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手抄報資料精選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1W

在元宵節來臨的時候,做一張精美的手抄報,一定會讓你的節日變得與眾不同。不過,元宵節的資料很多,要選擇哪些合適的內容來填充自己的手抄報,卻是一件頗為糾結的事情。小編特地整理了一分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精選

(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説法不一。一説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説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説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鈎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説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説“元宵”,而只能説“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二)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雪中送炭
  所謂雪,就是湯圓雪白的外層,而炭則是內層的炭燒朱古力餡,湯圓味道較濃,所以就配一個清新的玫瑰花湯底,喝一口湯,吃一口湯圓,就是最佳的吃法哦。
  玫瑰椰露湯圓
  玫瑰椰露湯圓單看外型已夠賞心悦目的咯,吃一口,更有雙脣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覺哦,椰汁、鮮奶再加上玫瑰花的芬芳,清潤而暖和,再加上同樣有美顏作用的芝麻湯圓,最適合女孩子品嚐咯。
  香蕉奶皇湯圓
  奶皇湯圓最叫人難忘之處就是外層夠薄夠幹身,湯圓皮軟糯但是不餬口,以往有芒果、麥提莎、榴及燕窩等口味,這次則返璞歸真,以最簡單的香蕉做餡,蕉味濃郁,軟綿綿的口感並不比一向好賣的芒果遜色哦。
  桂花南瓜湯圓
  南瓜湯圓通常以南瓜做皮,這個則以南瓜做餡,外層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覺。湯圓放於桂花糖水內,外香內甜,保證這個元宵節會甜蜜蜜的哦。
  心湯圓
  心湯圓可説是層次感最豐富的湯圓,是雲南人過年必吃的早點,餡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曬乾的雲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湯底,用雲南野生玫瑰,曬乾後加入片糖和黃酒放入山洞內發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醬保存起來。吃發時後最好將湯圓切開,讓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帶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湯融為一體,幾種香味同時向味蕾衝擊,實在非比尋常啊。
  三色湯圓
  三色湯圓是用草莓啊,胡蘿蔔汁啊還有就是綠茶啊放到湯圓皮或者湯圓陷兒裏做成的。紅蘿蔔汁相思湯圓,搭配着杏仁汁、綠豆沙等各種糖水來吃,非常的受大家歡迎哦。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三)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四)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裏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裏列舉二三。
  祭門、祭户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説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説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耍獅子
  ”耍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温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舞龍燈
  傳説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羣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着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五)
  元宵節詩詞選:
  《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
  (宋)姜白石
  貴客鈎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裏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粧着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粧,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樑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説。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説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裏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