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藏族自治州詳細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7.12K

迪慶藏族自治州,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雲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區交界處,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縱向排列的橫斷山脈,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腹地,瀾滄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現在就一起來看看迪慶藏族自治州詳細介紹吧。


歷史沿革
  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慶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説《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羣山峻嶺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

迪慶藏族自治州詳細介紹

漢朝,漢武帝在“西南夷”設置郡縣。東漢時,迪慶為犛牛羌地。

三國蜀漢時期,屬雲南郡地。隋時為南寧州總管轄。

唐武德四年(621年)設神州,今維西、中甸的部分地區為唐劍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羈縻州之一。唐永隆元年(680年),吐蕃在今迪慶境內維西塔城一帶設“神川都督”。至元六年間在境內設驛站,屬吐蕃諸路宣尉使司都元帥府管轄。南詔時先後屬鐵橋節度、劍川節度。

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滅揚幹貞,建立地方政權,號“大理國”,取代南詔,維西改治屬大理國。

宋代(960~1254年),大理國廢節度,設四鎮八府,維西縣境歸麼些大酋統轄,屬四鎮之一的成紀鎮,名羅間,為大理國極邊險僻之地。境內藏區在宋代成為藏傳佛教興盛的地方,而沿金沙江一線則為麼些大酋所據,號花馬國。南宋寶佑元年(元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徵大理國,至元八年(1271年),元忽必烈派兀都蠻率蒙古軍鎮守旦當(今中甸一帶),同年置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三十年(1293年9月),雲南旦當(中甸藏區)劃屬宣政院管轄地。

明代分屬麗江府、永昌府,部分屬雲南都司。明永樂四年(1406),在今維西縣設剌和莊長官司,直屬雲南都指揮使司管轄。這一時期,中甸間稱“忠甸”,維西稱“你那”,德欽稱“阿德酋”。 嘉靖至萬曆年間(1522~1573年),迪慶地區為麗江土司木氏統治。
  清雍正四年(1726),將迪慶地區劃歸雲南省,設中甸廳;雍正五年(1727)設維西廳(轄阿墩子),設通判。清末,在川滇邊界藏區推行“改土歸流”,迪慶地區曾受川、滇邊務大臣衙門節制,並新設阿墩子彈壓委員。

民國元年(1911),中甸、維西改廳為縣,直屬雲南省騰越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阿墩子改為德欽設治局。

1949年7月成立了維西縣人民政府。1950年5月中甸和平解放,成立了縣人民政府。隨之德欽也宣佈和平解放,仍稱德欽設治局,1951年4月建立縣一級的德欽藏族自治區,1952年改稱德欽縣。三縣1950年屬麗江專區,1957年9月13日設立迪慶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駐中甸縣,原屬麗江專區的中甸、維西、德欽3縣劃歸迪慶藏族自治州領導。迪慶藏族自治州仍由麗江地區代管。1973年8月,迪慶藏族自治州為省直屬管轄。

2014年12月16日,《民政部關於同意雲南省撤銷香格裏拉縣設立縣級香格里拉市的批覆》(民函[2014]375號):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香格裏拉縣,設立縣級香格里拉市,以原香格裏拉縣的行政區域為香格里拉市的行政區域,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駐建塘鎮金沙路22號。

地理環境
  境域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區交界處,總面積23870平方公里,西北接西藏自治區,東臨四川省,東南與麗江市毗鄰,西與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接壤。境內最高海拔為梅里雪山主峯卡瓦格博峯6740米,同時也是雲南省最高,最低海拔為瀾滄江河谷,海拔1486米,絕對高差達5254米,較小範圍內的巨大高差使得境內出現了垂直氣候和立體生態環境特徵。迪慶藏族自治州是雲南省海拔最高和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香格裏拉縣建塘鎮距省城昆明市608公里。
  地貌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腹地,是雲貴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帶,這裏地貌獨特:有古高原面,也有大山、大川、大峽,是世界着名景觀三江並流的腹心地帶。
  迪慶藏族自治州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和哈巴、巴拉格宗等北半球緯度最低的雪山羣,並擁有明永恰、斯恰等罕見的低海拔(海拔2700米)現代冰川。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碩都湖、納帕海、天鵝湖等高山湖泊是亞洲大陸最純淨的淡水湖泊羣,大小中甸、碩都湖等秀麗草甸佔迪慶州土地面積的1/5。
  氣候
  迪慶藏族自治州內氣候屬温帶——寒温帶氣候,年平均氣温4.7℃—16.5℃,年極端最高氣温25.1℃,最低氣温—27.4℃。立體氣候明顯,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説法。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亞洲水塔”東南端,平均海拔3380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大河的上游都縱貫迪慶州。特別是長江,流經里程達430公里,流域面積16810.8平方公里,瀾滄江在州境內流程320公里,流域面積7059.2平方公里,迪慶州共有大小支流221條,水能藴藏量達1650萬千瓦,佔全省的15%。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在1370萬千瓦以上。“十一五”起,國家將開發金沙江、瀾滄江水能資源,總裝機可達1000萬千瓦以上,水電產業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動物資源
  迪慶藏族自治州被譽為“動植物王國”和“天然高山花園”,是世界着名花卉杜鵑、報春、龍膽、綠絨蒿、細葉蓮瓣等的分佈中心,有世界着名的園林園藝植物珙桐、禿杉等,有以松茸、羊肚菌、木耳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136種,野生藥用植物有蟲草、天麻、貝母、杜仲、當歸等867種,分佈在迪慶境內的高等植物多達187科5000餘種,其中銀杏、雲南紅豆杉等30餘種為國家一、二級保護樹種。維西蘭花、高山杜鵑等觀賞植物就達1578種。境內有野生動物共140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種類就達80餘種,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野驢、黑頸鶴。二類保護動物有雪豹、林麝、淙熊等十多種。三類保護動物有巖羊、血雉等近十種。
  植物資源
  迪慶藏族自治州林業用地161.5萬公傾,森林覆蓋率達73.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樹種有云杉、紅杉、冷杉、高山鬆、紅豆杉、香榧、雲南鬆、華山鬆等。有白茫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哈巴雪山、碧塔海、納帕海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達32.0129萬公頃。
  礦產資源
  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成礦帶”腹心地帶,是全國十大礦產資源富集區之一。截止2014年,共計發現銅、鎢、鉬、鉛鋅等30多種礦,發現礦牀礦點300多處,其中羊拉銅礦、普郎銅礦、紅山銅礦、楚格咱鐵礦、江坡鐵礦、安樂鉛鋅礦等達到大中型礦牀的規模。截止2014年5月,已發現銅礦牀和礦點42處,探明銅金屬儲量達500多萬噸,其中羊拉、紅山銅礦已探明銅金屬儲量達260多萬噸,普朗銅礦儲量在200萬噸以上。
  畜牧資源
  截止2014年5月,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共有草地面積913萬畝,佔迪慶州國土總面積的18.8%。其中可利用草地629萬畝,是雲南最大的天然牧場。主要畜種有犛牛、犏牛、豬和羊等。

文化藝術
  迪慶州擁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民族文化與民間信俗、宗教信仰之間的固有關係,以及多民族生活定居方式的不同,在迪慶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古老村鎮等,這些人文資源往往是承載民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直接的空間載體。
  截止2014年,迪慶州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99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3處。獨克宗古城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葉枝鎮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洛吉鄉尼汝村、尼西鄉湯堆村、三壩鄉白地村、燕門鄉茨中村、雲嶺鄉雨崩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第一、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個):香格里拉藏族鍋莊歌舞、曲藝《格薩爾》説唱、維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香格裏拉縣納西族東巴造紙工藝技術、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燒造技藝;5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10月15日,文化部批准設立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民族歌舞
  迪慶州各民族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社會生活,往往就體現在世代不衰的民間歌舞之中。娛樂時,歌舞助興,勞作時,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喪嫁娶,迎賓送客,談情説愛,獨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現形式。在迪慶境內流行的獨具特色的歌舞文化有:藏族的弦子、鍋莊、熱巴、情舞,僳僳族的阿尺木刮,納西族的阿卡巴拉,漢族的從中原流入的大祠戲等。
  鍋莊藏語稱“卓”,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自唱自舞,邊唱邊舞。迪慶鍋莊特色各異,風格多樣。其中奔子欄鍋莊最負盛譽,曾多次飄洋過海出國演出。鍋莊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脱,豪放穩健,有如雄鷹展翅。
  弦子舞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自娛性歌舞,表演時邊拉弦邊舞邊唱。弦子的琴絃和弓弦均用馬尾繃成,琴筒用木製成。迪慶德欽弦子最為有名,其音樂主旋律歡快流暢,舞蹈奔放熱情,剛柔兼備。流行於維西塔城的熱巴舞被稱為古典熱巴,歷史悠久,獨樹一幟。表演時獨白、説唱、起舞相互交織,男持銅鈴,又執手鼓,鈴鼓聲和舞步隨着曲調和情感的起伏而高低舒緩。主要內容為敬頌佛祖菩薩,禳災,祈求生活幸福,風調雨順。尼西情舞流傳於香格里拉尼西及毗鄰地區,是男女青年歡聚時的娛樂性歌舞。表演時男女各站成一橫排,邊歌邊舞。尼西情舞既吸收了弦子舞的飄逸,又揉合了鍋莊舞的矯健豪放,形成了熱烈歡快、典雅華麗的藝術風格。
  阿尺木刮譯為“山羊的舞蹈”,是流傳於維西僳僳族地區的民間歌舞,表演時一人領唱,眾人合唱,邊跳邊歌,舞蹈隊形變幻無窮,舞步整齊剛勁有力,節奏感強,無論從唱腔到舞蹈動作都明顯地帶有模仿山羊的特徵,是原始古樸的僳僳族歌舞。阿卡巴拉流傳於香格里拉白地,是納西族的着名民間歌舞,邊歌邊舞,走、邁、跺、跳是其基本的舞蹈動作,曲調柔美抒情,旋律歡快流暢。
  此外,迪慶各民族中,流傳着數不勝數的民歌,其中有勞作歌(舂牆歌、犁牛調、豐收歌、趕馬調等)、情歌、戀歌、情卦、説唱茶話會等。

宗教文化
  迪慶州宗教以藏傳佛教為主,多種宗教多種教派並存迪慶香格里拉的宗教文化,奇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多元性,更在於它的包容性和交融性。這種從衝突、抵制到包容、交融的過程,或許正印證了《消失的地平線》中所説的一句至理名言:寶石是多面體的,而且許多宗教都可能有自己適度的真理。正是這種共存性和交融性,使這塊總面積為2.3萬多平方公里的高原,形成了諸神並存的聖地。香格裏拉縣城大龜山,道觀佛寺同居一山;維西康普壽國寺,一樓供奉藏傳佛教的神靈菩薩,二樓卻為道教八仙過海圖;在中西文化合壁的德欽茨中天主教堂外,就是藏傳佛教的瑪尼堆。
  藏傳佛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滲透於建築、雕塑、繪畫、文字、音樂、舞蹈、民風民俗等多方面精華的彙集。在迪慶流傳的藏傳佛教有寧瑪派、噶舉派、格魯派等。藏傳佛教是迪慶香格里拉的主體宗教文化。
  東巴教是享譽世界的東巴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納西族古老原始宗教基礎上吸納借鑑藏族苯教一些儀軌而形成的納西族的宗教。東巴教經典以象形文字——東巴文記錄,是迄今還“活着”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東巴教沒有固定的寺廟,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內容,以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卦等活動作為其主要表現形式。東巴教的發祥地就在香格裏拉縣三壩納西族鄉一帶。
  基督教於20世紀初傳入迪慶,主要在瀾滄江沿岸的僳僳族聚居區傳播和發展。英國傳教士為了能在怒江、迪慶一帶的僳僳族中傳教,創制了拉丁化的僳僳文,並用僳僳文翻譯了《聖經》。隨着僳僳文字的推廣,基督教在僳僳族地區迅速傳播開來。
  天主教於1848年以後傳入迪慶,在經過中西方思想和觀念的交鋒撞擊後,得以在瀾滄江峽谷一帶傳承。歲月流逝,當年傳教士的身影早已消匿,然而瀾滄江峽谷的信徒民眾仍在用優美的藏文書寫《聖經》,用動聽的藏語一遍遍誦着給主的讚美詩。
  道教在明末清初隨着漢族的遷入而傳入迪慶。此外,迪慶還有彝族的畢摩教、僳僳族的堆瑪、尼扒、尼瑪等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