲得風水名師指點始出大官,到了清朝更連出胡富和胡宗憲這兩位户部尚書和兵部尚書,而建於清代的胡氏祖墳,設於村中農地,前面有兩條小溪,屬兩水夾金格局,又像被龍、虎、鳳包圍,為財氣和福氣匯聚之處,所以胡氏才因此當上大官。不過,這些村民畢竟是外行人,所言自然作不得準,那到底胡氏祖墳風水如何呢?《奇聞》今期請來了曾親臨績溪坑口村堪察的風水名師林元羣師傅和黃山居士,為大家直擊胡氏祖墳龍脈風水。

奇:代表《奇聞》記者

林:代表林元羣師傅

黃:代表黃山師傅

林:自古以來追尋帝皇的龍脈氣象,所用都是計算天象「太乙神數」,這是因為皇帝之誕生乃是天命所歸,而不能單靠一般堪輿地運風水之術尋出,俗語有云:「一流地師望星斗,二流地師看水口,三流地師滿山走。」真正風水名師往往能先算出當前天象旺氣之所在,再於此方尋求旺風水優良之好穴,自然比其它地方早發早應得多,否則一人之力有限,又怎能通山亂走去尋遍天下寶穴呢!那為什麼現在安徽之龍氣如此之旺呢?這與「太乙神數」計算出來的天象現時正旺艮龍有關,因為中國之山川龍脈,全皆發源崑崙山,脈山八方、乾坤坎離兑五龍入外國,艮震巽三龍入中國,其中黃山正是流入中國之艮龍的秀氣所鍾,集眾嶽之優點,為安徽南部的太祖山,所謂「人無祖宗何以出,山無祖山何以來?」是以山之有祖,譬如樹之有根,根固則枝葉茂,根廢則枝葉萎,所以大凡山脈起祖貴則結穴必貴,山脈起祖賤則到頭亦賤。《珠山集》雲:「尋龍法,看龍宗,祖宗高大子孫雄,若是龍祖微弱了,到頭氣化也相同。」胡氏祖籍的績溪祖家之旌德均在黃山的龍氣所蔭之下,本身的龍穴都萬山朝拱,聚氣有勢,所以兩人能同分其貴,得以先後成為中國當家作主的人。

奇:那麼胡氏的祖墳風水又如何呢?

黃:胡氏的祖墳正葬於坑口村隔河的龍鬚山腳下,其東連七姑山,有雙峯,形似馬鞍,為天馬形,山上多奇峯怪石,石骨嶙峋,為諸山雄長,遠望聳秀,可觀可愛;近看巖巉,可畏可驚;晴則青黛登霄,雨則雲光化幕,有如聚槍豎立,名曰龍樓寶殿,可見其龍氣早透,早在明代陳章就有詩讚雲:「大峯小峯如削鐵,絕頂摩空更紅絕,道人何處架飛雲,直上峯頭看龍穴。」其主峯龍峯〔胡氏祖墳之太祖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頂有龍池,四時不枯,水能陰養龍脈,為天漢,龍所潛藏,故有天池之龍脈,主出帝王將相。如吉林長白山之天池,滿人葬之,發出滿清皇朝。次峯白沙峯〔胡氏祖墳之少祖山〕,有龍台巖、石門、飛瀑流泉,風水亦佳。這裏葬有胡總書記近代多位祖先,由清朝晚期到二零零一年都有,其中有四十五世、四十六世、四十七世,外表看來共有七個墳墓之多,歷時三世有多,久承龍氣,故能榮發子孫。這個龍穴的優點之多,幾可説數不勝數,先講巒頭地理,龍鬚山的龍脈由南往北,逆水而上,可見其力量宏大,最後轉左側身,猶如將軍駁腰,衝身而下投局,故其來龍極之有力;穴地之所在地形如蜂腰,最能藏風聚氣;其穴之左右護衞雄壯,有雙重青龍白虎包護,形成兩個明堂,後有重重靠山,故貴人多助,靠山得力,前方羣山朝迎呼應,而且五星俱備,九山圍繞,暗合九五之數,貴不可言,然而單隻於此還只能應將相,必見午戌才可出帝王,剛好戌峯的輔星又與龍鬚山的午方相應,雖然未知寅方是否有山來三合,但午戌已能半合為火,故帝王之氣象已基本成形,之所以應在胡氏身上,是因為他生於壬午之年,吸到此龍穴之午火旺氣,你看去年他登上黨總書記之流年又剛好是壬午年,就可見一斑;穴前有水由南而送,又有龍身水由第一明堂包貼龍穴,龍頸上更有一個終年不斷,四秀不枯之泉水,生氣源源不絕而送,可謂「龍真、穴的、砂環、水抱」四美俱備,實在難能可貴。

4、來龍座向均吉數

再以玄空法來計算此穴的來龍坐山向法來水之理數,要合成十、合五之類的生成之數,才可為吉。這比較複雜,我就不説太多,單舉兩個例子,譬如來龍與向為9〔午〕+6〔幹〕=15;坐山與水為4〔巽〕+1〔坎〕=5,都合吉數,其它合成的理數也有吉無兇,真可謂妙不可言。

奇:最後請問一下師傅,現在七運將去,明年登?的八運會否影響胡氏的祖墳風水呢?

林:應該不會,因為八運飛星來向也利他的祖墳風水,配合起來到山到向,旺丁旺財,向首巽方八、六同宮,有水不獨發財,更主文士擢用,武科發跡,而且八運為艮土,正與天象所旺的艮龍不謀而合,對胡氏只有利而無弊。

 

(坑口遠眺)

徽州人傑地靈,重視教育,幾百年來,出了無數文人雅士。古時都講“學而優則仕”,因此徽州確實出了不少當官的,有的村子裏一家祖孫三代當丞相,這倒不稀罕。

過去績溪是個偏僻的地方,現在方便多了,在徽杭高速就有一個出口到績溪。沿途景色優美,道路也極好,像一條旅遊路,人車都不多。在鄉間彎彎曲曲地開了一陣子,胡家祖居所在的坑口村就展現在路邊。

站在村口望去,感覺這個地方很奇特。乍一看並不起眼,靠着小山順着一條小溪,開口處並不寬闊。但細看看,就有意思了,稍遠處有一架大山,山體發白,像一個大屏風,村莊兩邊是小山,就是那種傳説中的“左青龍右白虎”的架勢。小路彎彎進入村莊,小溪自然分開,繞村而過。盛夏期間,村莊周邊鬱鬱葱葱,村口照例有大的風水樹。從村口望去,一疊疊的徽派建築,白牆黑瓦,小村靜謐而沉穩地守候在這裏,在這裏感覺時間停滯了。它好像在等待着什麼,大概在等待他的子孫們回來,也許是等候着先人的預言和期望成為現實?

 

坑口,古稱龍川。此地背靠龍鬚山,面向鳳頭山,有龍川溪穿村而過,匯入村子南面的登源河。龍川胡氏的始祖是東晉散騎常侍兼中領軍(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個軍分區的頭頭)胡焱。胡焱原居青州濮陽縣板橋村,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他奉旨提兵鎮守歙州,胡焱大概精通風水,在駐守期間,他經過龍鬚山,一見當地山水不同尋常,想想看,一個地方前有鳳頭後有龍鬚,又有龍川溪穿過,這地方還了得,這等風水寶地不能不佔,胡炎於是決定舉家遷至此地,依山傍水定居下來,當然,賢人還會奉行中庸避禍原則,想當皇上是要遭來禍殃的,因此,胡氏先人就將龍川改名坑口。“坑口”的意思就是潛龍之處,總有一天胡氏子孫會有飛黃騰達之時。誰知道這一等,就是48代,近1700年。

按照胡家祖先的設計,坑口村就是一條大船。村莊成船形,龍川溪到船頭處分為兩支,左右蜿蜒從村莊兩邊流過。全村人都姓胡,在皖南話中,“胡”與“浮”發音相近。有船有水,又能夠浮着,村莊背後就是龍鬚山,這當然是好風水,龍川胡家就駐守此地,只等着潛龍飛騰了。但這個風水有一個命門,就是萬一世事動盪風雨飄搖,浮動的船扎不下根,有可能隨波而去。這一命門令胡家人憂心重重。恰巧,有一位名叫賴文正的風水先生路過此地,看到這兒的風水擊掌叫好。對於這個命門,他告訴村民,船要想穩定,須靠鐵錨。鐵錨是丁字形的,所以得找一户丁姓人家搬來龍川而且得住在村頭。按照賴先生的指示,胡家人找到一户丁姓人家遷居龍川,胡家人對丁氏好生照顧,就讓丁家當胡氏祠堂的看祠人,衣食無憂。但是由於擔心姓丁的人口過多,“釘子”多了要戳破大船,據説賴文正還偷偷在丁家祖墳上做了手腳,讓丁姓只能代代單傳。這雖然是個傳説,但坑口的丁姓至今已單傳了16代確是事實。我在村裏問了一個姓胡的小女孩認識丁家人嗎,她説丁家的孩子就是跟她同學,還是一個獨子。

龍川胡氏以教育為本,村中私塾是少不了的。不管你家官做得多大,經商有多少銀子,你的子孫考不上功名還是受人恥笑。因此,胡氏家族歷代人才輩出,光進士就出過24個,其中最興旺的時候是在明代中期。胡氏在明成化年間出了一個户部尚書胡富,60年以後的嘉靖年間又出了一個兵部尚書胡宗憲。

史載胡富“居官清正多盛德”,因不肯與人同流合污,辭官歸隱鄉里。傳説,皇上後來派員到鄉里看望胡富,此官在村口看到胡富正背草赤腳過河。他沒有想到,堂堂前户部尚書竟是這樣清貧,於是如實稟報,皇上十分感動,下旨造了一座“官橋”。

胡宗憲更非尋常之人。這是一位讀明史必須瞭解的人物。他與海瑞同時代,與嚴嵩有交往。胡宗憲官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事,成為一代抗倭名將,在他麾下,武有戚繼光、俞大猷,文有徐文長(渭)、茅坤、沈明臣,還有一位高級軍事參謀——明代地理學家鄭若曾,他曾協助胡宗憲編撰了著名的《籌海圖編》。

胡宗憲抗倭,“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在徐渭等人的策劃下,他屢設奇計,用剿撫兼施的策略成功地瓦解了倭夷,剿滅了陳東、王直等一夥投靠倭夷的海盜。胡宗憲每役或穿戴胄甲,在第一線揮舞小旗指揮戰鬥,或運籌帷幄指授方略,出生入死,為戡定倭夷立下赫赫戰功。官場昏暗、伴君如伴虎。就在胡宗憲奮勇平倭的時候,先後5次受到彈劾,最後只得屈死獄中,留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千古浩歎。

位於村中心的是胡氏宗祠,宗祠最終落成於明嘉靖丁未年(公元1547年)。祠堂為七間三進建築,佔地面積1617平方米。前進是22米寬的重檐歇山式高大門樓,門樓內上方高懸‘龍川胡氏宗祠’匾額,書寫祠堂匾額的是蘇州才子文徵明,當年就在兵部右侍郎、總督胡宗憲手下充任幕僚。雙開的祠堂大門上的兩位綵衣門神執刀相向而立,神情肅穆。在祠堂正門的門楣上現在懸着的是一塊新匾——江南第一祠。宗祠門樓的額坊上掛有以胡宗憲抗倭滅寇的戰爭場面為題材的木雕,享堂東西兩序的隔扇,用浮雕的技法雕出荷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寢樓閣扇有“百瓶圖”,百花百瓶無一雷同。胡家祠堂被專家們譽為“木雕藝術殿堂”。為褒獎丁家人為胡家護駕守祠有功,胡家人還在祠堂東側為丁姓蓋了一座副祠,但副祠格局比胡家祠堂小得多,而且各種尺度都要小,以示主次。

在村裏拐來拐去地找到了***的祖居,一個小小的青磚門樓,院門上釘着一個藍底白字的門牌:大坑口村10號,院門緊鎖,當地人説現在無人居住。 

明清兩代,績溪徽商鼎盛。龍川胡氏有大批子弟外出經商,有的告老還鄉,有的遷徒定居外地。19世紀初,龍川胡氏中隅44世裔孫胡永源十六七歲離鄉,輾轉到了江蘇泰州黃橋,先在一家雜貨鋪當夥計,稍有積蓄後與徽州同鄉合股開了一爿“裕泰和”茶葉店,自己仍在原店打工。積蓄漸豐後又到季家市獨資開了一家“胡永泰”茶葉店,不久“裕泰和”同鄉退股,胡永源便開始獨資經營。 

胡永源獨生子胡樹銘(45世)子承父業,經營黃橋、季家市兩店,生意興隆。胡樹銘生有四子,四子胡炳衡(***祖父,46世)喜讀詩書卻屢試不第,抑鬱成疾中年亡故。***的“錦”字輩為48世。泰州胡氏雖然遷居在外,但績溪鄉音不改,龍川鄉俗不變,死後仍歸葬故里龍川,牌位入龍川宗祠。

就這樣,“龍川胡”的族人或聚或散,在各地枝枝蔓蔓地繁殖生息,坑口,這個小村莊始終温馨恬靜地等待着,用1600多年的時間,才等到潛龍飛昇的一天。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環境還是造就人才。靠宗親維繫血脈,用祠堂維繫傳承,賴風水奠定基礎,蒙教育贏得功名,中國人的祖先確實高瞻遠矚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