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傳説 守歲的由來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5W

除夕守歲,是到了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除夕這天,一家人聚在一起熬夜,等待着新一年的到來。守歲是延續了好幾千年的傳統習俗,那麼你知道守歲的傳説嗎?知道守歲的由來嗎?不知道的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除夕守歲的傳説 守歲的由來

除夕守歲基本含義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説。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人們把每年農曆最後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

“除夕”合起來就是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古人認為除夕這一天是一個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的傳説 守歲的由來 第2張

除夕守歲的傳説故事
  關於守歲,有一個遙遠的傳説:
  傳説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高燒,整夜説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後,小孩就會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

後來,人們覺得説“祟”這個怪物有些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於是人們就慢慢改“守祟”為現在所説的“守歲”了。

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特別是春節電視文藝晚會(即“春晚”)的興起等,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

除夕守歲的來歷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守歲的傳説 守歲的由來 第3張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説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除夕守歲,特別是年輕人守歲,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所以古時候許多人都會守歲。而到現在,許多年輕人也會在除夕的這天晚上通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