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謎之鸚鵡學舌

來源:人人運程網 2.14W

每個物種之間都有自己的語言可以溝通交流,且是相對獨立的,而人類卻很難同別的物種進行對話。但是人類是一種模仿能力很強的動物,比如,我們會學狗叫,學貓叫,但是其他物種卻很難學我們説話。本期世界未解之謎要給大家介紹的卻是一種會學人類説話的動物——鸚鵡。

世界未解之謎之鸚鵡學舌


  事實上,鸚鵡説話並不是純粹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傳統意義的“人云亦云”。在教鸚鵡學單詞時,選擇能引起它興趣的東西,如閃閃發光的鑰匙,它喜歡啄的木片、軟木等,這樣可以提高它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改變了傳統的學一次,便喂一點食物的實物獎勵方法,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加百利-貝克斯表示:“鸚鵡在模仿人説話的時候中,舌頭能夠以一種異常複雜的方式來調整發音,與人類説話的功能非常相似。這樣看來,鸚鵡不愧是模仿高手,因為它們天生就有能和人一起説話的‘設備’。”同時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非常普遍的鸚鵡——長尾小鸚鵡在發音時,舌頭的語言動作幅度只有不到一毫米左右,但是這也足以讓這些鳥類模仿各種各樣不同的聲音

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人類發音法研究專家丹尼爾-瑪古里亞斯對此也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他認為:“這些小鳥的表現值得人類的敬佩,可是為什麼在眾多鳥類當中,只有鸚鵡獨享了這一非凡的語言能力,它們是從那裏練就的這種‘巧舌如簧’的本領呢?”

人類的嗓音是由兩個不同的過程共同作用發出的。首先,人的喉部作為一個聲音源,產生一定頻率的振動能量發出聲音。同時,當聲音振動經過了人的咽喉、舌頭和口鼻部位時,一些特殊的生理構造起到了過濾器的作用,部分頻率的振動被吸收,另一些則被適當地加強。經過加工過濾之後的這種聲音振動便構成了人類特有的音色頻率範圍。

在人類的整個發音過程中,活動靈巧的舌頭動作不斷改變音頻“共振峯”的頻率範圍,對過濾聲音頻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鸚鵡又是怎樣控制它們的舌頭,完成這一複雜的發聲過程,這其中有眾多問題困擾着研究人員。比如説當鸚鵡活動舌頭模仿人聲時,這些舌頭動作能否通過“共振峯”改變聲音頻率範圍呢?或者也許它們所發出的聲音頻率本身就不需要做什麼調整。因為有一種可能就是,當鸚鵡在學舌的過程中並非用喉部發聲,取而代之的是用只有鳥類才有的特殊器官——“鳥類鳴管”或是其它什麼特殊的發聲渠道,直接模仿出人類説話的聲音。

鸚鵡在認識了一些物品後,無論怎樣改變其形狀,它都能認出來,而且還會使用“觸類旁通”的方法。認識某種顏色後,它會説出從未見過的某東西的顏色。鸚鵡學了不少詞彙後,便能夠把一些詞組合起來,用來描述從未見到的東西。這説明它已經具有了初步的分類概念和詞語組合能力。鸚鵡沒有發達的大腦來思維,但它能説一些未被教過的東西,難道它真的懂得所説“話”的含義,能運用人類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嗎?這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論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