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七夕節在中國古代是什麼節日?七夕節簡述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4W

七夕情人中國人都知道這是中國才有的節日,這也是現代人對七夕節的另外一種稱呼方式,那麼,在我國古代,你知道當時人們把這個節日叫什麼名字嗎?有多少人知道答案?七夕節歷史你有知多少?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分析七夕節在中國古代是什麼節日?七夕節簡述

  提問:七夕節在中國古代是什麼節日?
  回答: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説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

  七夕節簡述
  七夕被喻為中國的情人節,參照故事內容雖然有點牽強,但總表達了民間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我們希望故事的結尾可以改為七月七日喜鵲為牛郎和織女搭好了鵲橋,讓他們衝破了束縛,來到人間,從此相愛在一起了。也許這樣的七夕才夠完美,才會寓意貼切,我們解去那緊緊捆綁的文化繩索又何妨,時代在進步,也要融入民間文化,七夕如果要成為中國的情人節,那一定要有情人終成眷屬!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温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麪粉,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説有關的花樣,經烤制而成。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説,一直流傳民間。

  小結:對於這種節日稱呼,其實在中國也沒什麼奇怪,比如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女兒節就是其中一個,大家肯定不怎麼熟悉,在比如端午節,別稱午日節,這個大家肯定也不知道。這也説明了大家知識面還不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