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繼位未解之謎 為何改立大清國號

來源:人人運程網 4.24K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關於清朝的印象,可能更多的在於康乾之治的盛世輝煌,亦可能慈禧挾天子令諸侯的大勢已去。但是世界未解之謎要講的是有關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繼位改國號的故事,都知道皇太極在繼位時留下了許多疑團。

皇太極繼位未解之謎 為何改立大清國號

  大清朝為什麼會叫清朝呢?清朝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在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不過當時並未説明國號之由來,致使“大清”國號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這“大清”國號究竟隱藏着什麼玄機?對此,後世學者眾説紛紜,莫衷一是。

大清國號起源之謎歸納總結為六種説法:

第一種説法:源自青色。有人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詩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則東方為青色。但將“大清”與青色相聯繫,似乎有些牽強。

第二種説法:發音近似。如有人認為“金”與“清”音接近,將原金國號改為清,是選取發音近似的合適字代用。

第三種説法:源自古代傳説。如有人提出皇太極改金為清,源於歷史上少昊金天氏傳説。少昊金天氏稱父為清,且又稱土為清,胙土於清。皇太極將金國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於清,故採用“清”國號。

第四種説法:周室受命。如在古書《尚書》、《詩經》、《周頌》書中均能找到“清”字,據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徵,皇太極改國號或許是將自己的事業比附周武王之大業。

清朝歷史未解之謎:皇太極改大清國號究竟隱藏着什麼玄機?

第五種説法:以水克火。有人認為朱家大明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剋説。再則,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國號不吉利。皇太極以清為國號,明確顯示其取代大明的意圖。

第六種説法:籠絡人心。有人認為皇太極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

以上幾種説法各有其理,又互為補充。以此可見,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能是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趣的是,皇太極的“崇德”年號與明朝的“崇禎”年號相近似,而與明朝的“崇尚禎祥”相對,他的“崇尚道德”,似乎是將自己置於高出明朝的地位。

大清國號起源的真正原因,想必皇太極最清楚不過了,遺憾的是史料中並未記載國號由來,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皇太極改“金”為“大清”,這樣改是有很多因素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金”這個國號已經不符合當時清朝發展的需要,更不利於安撫當時已經統轄的漢和蒙古民族。外部因素,“大清”這一國號符合“大元”和“大明”取號的傳統,而且這個氣勢更勝於前朝。

當年努爾哈赤有難的時候,就騎着一匹馬逃難,據説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的追兵追得比較急,所以努爾哈赤只能晝夜不停的騎馬,結果把這匹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就對着這匹馬説:“馬兒,馬兒,將來我要是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傳説故事。至於清朝為何叫“大清”?在許多清朝的史書中是有提到的。比如《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官書中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學界有着種種説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目前史學家主要從這幾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一,當時的政治狀況、軍事、文化和民族的態勢,考慮到皇太極剛剛建立大清為國號的同時,採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諡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的情況,則漢式國號“大清”,取義自然應該是本於漢族經典,合乎漢族傳統文化,順乎漢人一般的思想觀念。沿着這一思路,我們也可以從大清在氣勢含義等方面,完全壓倒了“大明”。

由此而發的關於大清國的“大清”的諸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二)而最易見出的,“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説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金啟孮進而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祟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範,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海”即天下永遠安寧。又有“清明”一詞,尤其值得注意。《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可見,從上述我們可以推斷出,從漢文化系統而言,皇太極所命名的國號為“大清”,在氣勢和含義上是可以壓倒“大明”的。

同樣,在女真或滿洲方面,“大清”的來歷及意義又有什麼説法呢?依據眾多史學家的研究得出:日人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有部分學者肯定這一説法,認為:“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也有專家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裏發音卻無差別。他説:“撫近門款識漢文之大金,滿文卻即系後來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稱國號為金,至太宗改號清,不過改漢字之寫法。其實滿人讀金、清同音,改號乃改漢並不改滿,漢文之大金,稱至崇德元年四月以前為止,滿文之大金,終清世未有異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説:大清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清朝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

以上的説法主要是從漢語的角度來解釋的,又有很多人把“金”轉換為“大清”進行分析。然而清朝官書沒有記載“大清”之事,説明它不是文館的文官、舉人們所承擬的,因為他們的建議一般記錄在冊。因此,有學者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也不是滿語固有詞,可能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藉詞,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國的意思應為“上國”(“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其根據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漢文“大金”的一音之轉。因為漢文的“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不一樣,滿文“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也不一樣。大金的滿文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滿文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極對滿語等滿族文化情有獨鍾,不願放棄,故很難推想他會以漢語命名其國家。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曾下令“事不忘初”,將其統治下的後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滿語。時隔僅兩年,他用漢語來命名其新政權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滿語的可能性較大,但滿語中又無daicing這一固有詞彙,只有蒙古語藉詞daicing。所以,大清國號,實源自蒙古語。

以上清史研究專家的論斷,各有其理,又互為補充。以此可見,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是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範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於安撫其已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福臨即位以後,“大清”也正式天下共號。

小結:作為外邦第二次入主中原,清朝不僅讓中國成為西方列強心中的一個神聖之地,也成為了最終被西方列強肆意宰割的親歷者,強弩之末,也讓人無盡感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