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的習俗 七夕有哪些習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7.8K

七夕節習俗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很受歡迎,在那一天可以向自己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感情,乞巧節在古代也是很受歡迎,雖然在那個時候,大家都比較含蓄,不會主動去表達,但是在乞巧節那天還是很多人勇於追求自己所愛。乞巧節有哪些習俗呢?

乞巧節的習俗 七夕有哪些習俗

乞巧節習俗-曝衣曬書
  乞巧節曝衣習俗源於漢代。有記載的説,漢建章宮北邊有個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的曝衣閣,每逢七月七日,宮女登樓曝衣。到魏晉時,曝衣之俗成了富貴人家玄耀自己財富的大好機會。後來曝衣之俗又演變成了後來七月七曬書的時尚,當時的文人學士為追求虛名,顯示自己的學識淵博,就把自己所有的書都搬出來曬。歷史上傳説,司馬懿因權力太盛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抱病在家裝瘋。魏武帝在七月七日派信任的人前去查探虛實,發現裝成瘋病的司馬懿正在家中曬書。信任的人將實情報告給了魏武帝,魏武帝勒令司馬懿回朝任職,司馬懿沒有理由推辭,只好遵命。

  乞巧節的習俗
  《彝陵縣誌》記載:“七夕家家樹點荷葉燈,取荷葉極大者,插蒲燭灌脂其中,燃置竿頭,於户外樹之。”七月正值荷葉生長茂盛之際,每逢七夕,人們都要在門前點燃荷葉燈以示過節。

  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一般在乞巧節和中秋節夜晚漂河燈,屆時,白族人民將各式各樣的紙燈點上蠟燭和香火,置於河中漂放。河燈種類繁多,千姿百態,有蓮花、花籃、魚、龍、風等,還有以古今故事為題材製成藝術價值較高的河燈。其製作多是就地取材,有的將南瓜切成兩半,掏去瓜瓤,罩以彩紙而成;有以玻璃為原料,製成玲瓏剔透、色彩斑斕的各式河燈;有的以青蒿縛香柱,星星點點、朦蒙朧朧,別有情趣。

  嘉興塘匯鄉古竇經村,每逢七夕節要舉行香橋會。節日裏,附近各村的香客紛紛聚攏起來,共同獻香。幾名手藝好的香客用香搭一座約四五公尺長、五十公分寬的香橋,橋上擺放各家送的香包,讓牛郎織女在精巧的香橋上甜蜜地敍情相會。入夜,人們將香橋點燃,在五顏六色的香火中,想象牛郎織女踏上了香橋,人們一片歡騰。

  在民間,傳説古時候有一書生郭華,在進京趕考途中與一姑娘一見鍾情,不料郭華暴病而逝,姑娘將其埋在自己牀下。十個月後,姑娘為其生下一子,為告慰郭華在天之靈,姑娘常於牀頭焚香祭拜。人間其故,姑娘告曰拜牀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長大。人們紛紛效仿,遂有七月七拜牀母習俗流傳。每逢此時,家家都攜孩子祭拜牀母。日落時,孩童們在自己的牀上供奉肉、飯、酒、糖果等供品,燃香磕頭,祈願牀母庇佑賜福。

  除此之外,由於漢族民間俗信觀念中,認為天河的晴晦,預兆農業收成的豐欠。所以,還有七夕夜觀天河、祈五穀的習俗。據説,這晚如果天河晦暗,當年的收成將會減少;如果天河清亮,當年的五穀則會豐收。故而在一些地方人們便舉辦“青苗會”,大家共同集資,祈禱五穀豐登。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這種節日習俗始於漢代,盛行於南朝期間,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針分為兩種,一種是七夕當晚,姑娘們聚在月光下面,藉着月光穿針引線,哪位姑娘可以穿過去,便是得巧了。另一種是在七夕那天的中午,姑娘們將針投在水面上,觀察針在水中的影子,來看自己是否得巧,這被稱之為浮針或投針。河南開封地區《祥符縣誌》曾經記載了這個有意思的民俗。“七月七日之午,婦女多乞巧。以碗貯水曝烈日中,頃之水膜凝面,舉繡針投之則浮,諦視水底針影,有云成物花鳥之影者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為次,謂乞得巧,女伴相賀;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矢則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這段記載不僅使我們瞭解什麼叫乞巧,也彷彿看到一羣姑娘相互嬉戲,幼女的天真、母親的慈愛等,彰顯這一習俗的女性特色。

  最早的穿針、浮針以及投針都是在月下進行,乞巧活動都在七夕當晚舉行。隨着習俗的不斷髮展,當中有些習俗發展為在七夕中午進行,以觀測太陽投射的影子。早先的月下穿針,是伴隨着穿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的傳説,乞巧活動將女紅才藝與遊戲化的競賽結合在一起,充滿了競技的意味,在比賽過程中得到巧,也有實至名歸之感。而後代的浮針、投針,則更似占卜,是否得巧更多取決於運氣,這使得許多小姑娘都產生了患得患失的感覺。

  蜘蛛乞巧
  蜘蛛與七夕乞巧關係頗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秋初,蜘蛛正活躍,要它織網,一般不會令姑娘們失望。二是蜘蛛織網,織女織布,同是巧手。女子們看不到織女織的布,那麼就看看蛛網,希望能得到某種啟示,某種靈感,或感受到蜘蛛織網的靈妙之氣,使自己的織布之技,有所提高。三是古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之説,民俗中有蜘蛛預兆喜事的説法,乞巧時用蜘蛛,也可增加喜慶氣氛。用蜘蛛驗乞巧結果,也有諸多不同。

  (1)驗瓜果上有無蜘蛛網。七夕之夜,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次日,如果瓜果上有蜘蛛網,就是乞得巧孔否則就是沒有乞到巧。杜甫曾在《牽牛織女》詩中寫道:“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就是在歌詠這種民俗。

  有的地方,女子將瓜削成花瓣狀,放在盤中,再在瓜上放一針,然後,在庭院中舉盤望拜河漢,默祝織女賜巧,然後將瓜盤放在庭院中的桌子上。過了一會兒,去看上面有無蜘蛛網,以驗是否乞到巧。

  (2)驗瓜果盤上的蜘蛛網是否成“萬”字的繁體字形,為是否乞到巧之驗。

  (3)驗蜘蛛網的疏密。七夕之夜,姑娘們捉蜘蛛,放在一個小盒子裏。第二天,開盒觀察,以蜘蛛網的疏與密,驗證得巧的少與多。此俗自唐至明,歷代有之。

  (4)驗所結蜘蛛網是否圓整。將蜘蛛放在小盒子裏,次日驗看盒內蜘蛛網是否圓整。圓整,説明乞到了巧,不圓整則説明沒有乞到巧。此俗宋代南方北方都有。

  有的地方,又有男孩子在七夕之夜將蜘蛛放在盒內,明日驗蜘蛛網以乞文之俗。乞文就是乞求擅寫文章,寫好文章的技巧。此俗乃是由女子將蜘蛛放在盒裏驗絲乞巧而來。

  迎仙乞巧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風格。七夕那天,姑娘們用彩紙、繩線以及通草等東西,編製成各種各樣的小東西,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並用水浸泡,等到這些種子發芽到兩寸長的時候,便把它們拿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月初六、初七兩個晚上,姑娘們都會身穿美麗的衣服,頭戴漂亮的首飾,將自己打扮得十分精緻,來拜祭神仙。每晚的三更到五更,都要拜祭三次。拜完神仙以後,姑娘們便藉着燈影穿針,哪位姑娘能將綵線順利穿人針孔中,便是得巧了;如果不能,那便是輸巧了。由此可見,廣州的姑娘們在七夕來臨之際,真是要忙碌一段時間,七夕節是古代女子的重要節日。而且在七夕之後,姑娘們還要將自己製作的小工藝品和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誼。

  造型乞巧
  七夕,人們造綵棚、彩橋、仙橋、牛郎織女以及眾仙等,供乞巧之用,這是節俗與民間工藝的結麼北宋開封,每逢七夕,人們用竹子、木頭、麻秸等材料搭小棚子,棚子上糊上彩色綢緞,做成一棟仙樓,並刻上牛郎織女以及隨從的人像,放在樓中,以這種方式乞巧。或只剪紙成仙橋,牛郎織女相會於橋上,似門的隨從各列兩邊。

  昏迷乞巧
  此俗舊時山西有許多地方盛行。七月七日,人們用布裹住女孩的頭,在她耳邊使勁地敲鑼打鼓,把她震昏,令她在半昏迷狀態下穿針引線,能穿成的,便説明得了巧,否則就是沒有得到巧。有的地方民俗中認為,女孩能在這種昏迷或半昏迷狀態中作穿針之狀,謂之“纏花架”,是得巧的徵候,否則就是得不到巧。還有的地方,民俗中認為,女子在這種昏迷或半昏迷情況下能閉目針刺。她們醒後,人們問她們感覺如何,她們甚至會説看到了織女。手比較笨的,會説受到了織女的責罵。父母不全的,會説織女説她父母不全,不給她巧。其實,這些不過是女孩子們昏迷或半昏迷狀態下的幻覺,或者是她們在撒謊,欺騙成人。此類風俗,頗為野蠻,不同程度地傷害了女孩的神經,這樣反倒乞巧不成。據説甚至還有可怕的事清發生。

  小結:乞巧節也叫七夕情人節,從古至今有着很多的習俗,而且一直延續下來,在古代這個節日是十分的隆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