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怎樣的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W

二十四節氣,是一年裏的二十四個節令的變遷。在農村,點豆播種都跟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人們根據節氣的變遷而知曉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成是最好的。那麼二十四節氣的來歷究竟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怎樣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着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怎樣的 第2張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至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怎樣的 第3張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小編記得,上學時候還有一首專寫二十四節氣的詩,很多人應該都背過,只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也忘得七七八八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