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年華的意思,為什麼把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來源:人人運程網 5.24K

在日日夜夜的交替下,我們總要褪去自己的稚氣,慢慢變得成熟穩重起來,當我們成熟穩重的時候便是我們真正成年的時候的。在春秋時期,女子到了十五歲稱之為及笄,這個年紀被視為成年年紀,這個年紀便是可以結婚的年紀了,你對及笄瞭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及笄年華的意思,為什麼把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成語名稱:及笄年華
  成語釋義:笄: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成語出處:《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笄。”

及笄來源出處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例子: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舊唐書·后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魯老先生有個令愛,年方及笄。”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吳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論年紀雖則一十四歲,身材長成,倒象十六七歲及笄的模樣。——《東周列國志》

及笄古語年齡段
  古語年齡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裏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裏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
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裏雍順道:‘小女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羣書。”

小結:古代女子滿15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出自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