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為什麼被抄家,胡雪巖究竟得罪了誰?

來源:人人運程網 4.83K

胡光墉(1823年—1885年),字雪巖,徽州績溪人,他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紅頂富商,説他富可敵國也不為過。那麼,財大氣粗胡雪巖為什麼被抄家,胡雪巖他究竟得罪了誰呢?下面,小編將帶大家去看看這一歷史懸案的箇中緣由。

胡雪巖為什麼被抄家,胡雪巖究竟得罪了誰?


  胡雪巖是中國晚清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出身貧寒,卻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迅速發跡,成為當時富可敵國的鉅商富賈;他一個人的信譽替清朝政府向外國銀行貸款,幫助左宗棠籌備軍餉,收復新疆,慈禧太后賜他黃袍馬褂,官封極品,被人們稱為紅頂商人;尊奉母命建起一座胡慶餘堂,真不二價,童叟無欺,瘟疫流行時還向百姓施藥施粥,被人稱胡大善人;然而,富可敵國的胡雪巖,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傾家蕩產,僅僅62歲就鬱鬱而終。一百多年過去了,人們為什麼還記得胡雪巖?因為他創辦的胡慶餘堂還在,因為他修建的大宅子還在,更因為他傳奇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思考。胡雪巖的一生,為什麼會如此大起大落?他成功的經驗是什麼,他失敗的教訓又在哪裏?

胡雪巖失敗的若干啟示:
  一個人,如果想做大事,就千萬要記住,你是沒有資格犯錯的。我們常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錯卻是犯不得的。要想做成別人做不成的事,就要加倍謹慎小心,否則一點差錯都可能會變成把柄,一旦被對手抓住,就會被置於死地。也就是一念之差,就斷送了胡雪巖一生前程。胡雪巖在替左宗棠辦理外國銀行貸款的過程中一念之差多報了幾分的利差,後來胡雪巖想到這件事情很麻煩,但是他怎麼講?他説我問心無愧,因為阜康錢莊要發展自己的業務,我也不能老是墊錢,所以當初才會動這個腦筋。話雖沒錯,但是很難有人會接受。賺私人的錢,可以!在商言商,該賺就賺好了。賺政府的錢,小心!任何人動歪腦筋,賺政府的錢,遲早會出問題。這一點,無論是在大清王朝,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是一樣的。胡雪巖一路謹慎,一生的遺憾就在這一件事情上。這種事情後悔有用嗎?他説賠,誰要他賠?這本來就不是你的,你拿什麼賠。把柄註定是甩不掉的。我們想想看,如果胡雪巖不在利息上灌水,不從中謀私利,後面別人再怎麼打擊他也都無所謂。人只要沒有污點,就不怕被別人打擊。可是有了污點,那又能怪誰呢?只能怪自己。胡雪巖盡心盡力為政府做事,最後自己卻栽了個大跟頭,這樣的結果固然值得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完全沒有可惡之處的人,不會把自己搞得那麼可憐。所以,胡雪巖即便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別人不接受,他依然是百口莫辯,只能是自作自受。

成也靠山敗也靠山。胡雪巖人生的最高峯,都是他的大靠山左宗棠帶給他的;胡雪巖從最高峯的跌落,也是從左宗棠的敗落開始的。左宗棠不垮,胡雪巖不會那麼快出問題;左宗棠一跨,靠山沒有了,胡雪巖孤立無助,問題就出現了。左宗棠為什麼會垮?就是因為他的一句話。左宗棠把新疆收回以後,對於清廷功勞是很大的,被封為侯,侯再往上去就是王,清朝規定漢人是不能封王的,所以身為漢人的左宗棠已經被封到頂了。左宗棠調回北京後,當上了軍機大臣。東太后突然駕崩,李蓮英去給每位要員分發喪禮要穿的麻衣。當送到左宗棠這裏時,左宗棠問怎麼回事。李蓮英告訴他,東太后駕崩了。左宗棠怎麼説?他説不應該啊,怎麼會這樣呢?然後他千不該萬不該又説了一句:我昨天看到太后還是好好的!就是這句話,被李鴻章見縫插針地傳給了西太后。左宗棠身為軍機大臣,又在皇宮裏面,講這種話實在是太不合適了。東太后死了,你説不可能,這什麼意思?西太后心裏自然會想:你左宗棠認為是我把東太后害死了?於是,慈禧太后一怒之下,找了個理由就把左宗棠調離了北京。一個人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而害死自己,自古以來,這樣的教訓實在不少。言多語失,無意的一句話,可能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禍端。所以,説話一定要謹慎。李鴻章一直都想把左宗棠打垮,他的第一目標就是先打垮胡雪巖。

沒有在商言商。胡雪巖涉足很多行業,幾乎什麼行業都賺錢,錢莊很賺錢,茶也賺錢,這些以商業方式運轉的行業盈利狀況都很好。我們稱胡雪巖為商聖也即因此——胡雪巖所有以商業方式運轉的項目都盈利。但唯獨蠶絲行業,是胡雪巖投入本錢最多,卻沒有按照商業規律操作的一項業務。用現在的話講叫:沒有在商言商。

自古以來,外國人就很喜歡我們中國的絲綢。鴉片戰爭以前,各國都是以相對公平的方式在中國進行蠶絲貿易,至今仍有絲綢之路的遺址在見證着那段光輝的歷史;1840年以後,各個以文明著稱的國度,用槍炮打開清朝的大門,把鴉片送進來之後,就開始為所欲為,大肆掠奪,想拿什麼就拿什麼。一開始是清朝的銀子,後來就發現拿蠶絲回去更好,因為除了鴉片的黑心利潤外,蠶絲運回歐洲的貿易利潤也相當可觀。按説這兩頭賺錢的生意已是無可挑剔,但是他們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人一旦失去了制約,就會肆無忌憚。所以,外國的商人想到要壟斷中國的蠶絲貿易,賺取更多的利潤。在這種狀況下,胡雪巖挺身而出説:這樣不行!你們外國人欺負到我們頭上了!於是,他聯合蠶農,收購蠶絲。外國人四兩銀子買,胡雪巖出五兩,號召大家不要把蠶絲賣給外國人。初期,外國人還可以忍受,因為胡雪巖的收購規模尚小,但隨着他投入資金的增多,外國人甚至都買不到足夠的絲,供他們國內的工廠開工。收不到蠶絲,外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此時居然有清朝的官員來告訴洋人,能幫助過英國政府解決蠶絲問題,遲早會讓胡雪巖把絲便宜賣給英國商人。居然有這樣的官員,可見清廷是多麼腐敗!

胡雪巖的遺憾:
  一個人有了功勞以後就要知道,所有人都在盯着你,並且想辦法找出你的軟肋來攻擊你。此時,似乎只有向後退才是最好的辦法。可是往往上台容易下台難,人在有上台之前,都知道提醒自己要有風度,該下台就要下台,但是一旦上到台上,就把什麼都忘記了,連台階在哪裏都不知道,又怎麼下得去呢?何況,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想下去。就像胡雪巖一樣,不知道什麼叫功成身退。

胡雪巖沒有聽明白的三句話:
  胡雪巖的母親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兒子啊,你不要老想着賺錢,你要想一想,賺這麼多錢幹什麼?憑良心講,這種話只有他母親才能講得出來,別人不可能講得出來。可是,胡雪巖卻總是説:媽媽你放心,不會怎麼樣的。因為他自信地認為,只要自己不背信棄義,不傷天害理,多賺些錢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道理似乎是沒有錯,胡雪巖那時所堅守的信義和天理,現在的某些商人也還比不上他。但是胡雪巖還是敗在了這句他聽了幾十年都沒有聽懂的話上。錢是什麼?錢是老天來考驗我們的第一關,叫做錢關。很多人一輩子連錢關都過不去,這是很悲哀的事情。因為賺錢絕對不是目的,錢只是人做事的工具。一個人只要把錢當目的,則遲早會死在錢上。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一味地賺錢,不會為富不仁,他會想自己賺錢是為了什麼,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進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才不會過不了錢關,栽在錢上面。

胡雪巖聽明白父親臨終對他講的話。雖然父親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死了,但他父親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將來能夠幫我們家把家運振興起來的大概只有你了。胡雪巖從中聽出了父親的期盼,但卻沒有明白更深一層的含義。什麼含義?就是説你要安分守己,不要太過分。胡雪巖沒有聽出這層深意,他衝得太厲害了。在事業初創階段,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胡雪巖和結拜兄弟王有齡創下了讓世人矚目的局面,王有齡當時就很實在地跟他講:我的心裏頭實在有一些恐懼,有一些害怕,因為我們太順利了。然後王有齡講了一句話,福兮禍之所依。其實也是在提醒胡雪巖,在最順利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和小心。胡雪巖當時沒有聽進去,他反而覺得王有齡不夠沉着。其實王有齡的擔心不無道理,當事情進展太順利的時候,大家更要格外小心。現在看來,胡雪巖似乎最終也沒有真正聽明白王有齡的這句話。他只顧着向前衝,卻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自己一路走來有什麼不妥。這是處在順境中的人經常犯的錯誤。

左宗棠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胡雪巖:就算不為功名,也要多讀點書。遺憾的是,胡雪巖沒有聽進去。左宗棠對胡雪巖很依賴,很賞識,也非常感謝。基於以上這三種心理,左宗棠像長輩教育晚輩一樣教導胡雪巖。這種教導,貫穿於他們交往的整個過程。左宗棠知道,中國人讀書和西方人讀書不一樣,西方人讀書是為了求知識,中國人卻不是。中國人認為,與知識相比,道理更重要。所以,中國人認為,讀書最重要是為了明白道理。但是也許會有朋友問,那個時代的出版業又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讀來讀去都是那有限的幾本書,又有什麼好讀的呢?其實我們的祖先非常高明,他們把所有的人生哲學都濃縮進了幾本經典之中,只要時時去讀,一定會有自己想要的答案。雖然書不會變的,可是人的思想會隨着年齡和經驗的增加而變化,所以,每次讀同一本書也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左宗棠很清楚讀書明理的道理,所以他多次提醒胡雪巖。但胡雪巖沒有領會到這一點,以至後來有些道理他根本想不通。人不是天才,不是天生什麼都懂。我們每經一事就要長一智,要從過程當中去體會道理。

胡雪巖的三大缺失:
  第一個,胡雪巖缺乏比較遠大的期望。胡雪巖都是當朝一品了,還對自己缺乏遠大期望?胡雪巖都是大清首富了,還對自己缺乏遠大期望?事實的確如此,胡雪巖只是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會賺錢的商人,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也從來沒有想到自己能夠做這麼大的事情,更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國家的體系中會有那麼重的地位。如果他想到過這些,就一定會處處小心謹慎,絕不會敗到這種地步。

第二個,胡雪巖不明白政界比商界危險。他曾經跟王有齡講過一句話:商界跟政界是一樣的。不可否認,這兩者在某些地方是一樣的。但是胡雪巖不明白父親為什麼告訴他可以從商而不能從政。政治是高度危險的東西,除非你有足夠的條件,否則最好不要參與。一個沒有受過完整訓練的人,一個沒有很好背景的人,如果參與了政治,遲早會被鬥垮。我們看到了,連左宗棠都很難鬥得過李鴻章,更何況胡雪巖呢?胡雪巖憑什麼跟李鴻章鬥?才兩三下,胡雪巖就被鬥跨了。

第三個,胡雪巖沒有把家裏安排好。我們中國人講,做什麼事情都要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什麼叫後顧之憂?就是家裏面的事情你不必操心。但是胡雪巖家裏總是吵吵鬧鬧,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的,靜下心來思考,也就沒有辦法穩穩當當地走完人生路。我們用一句很不客氣的話講,這個他不能埋怨任何人,完全是自作自受。一般人聽到自作自受就認為是壞字眼,其實它可以算是一箇中性詞,成功是自作自受,失敗也是自作自受;活得很久是自作自受,很快就死掉也不過是自作自受。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它當作是帶有貶義的詞彙。每一個人都要了解,天底下只有一條規律——自作自受,古今中外,任何一個人都沒有例外。

胡雪巖成功的原因的還有很多,這裏也就不再一一列出。他成功的經驗我們需要學習,但其失敗的教訓卻更需要我們用之警醒自己。從表面上看,胡雪巖的失敗是由於他庫存的絲賣不出去,資金週轉出現問題,抽調不出錢返還官方的錢款,而最終被以李鴻章為首勢力拿住把柄上告而被抄家。但我更認為,是他的一意孤行,盲目託大而造成的,是他自己打敗了他自己。

現金流斷裂:
  胡雪巖經營的事業涉及錢莊,典當行,絲行,藥店,房地場等多個行業,其錢莊就是其總個集團體系的支撐部門,除藥店外其他行當基本上都環環相扣,所以也就在其錢莊出問題後很快全面崩潰。前不久出問題的德隆系的結構,與胡的事業結構就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昨晚在給一個對我來説很重要的人介紹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我想到了用現金流這個現代詞彙。我們先不管電視劇是否存在誇張的成分,從該劇裏給出的數據看,胡雪巖在瀕臨破產的時候,按胡的説話,其總資產近4000萬兩白銀,而其總負債只有800萬兩,按這種負債率,絕對可以用經營有方來評價。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其庫存的原材料(生絲)價值竟達2000萬兩白銀,在李鴻章為首的官方勢力和洋人勢力的雙重打壓下,這筆生絲到最後幾乎一文不值(雖然説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不正常現象),以至於在謠言四起,錢莊擠兑爆發,再加上其靠山左宗棠自顧不暇、無力救援之後,最終只能被官家以確保國家資財安全之藉口抄家。對於生絲這種時間長了會貶值的商品來説,儲存價值2000萬兩白銀的貨品實在不能説是個明智的選擇。

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在電視劇中,其典當行,錢莊,絲行的總擋手(相當於這幾個公司的總經理)都先後出了問題,都挪用了東家的錢來從事自己的生意。這幾個人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前面就提到了胡的知人善任,胡的萬貫家財也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創造出來,雖説胡是東家,但是相比於東家的財富他們所得的也就太過於微小了,也就產生了心理失衡,這是激勵機制的缺失。再有,即使是激勵出了問題,但你不幹有人會幹,換個人就可以了,可是直到最後要破產了才發現這些問題,這就是約束機制的缺失了。對於這種東家與總擋手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或許才能長治久安。

過分介入朝廷內部的勢力鬥爭:
  其實可以説這部電視劇還一個主線就是左宗棠與李鴻章的爭權鬥爭,故事也就隨着兩人勢力的此消彼長而展開。胡雪巖過多的參與了這場鬥爭,以至於最後李鴻章等人認為要除掉左宗棠,必須得先整死胡雪巖。

樹大招風,鋒芒過露:
  胡在成功以後,不斷擴建其胡家花園,其出於擴充門面的想法的初衷是沒錯的。但在當時那個封建等級制度深嚴的年代,官家建宅與平民建宅是有區別的,其房屋結構和屋頂結構是講究一些禁忌的。胡雪巖大興土木,宅第設計採用皇家花園設計,其奢華竟可比恭親王府,再加上胡在發家後行事張揚,這必然引起一部份人的嫉妒甚至仇視。

一意孤行,盲目託大:
  不可否認胡的愛國情結,其以一人之力對抗洋商的勇氣更值得欽佩。但換個角度來想,最後由此而引發的犧牲值得嗎?為什麼不能有理有節的退一步海闊天空了,然後再等待時機反撲了?在最終崩盤之前,其好友和下屬曾多次提醒他資金鍊已經出現問題,只能儘快拋掉那庫存的生絲,而胡只為與洋人鬥法而不顧其他,直到最後再也支撐不了這筆龐大的庫存而整個體系瞬間瓦解。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成就到達頂點時他的自負也到達了極點,也就為盛極而衰最終成為悲劇埋下了伏筆。前車之鑑阿!

你可能也喜歡
  曹操為什麼不殺劉備
  漢武帝為什麼疏遠衞青
  秦始皇為什麼不滅衞國
  唐太宗為什麼沒殺武則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