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服飾介紹 清朝元素的旗袍別有一番風味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7W

每個民族的服飾必定是民族一道亮麗的風景,少數民族的滿族最常見的服飾就是旗袍,由於他們那長期性的寒冷,所以會選擇這種包裹性的服裝,這也還有清朝的一些影響,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看看滿族的服飾還有一些什麼特點呢?

滿族服飾介紹 清朝元素的旗袍別有一番風味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我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歷史上曾對我國的服飾發展有過很大影響。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遊獵民族,在理髮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遊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髮作為髮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髮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髮不作發籍而是梳成髮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髮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古代,滿族先世的服飾,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分為光皮和毛皮兩種。其後,“女工所織,只有麻布”.清初,在寧古塔地方,“滿洲富者績麻為寒衣,搗麻為絮;貧者衣狍皮,不知有布帛”.直到康熙年間,“今居寧古塔者,衣食粗足,則皆服綢緞,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猻、狼皮大呼。惟貧者乃服布”.這與從前衣皮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到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閒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這樣。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可算是清朝的時裝。

舊時滿族男子留髮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滿族婦女不纏腳,所着鞋子繡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着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髮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髮在腦後挽一下。

旗袍給人的感覺就是高貴典雅的,當然在滿族還有其他的一些特色服裝,這些獨特的服飾也慢慢的傳入其他的民族,正所謂民族之間的友好發展便從這些事情開始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