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的習俗 關於新年的風俗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W

新年就是新氣象,就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中國人對於春節這個節日是非常看重的,畢竟是流傳了五千年的歷史,而且春節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節日,在這個時間會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做的,那麼過新年具體有什麼習俗的呢?

過新年的習俗 關於新年的風俗有哪些

貼春聯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源於“桃符”。古時候,由於缺乏科學知識,人們對許多自然災害不理解,以為是鬼作怪。過年時要在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茶、鬱壘二神之名,掛於門旁,以避邪鬼。到了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寫聯語。據家》介紹,後蜀主孟昶(919叫65以為不工,自提筆書聯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改稱春聯。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不僅觀賞春聯,還親自題寫春聯。據説他經過一户人家,見門上未貼春聯,便去詢問,大家得知這就是一個閹豬的人寫出來的對聯,尚未請人代寫。朱元璋便自告奮勇,為那閹豬人寫了一幅春聯:“雙手闢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聯意貼切、幽默、風趣。經明太祖一提倡,許多文人學士便把題寫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便蔚然成風。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汜·春聯》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白人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巾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户,煥然一新。”,也是希望新年當中大家能夠發展的更好。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放爆竹、祭祖、給壓歲錢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希望來年自己家庭的運勢逐漸的好起來。

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七年級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後代過年的時間。

祭財神、財神的傳説
  北方在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是希望通過祭祀,保佑自己家庭來年豐收比較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