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建築特點主要是哪些方面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6W

仡佬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這個民族在少數民族中,人口是屬於比較多的,歷史也十分的悠久。仡佬族人擅長很多手工品,比如紡織、刺繡。那麼仡佬族建築文化,你又瞭解多少呢?如果瞭解不多,一起和小編來往下看看吧!

仡佬族建築特點主要是哪些方面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後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説:“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巖旮旯。”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幹欄”為特色。見於《魏書·僚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蘭’。”又見於《新唐書·南蠻傳》:“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幹欄’。”《溪蠻叢笑》記:“仡佬所居不着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數尺,以巨木排比……杉葉覆屋。”《黔南苗蠻圖説》記仡佬“所居屋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

1949年以前,貧苦的仡佬族有住巖洞的,有在樹上搭棚巢居的,還有用小樹樹編成三角形的“千腳棚”,以及把“千腳棚”架在矮小土牆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結構的“穿鬥房”,有石結構的石板房,還有茅草房。穿鬥房以木做樑架,厚木板裝鑲作壁。石板房用石築牆體,薄石板蓋屋頂。茅草房多以板築泥牆,屋頂蓋茅草;也有的木構架樑柱,用竹編為骨,外面塗泥做牆,屋頂蓋茅草為房。

民居建制,多為二層樓居建築。中間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無天花板及樓板。兩側為卧室及廚房,樓上設糧倉。畜欄稱“圈藏”,附於正房之後或左右兩端,略矮,忌與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兩端有耳房,左右側建廂房。

居屋通常為長三間五柱落腳結構。財力富裕者建長五間、不足者修獨間。大多數住房仿漢族房屋格局,為一列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後兩小間,用前一小間作廚房外,全用作卧室。前一卧室有一火炕,火坑裏終年薪火不絕,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爐休息或閒談。親朋來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談。堂屋與廂房之間均有門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張。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於堂屋內。只有婚喪、祭祖時才在堂屋舉行。屋頂下安樓枕,上鋪籬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糧食用。屋前為平地,俗稱“院壩”,用作晾衣物、曬糧食、放雞鴨。院壩兩側各為牛、豬圈和堆放柴草的簡易房屋一間。與住房構成三合院。屋後或院壩前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樹或竹叢。仡佬族住區大部地處貴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稱“跬步皆山”,可謂“開門見山”。

仡佬族分佈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仡佬民居有着不同的特點。

居住在黔中一帶的仡佬族村民,其住房與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多為石板房。

居住在黔西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多住茅草房,茅草蓋得特別厚實、整齊,檐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的“封檐板”,有尚好的藝術效果,被人譽為“貧女巧梳頭”。

居住在黔東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酷愛修建幹欄式“翹角樓”。石阡縣花橋鎮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檐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正屋一側,加建廂房。廂房都是兩層,而且多為吊腳樓。樓上環以“直櫺欄干”,檐下晾曬衣物。飛檐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具有重要作用。秋收時節,家家户户檐下,掛滿金燦燦的包穀,紅豔豔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

居住在黔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房前屋後竹木葱蘢,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若是篾條牆、籬笆牆,粉刷白灰,清爽明快。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的“龍潭村古建築羣”,已被推薦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東北的龍潭村,屬大坪鎮管轄,因村前有口“龍潭”而得名。村民幾乎全姓申,自稱“申佑的後裔”。申佑(1425~1499),明代人,曾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入侵,申佑隨皇帝親征,被困於土木堡,因貌似皇帝而代其死難,後被朝廷敕封“進階文林郎”,准予建祠。祠始建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康熙、道光相繼維修。坐西向東。有牌樓大門、兩廂、正殿等。正殿面闊三間,穿鬥式封火山牆青瓦頂。大門兩側磚牆上,鑲嵌天啟、康熙、道光碑。大門磚石結構,四柱三門,明間門額楷書陽刻“大節光昭”,次間楷書陽刻“千秋氣節”、“流芳百世”。

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點,突出表現建築佈局及石木裝修上。

整體佈局,略顯凌亂,缺乏統一坐向,彼此似無呼應,此乃地勢使然。龍潭一帶為“喀斯特”巖溶地貌,即當地人所謂的“巖旮旯”。在巖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見縫插針”,難以統一坐向。但就一家一户而言,還是比較規整的。一般一正兩廂,中鋪石院壩,外砌石垣牆,形成封閉式院落。

封閉式院落的石垣牆,多以片毛石壘砌,間或以方整石砌築。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隨意壘砌等工藝。斜砌中,又有上下兩層反向壘砌者,形成條條“麥穗紋”,當地又稱“魚骨頭”。麥穗和魚骨,皆為吉祥物,一向受青睞。

建有石垣牆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門”。“朝門”通常由木質垂花門和石質八字牆組成。垂花門,穿鬥式,懸山頂,上蓋小青瓦。垂柱雕刻蓮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大門門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壽,寓意多子多福。連楹雕刻水波紋,意在於防火鎮宅,與其他民族雕刻“桃符”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結:仡佬族住房一般都是穿鬥房,主要的建築就是石板,還會有一些茅草房。仡佬族一般都市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是廂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