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謎之涼山州大石墓羣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9W

墓葬在以前的社會是很時行的一種墓葬方式,有生必有死,所以墓葬羣的出現也是正常現象。邛人大石墓具有獨特的墓葬方式,考古專家稱其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本期的世界未解之謎,小編將帶大家走進這神祕的涼山州大石墓羣。

世界未解之謎之涼山州大石墓羣


  據考古專家稱,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這些以重達數噸甚至20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長度大多在10米以上,這種分佈在四川安寧河谷流域的“大石墓”,經過考古專家長期發掘,初步認為大石墓的主人可能是邛人――正在被揭開神祕面紗的古老民族。

站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寧河沿岸,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一座座用巨石壘成的“大石包”,共達200餘個。這些“大石包”的歷史十分久遠,在涼山很多地方還是荒無人煙的時候,它們就已經存在了,因為涼山州一些村落的先祖,是清朝湖廣填四川時才遷入安寧河流域的漢族人,遠遠沒有這些“大石包”古老。

而且這些“大石包”的體積十分龐大,即便是壘成“大石包”的巨石,一塊也動輒數噸,甚至數十噸。在安寧河沿岸及附近,如此巨大的石頭實屬罕見,那麼古人是從哪裏找來這些龐大的石頭?又為何千辛萬苦地建造這些“大石包”呢?

1974年,考古學家童恩正、趙殿增發掘新石器遺址,第一次打開了一個神祕的“大石包”,發現裏面埋藏了大量土陶與人骨,這才明白,“大石包”原來是一些年代非常久遠的古墓。這些古墓用石頭砌成墓室,頂部再以巨石覆蓋,考古學上稱之為“大石墓”。這一次的發現為大石墓的發掘打下了基礎,2004年一場更大的考古發現終於使人們更清晰地窺探到大石墓的真容。

2004年7月,由於修建西攀高速公路,考古學家日以繼夜對涼山州大石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起重機吊走墓頂的花崗巖巨石,一座座大石墓相繼重見天日。此時,學者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大石墓中究竟藏着什麼?是金銀遍地?還是埋着象徵金戈鐵馬的兵器?墓主又會是誰?

在發掘的第一座墓中,大家期待中的金銀、兵器卻始終未有大規模出土。相反,在墓的底部,考古學家才發現墓主,而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墓主並非只有一人,隨後的發掘同樣發現,大石墓的墓主,少的有幾十個,多的甚至達到了上百個。

這些大石墓全是合葬墓,墓中並無棺木,皚皚白骨遍佈墓底。而且墓中骨架全部錯亂,無一具完整,男女老少皆有,所以很顯然,這些人並不是死後就一次全部葬在墓中,而可能是在死後若干年,屍骨才被族人再次集中放入大石墓。這種葬式,稱為“二次葬”。

“二次葬”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據説這種奇怪的葬俗,最初是為凶死者與早夭者舉行的,目的是為了安慰他們的靈魂,後來逐漸被許多民族所接受。大石墓中的隨葬品並無多寡之別,由此看來,同一墓中埋藏的可能是一個宗室的成員。屍骨周圍零星散落着一些隨葬品,有銅刀、銅劍、銅箭鏃,偶爾也能看到鐵環首刀、鐵削,從這些兵器來看,大石墓的主人應該有一些勇士,而且這個民族顯然還處於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階段。種種跡象表明,墓的主人們,可能屬於漢代一個強大的部落。

中國最早的石棺墓在哪?
  大伊山,地處江蘇省灌雲縣。1981年,山腳下磚瓦廠的工人在取土時,忽然發現有石棺顯露出來,於是立即停止工作,並報告了縣文物普查工作隊。隨後,相關部門在1985年至1986年間,先後兩次組織了發掘工作,共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64座,其中包括61座新石器時代早期石棺墓。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殉葬品共170餘件。

國內外專家經過多次考證後認為:“大伊山石棺墓是我國最早的石棺墓,時代晚於北辛文化,早於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年。由於它處在南北文化交會處,因而既有黃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點,又具有長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徵,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屬青蓮崗文化類型。”還有很多專家對出土的六件陶缽底部所刻的符號進行了研究,認為這些符號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萌芽。

1996年,大伊山石棺墓被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謎題一:它們的主人到底是誰?
  到底大石墓的主人是誰呢?這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問題。通過多年的研究,專家們認定,大石墓主就是曾經在《史記》中留下足跡,無人知曉其來源和去向的邛都人。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當漢武帝開發西南地區時,在今安寧河流域居住着一個叫邛都的民族。“自滇以北,君長以十數,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從現存的200餘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80人至90人計算,入葬的人數應當在兩萬人左右。對比涼山地區同時期的其他民族所遺留下來的墓葬,可以斷定,墓中所葬人羣確屬當時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

而大石墓中出土數量較多的各式精美的青銅發笄,似乎與“椎髻”這種風俗有直接的關係;墓中出土的稻穀也説明這是一個農耕民族。總之,從大石墓的分佈區域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文化面貌來看,基本上與古文獻所記載的邛都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邛都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稱邛都,其南還有邛海,這些都説明了邛都人曾是這一地區的主要居民。

謎題二:為何要建造大石墓?
  據《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歷史上,曾經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達數百年的邛人,非常驍勇善戰。當戰爭來臨時,邛人往往舉族皆兵,這種靠親情、血緣維繫的軍隊組織在戰場上時常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生存,當時他們要不斷地征戰,與此同時,他們卻依舊不遺餘力地建造大石墓,這對於當時生產力水平並不發達的邛人來説,目的又是什麼呢?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奇異的葬式,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令邛人着迷。一場戰爭下來,部落往往傷亡慘重,而活下來的邛人當中一些人繼續戰鬥,另一些人便為死者建造墓葬,即使他們陷入一輪又一輪的苦戰時也未曾停止。

所以可以認為,與崇尚懸棺的焚人一樣,邛人與焚人都是對死亡極其敏感與重視的民族,同樣不遺餘力地為死者操勞,所不同的是,焚人的懸棺以高為尊,邛人則用巨石層層壘起一個個堅不可摧的墓穴,不讓死者受到任何騷擾。

謎題三:巨石從何而來?
  石墓的真正主人尋找到了,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構築大石墓的巨石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考古人員發現,這些巨石多以玄武紀的花崗巖為主,這種巖石質地堅硬,而且動輒重達數噸。特別是雖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許多橫躺豎卧的巨石,但邛人構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卻大多來自於遠處的螺髻山。如果要將重達數噸的巨石從螺髻山運來,即使對今天擁有各種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人們來説,也是極其困難的。難以想象,幾千年前的邛人僅憑人力是如何做到的。他們這樣大費周折、捨近求遠地進行搬運,背後難道有着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為了揭開大石墓修築之謎,涼山州博物館曾在德昌安寧河畔進行了一次模擬考古。那天,18名身着長衣、腰繫麻繩的壯漢手持碗口粗的木頭,肩負粗麻繩,試圖將一塊巨石拉上一個斜坡。然而,花了將近兩個小時,巨石才移動了不到半米。這場模擬考古也讓現代人大跌眼鏡:18名壯漢拉動一塊3噸的石塊尚且困難,一座大石墓近百噸的巨石,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考古人員隨即又發現,大石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後低,前寬後窄,從而形成了一個陡坡。陡坡後面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那麼,這個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麼作用的呢?

在靈感的不斷碰撞中,考古人員們聯想到古埃及人用巨石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在這座金字塔內部的壁畫中,就描繪有當時人們修築金字塔時的情景。為了搬動重達10噸的巨石,古埃及人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長的斜坡道路,用降低運輸路線坡度的方法來減輕石頭的重力。

大石墓的建造者們留下的蝌蚪形“尾巴”與古埃及人的斜坡道路是否採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呢?蝌蚪“尾巴”的大膽推測令大家興奮不已,顯然,這個實驗為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謎提供了理論依據。

謎題四:大石墓何時消失?
  考古人員發現,大石墓的墓葬形制也有着鮮明的時代烙印,最早的大石墓出現在春秋末期,墓葬比較小,墓室長度在3米以下,出土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到了戰國時期,大石墓的墓葬變大,長度一般在6米左右,出土器物的種類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出現了大量銅器;最晚的大石墓出現在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此時的墓室一般長8米至9米,出現了鐵器和西漢的五銖錢及新莽的大泉五十錢。而再往後,大石墓便絕跡了。

據推測,大石墓的絕跡和邛人在東漢初期受到的一次重大打擊有關。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朝廷派武威將軍劉尚擊益州,路經安寧河谷。邛都首領長貴擔心劉尚平定南方後,自己不能再作威作福,便聚集士兵,並且想用毒酒勞軍,藉機襲擊劉尚。但劉尚識破了長貴的陰謀,急速派兵佔領邛都,將長貴誅殺,並將其家屬遷到成都。從此,邛人的勢力急速消退,大石墓也在這一時期消失。但是邛都這支民族並沒有消亡,據《華陽國志》記載,三國時蜀漢的軍隊中還有一支名叫“七部營軍”的邛人部隊,這時他們還駐守在安寧河谷,但已經放棄了用巨石構築墳墓的習俗。再往後,邛人在文獻中便也徹底消失了。

如今,人們早已習慣了與這些巨石的朝夕相處,有些巨石甚至成為了孩子們玩耍的場所。大石墓作為邛人靈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寧河谷2000多年的榮辱滄桑。作為時間與歷史的見證者,它還將靜靜地矗立在這裏,繼續陪伴着這裏的人們走過未來的歲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