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恐怖故事,這些傳説你知道幾個?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5W

每個地區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相關的故事和事件的傳説,那麼關於北京地區的平谷的神話傳説你知道幾個呢?那麼又是你不怎麼了解的呢?別猶豫,帶着你的好奇心,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平谷恐怖故事,這些傳説你知道幾個?

平谷故事
  軒轅黃帝傳説:
  軒轅台位於平谷區城東北7公里的漁子山上,傳説是黃帝的陵寢漁子山自東而西,如巨龍橫卧,有九溝自北而下,形成這裏九水歸一的景象 素有“九龍口” 之稱。軒轅陵便坐落於山水環繞的大岡之一,居漁子山的中心。它北依羣峯,南對盤嶽,下臨溝水,上仰碧蒼。仿漢建築風格的軒轅陵,莊嚴古樸,特色鮮明。

因為軒轅台建在山頂之上,所以顯得愈加高聳。順花巖石階上,高大闕門首映眼簾,直插藍天,闕門兩側,朱雀展翅,雄獅虎踞。進入闕門,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隨軍北征作《軒轅台》詩的石碑遺記。正殿為漢代重修的檐廡殿式建築。據《北京導遊基礎》介紹,軒轅黃帝為打敗嗤尤,在平谷山東莊修建軒轅台。公元109年,即元封二年,漢武帝曾到這裏祭祀過。

軒轅台地處京郊平谷區東北十餘里處,燕山餘脈,如巨龍橫卧,陵墓依山而建,南面平原廣闊,山有九溝,夏日九股水齊聚泃河而過,可渭山環水繞之勝地。

黃帝是公認的人文初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他統一炎黃二大部落, 教人種地蓋房,發明文字,行醫用藥,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世紀。相傳黃帝生於山東曲阜,110歲時在河南荊山乘龍昇天。《史記》中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是現在的陝西黃陵縣橋山。而在河南、河北和甘肅都有黃帝陵。

1992年10月,經專家實地考察,確認這座軒轅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陵。這裏是中華民族人始祖誕生和政治、軍事活動的搖藍。軒轅台是軒轅陵的一部。有一條燕山餘脈延伸而來,遠遠望去,宛如一條巨龍橫卧於蒼天之下,這就是“龍朧”,這條龍脈就是漁子山,漁子山依層遞高,共有五個階梯式的山頭,第一級的平頂平坦,名叫廟山,軒轅廟即建於此,廟內有一巨石碑座,古書記載,碑文為古代詩人陳子昂所寫的“軒轅台”五言詩一首“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軒轅台因此而得名。

抗日戰爭時期,毀於侵華日軍手中,重建的軒轅台為仿漢風格,造型莊嚴古樸,特色鮮明,正殿中央塑黃帝像,兩側塑伏羲、神農像,上懸漢篆金字巨匾“人文始祖”。

軒轅黃帝陵建陵的年代不詳,大約建於戰國至西漢年間,為仿漢建築風格,軒轅台建於小山之上,氣勢博大,沿堅實的花崗巖石階來到山頂,高大的闋門直映眼簾,闋門兩側朱雀、石獅把守,大殿為單檐廡殿頂式建築,古樸莊嚴,正殿供奉軒轅、伏曦、神農三皇。廟內有一巨石碑座,古書記載,碑文為古代詩人陳子昂所寫的《軒轅台》五言詩一首“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軒轅台因此而得名。

到軒轅台既可登九龍山觀光,也可在九龍湖上盪舟、垂釣、嬉京的18位歷史、考古學專家,經過對遺址的科學考察和對文獻的充分考辨,日前得出一致結論,確認古代在今平谷地區確實已存有軒轅黃帝陵及祭祀的廟宇,認為把一度廢棄的古軒轅黃帝陵加以復原和保護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且是很有意義的。

目前在全國有不少見於記載的黃帝陵廟,其中位於陝西和河南靈寶的軒轅黃帝陵廟比較聞名。至於軒轅黃帝究竟葬在何處,史學和考古界一直存在爭論。

參與平谷軒轅黃帝陵專家論證的18位史學和考古學專家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北京市考古學會、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均為資深學者。論證期間,他們考察了位於平谷區山東莊廟北的軒轅黃帝陵遺址,對大量有關文獻和史料以及考古發掘成果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縝密考證。

18位學者達成如下共識:平谷軒轅黃帝陵有歷史文獻可考,有遺址和碑記可證,有考古發掘底層及出土文物可據,並有歷史和相傳的“口頭”活材料為補充,是歷史上確曾存在的古陵。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考古學大師蘇秉琦、享譽世界的甲骨文商史權威胡厚宣、先秦史巨擘趙光賢曾對平谷軒轅黃帝陵有確認和論證,此次論證18位專家一致贊成蘇秉琦等老一輩學者得出的科學論斷:古代在今北京平谷地區已確實存有軒轅黃帝陵及祭祀的廟宇。

18位學者認為,北京周邊地區有不少關於黃帝的傳説記載和遺蹟,為北京地區有關黃帝的活動和後世子孫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廣闊的場景。因此,古代平谷地區有軒轅黃帝陵就絕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北京地區悠久而豐富歷史的見證,又表達了生活在這一帶的黃帝后裔對自己始祖的緬懷和崇敬。論證期間,專家們還對平谷軒轅黃帝陵的復原、保護和利用發表了不少指導意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仁義衚衕傳説:
  平谷區城區東部的北門街,原稱仁義衚衕。關於這個衚衕的來源,和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有關。

相傳明代時,金尚書、倪尚書兩家相鄰,只一牆相隔。一次院牆倒塌重修時,兩家家人因牆基發生爭執,倪家説金家多佔牆基,金家説倪家多佔牆基。兩家分別給在外做官的老爺寫信,要他們出面干預。時間不長,兩家分別接到回信,信的內容都是:“百里捎書為堵牆,讓出一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見到信後,兩家人十分慚愧,主動找到對方道歉,在修牆時分別讓出一牆的牆基,形成一條約5尺寬的衚衕,百姓管這條衚衕叫仁義衚衕。

關於這個故事的發生地有很多説法,比如安徽桐城、山東青州都有類似的“仁義衚衕”的傳説,《北京胡同志》中記載了平谷的“仁義衚衕”,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仁義衚衕傳説以明代金尚書和倪尚書兩家的謙和禮讓為“內核”,從街談巷議逐漸演為傳説,在民間廣為流傳,歷時已有六七百年之久,至今仍為當地民眾津津樂道。傳説中的詩句“百里捎書為堵牆,讓他一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至今仍為人詠頌。

平谷的仁義衚衕傳説歷史人物具體、歷史遺存清晰,從而使傳説具有真實可信性、延續傳承性。仁義衚衕現完整存於平谷舊城街,由仁義衚衕而得名的仁義村(解放後更名為和平街)至今存在,是遠近聞名的“和諧禮讓”之村。而據史料記載以及以歷史文物證明,仁義衚衕的主人公金、倪兩大家族,確為明代時平谷兩大名門望族,其後人現仍有部分居住在仁義衚衕中。

平谷仁義衚衕傳説以歷史遺存為載體,為研究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狀況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傳説中所體現的教化理念,社會意義突出,在當今建構和諧社會、和諧社區中仍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仁義衚衕傳説更多的是在當地年長的老人中口耳相傳,但現代傳媒方式的興起,使得傳説面臨流傳不暢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仁義衚衕舊址在城市建設改造中受到衝擊。亟需在整個城市規劃中重點保護好仁義衚衕,以便為傳説的流傳提供相關文化空間,同時還需要進一步蒐集與仁義衚衕相關的習俗及傳説,充實仁義衚衕傳説的內容和社會意義。

小結:這兩個傳説都是比較的久遠的,很多是當地老一輩的才知道的事情,很多不是老一輩都不怎麼了解。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也是比較的久遠的,但是現在也還是會有一些相關的故事流傳,但是沒有那麼廣泛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