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服飾特點介紹 白族服飾都有哪些特色?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2W

白族是生活在中國在西南方向,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白族人非常喜歡穿白色的衣服,很多的服飾都是以白色為主。那麼白族服飾主要有哪些特色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白族的服飾特點介紹 白族服飾都有哪些特色?

服飾特徵
  白族姑娘頭上戴的頭飾上也有着“風花雪月”的含義。因為在白族少女的頭飾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豔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們的頭飾現在所呈現的模樣。

白族簡介
  這些聚居於點蒼山下、洱海之濱的白族人民,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一

白族服飾
  直保持着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喜纏白色或藍色包頭,多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身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喜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其他一些地區的白族男子,則比較喜歡頭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領褂或數件皮質和綢質的領褂,謂之“三滴水”,顯得敦厚英俊,灑脱大方。一直以來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的服飾,更是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繫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着藍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鞋”。手上多半戴紐絲銀鐲、戒指。已婚婦女梳髮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着髮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飾和髮型所特有的風韻。劍川一帶的年輕女子則又喜戴小帽或“魚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區的白族婦女,常束髮於頂,上插銀管,再以黑布包頭,穿右襟圓領長衣,系繡花腰帶,衣袖和褲腳喜鑲繡各色寬窄不同的花邊,有的還喜束護腿,顯得十分勻稱協調和俊俏美觀。總之,各地白族的服飾雖呈現出某些地區性的差異,但色彩明快、映襯協調、挑繡精美、古雅端莊等,則又是共有的特徵。白族服飾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異,但所體現出的總體特徵是: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

白族服飾
  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將其地域特點與白族服飾特色聯繫考察大致可尋出這樣的變化趨勢:白族服裝越往南顯得越豔麗飾繁,越往北越見素雅飾簡;就山區與壩區比較,山區白族穿着較豔,壩區白族相對較素。

服飾介紹
  白族現有130萬人口,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在貴州的畢節、安順和湖南的桑植縣。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有着密切聯繫。大理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中經濟較為發達,文化水平較高的

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製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為生產工具,生息和勞動在洱海地區。長期勞動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在白族服飾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為貴,再配以色彩對比明快而映襯協調、挑繡精美的披掛,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裝藝術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麗風流萃於一身的白族服飾,以風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華民族的服飾百花園中獨樹一幟,並以其形色俱佳的語言,向世人訴説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來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豔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工藝考究又實用的繡花挎包。而在山區或與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對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繫藍色土布腰帶。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白族婦女服飾,雖各地有所差異,但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因此白族婦女不論老少,都愛穿白襯衣,着加工製作精細、鮮美的豔紅色、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繡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繡花鞋,腰繫加工精緻,上面鑲邊處繡有花、鳥等圖案的繡花短圍裙。白族婦女一身的服飾,不論老少,不僅顯得十分協調,而且還給人以美觀、大方的感覺。

各地白族的服飾,既有某些相同之處,也有許多自己鮮明的特色。看過電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對白族的服飾有着深刻的印象。阿鵬的服飾,上身着白色對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藍色寬褲,頭纏白包頭,肩掛繡花掛包,這種裝飾色調明快大方,彰顯白族男性的英俊瀟灑。“大紅領褂白襯衫,豔藍圍腰花飄帶,叫人不得不喜歡”,説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飾。這一服飾的基本構件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領褂(又稱坎肩,無領)和圍腰,下穿花邊褲,式樣多為緊身和束腰,色調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對比強烈。髮式為辮子盤頭頂,纏以鮮紅頭繩,然後用繡花或彩色頭巾包裹,左側垂下雪白的纓穗。戴銀質耳墜,領褂右衽佩有銀製“三須”、“五須”。手上喜戴銀質、琺琅或玉石的手鐲和戒指,腳穿繡花鞋這一身打扮,結構映襯協調,色彩飄逸,對比明快,線條婀娜多姿,難怪有一位詩人曾吟詩感歎: “獨辮明滅系紅絛,滿頭雲錦分外嬌。流蘇俏向紅顏窺,鬢雲暗把劉海招。緊袖白衫洱海憐,絳紅領褂蒼山繞。”

白族飄帶
  白族挑花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系圍腰頭的帶子。帶端呈扁矛形,帶面由寬而窄,與腰頭加接處最窄。中老年婦女常用黑、藍色布料,少數用綵綢,較長且寬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藍色,一般用布料較短且窄。均用挑花裝飾,以白線為主,少用紅線。年輕人的飄帶挑花圖豐富,有花卉、飛禽等上百種。圖案千變萬化,帶端部位皆挑繡蝴蝶。

白族首飾
  白族金屬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理等白族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清光緒年間,僅大理就有“三寶”、“三元”、“恆豐”、“福美”等鋪號十六家,能打製周圍白、漢、彝、苗等民族婦

白族服飾
  女、兒童佩帶的金銀首飾。有扭絲鐲、扁桃鐲、剪鏈、八仙、帽花、戒指、耳環、三須、五須、針筒、耳勺、牙籤、冠針、圍腰牌、蝴蝶、龍鳳等數十種。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現金、銀、玉器首飾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貴手錶。

白族童帽
  服飾工藝品。流行於雲南大南、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區。男女幼童頭飾。以魚尾帽為母體,演變出虎頭帽、貓頭帽、獅子頭帽、兔子頭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種形式。均以彩繡裝飾。常用圖案有梅花、菊花等。帽兩端綴以圓形銀飾,正前上方飾琥珀、瑪瑙製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種造型的銀飾品。有的在頭頂兩側裝彈簧繡球,在帽尾綴銀鈴。

白族頭巾
  白族頭飾工藝品。方形。女用。流行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麗江、蘭坪等地白族聚居區。按工藝可分為四類:

挑花頭巾。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豔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綵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繡頭巾。流行於洱源西山、喬後等山區。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綵線挑花,中間繡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

扎染頭巾。主要流行於大理周城地區。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

多層頭巾。流行於劍川三河、麗江九河等地。除有較簡單的藍底挑花外,多用頭巾包紮造型與層數區別長幼。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週,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寡,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

白族服飾與時俱進,有了較大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據史書畫記載,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絳裙襦、黑頭囊、金琺苴、畫皮靴、首飾抹額、冠金寶化鬢、襦上覆畫半臂”。“霓裳彩鬥、雲鬢花垂、清歌互舉、玉步徐移”,現在這種裝束已不存在,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飾也與現在的白族服飾有着較大的區別。過去白族服飾崇尚簡潔明快的風格,現在為適應審美的需要,不斷向五彩繽紛、色調豐富的方面發展。最突出的是金花頭飾的創新,這一頂漂亮的頭飾囊括了大理“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的優美景緻。那髮辮下盤着的繡花頭巾,猶如盛開在山頂的山茶、杜鵑,代表大理四季盛開的鮮花;頭巾一側垂下雪白

的纓穗飄飄灑灑,象徵着終年吹拂的下關風;而繡花頭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絨毛,形象地表現了蒼山頂上那冰清玉潔、經夏不消的皚皚白雪;美麗的髮辮似一輪彎彎的月兒掛在花海之中,象徵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輪明月。從這充滿濃郁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的頭飾,我們不難看出白族人民極具智慧的審美情趣和對家鄉、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男子頭飾簡單。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雲龍等地,都用藍、黑色頭。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複雜,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大理、洱源等地婦女頭飾、髮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為飾,少女以花頭巾、白纓穗、獨辮髮纏繞為飾,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老

小結:白族的服飾主要是以白色的為主,很多女生會以白色布料染上一些花朵的形狀,在頭上裝飾一些簪子。白族的服飾主要是相稱的,很多服飾的變化都不會特別的大,都是相輔相成類似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