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猴的文化象徵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4W

 猴的文化象徵

屬猴的文化象徵

 靈猴救虎,虎助靈猴——猴的神話與傳説

 俗話説,“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顯然,民間古時認為老虎首推百獸之王,而猴子則憑機敏也有一席之地。不過,老虎與猴子的確有着不淺的交情,據説,猴子當上屬相,全靠虎王從中周旋才成功。

 傳説老虎在開初就以鎮山制獸之威名當上了獸王。當時山中百獸見了老虎都立即迴避,老虎當然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獨。猴子那時與老虎是鄰居,二人稱兄道弟,十分親熱。後來,猴子幾乎成了老虎的得力助手,當虎王外出時,猴子便代行鎮山之令。百獸懾於虎王的威風,也只好聽猴子的召喚。這便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來歷。

 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獵人的網中,拼命掙扎也無法脱身。恰好猴子來了,虎王高喊救命。猴子見了,連忙爬上樹,解開了獵人的網繩,救出了虎王。

 虎王脱險後,雖然嘴上在不住地感謝猴子老弟,心裏卻在盤算:“我是百獸之王,竟然中了獵人的圈套,還得小小猴子搭救,這事猴子張揚出去,豈不滅了我虎王威風,不如吃掉猴子算了。”可是又一想,如今自己已經是孤家寡人了,再吃掉猴子,今後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如果再有危險,誰來幫我呢?再説,猴子怕我,決不敢把今天的事説出去。”

 於是,老虎告訴猴子:今天的救命之恩,今後一定報答。猴子今後有什麼為難之事,自己一定全力幫助。猴子當然也對虎王遇險的事閉口不談,以保全虎王的面子。在這以後,二人的關係更是非同尋常了。

 許多年之後,玉帝開始選屬相。身為百獸之王,老虎理所當然地當上了屬相。猴子一見,也想當屬相,可是玉帝挑屬相有條原則,那就是對人類有功。猴子對人類無功可言,自然選不上。於是猴子請虎王向玉帝求情,讓他當屬相。虎王因為欠猴子的情,只好傾盡全力去幫猴子説情,對天帝講猴子聰明機智,為百獸之首,又説自己不在時,猴子也有鎮山功勞。於是,玉帝下旨,將猴子也列入屬相之中。

 猴當上了屬相,虎王也還了猴子的人情。當然虎王也還是不高興,沒什麼本事的猴子與自己並列為人間屬相,二人從此友情斷絕。今天,百獸自然也不怕猴子了,當然,“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句大實話,也變成了譏諷的意思。

 “猴”本來就是,“候”也同“侯”。

 “候”的原義為“伺望,觀察”,是猴性機靈聰明的一種表現。古人説,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也就是説,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於識別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並不輕易去取,觀望探察甚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仗方才行動。

 “侯”,是對美猴的稱讚,引申為一種美。《詩經》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韓詩》解釋説:“侯,美也。”轉引為古代貴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謂“公、侯、伯、子、

 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諸侯。秦漢時代,封侯拜將。於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種吉祥的象徵意義。

 “侯”姓,相傳出自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本為侯岡氏,後簡稱侯姓。史載,春秋時晉國有侯氏。戰國時魏國有著名的隱士侯贏,曾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漢代有大司徒侯霸。唐代有宰相侯君集。明末清初有才子侯方域。現代有著名的相聲大師侯寶林。

 “猿”,本為“袁”,“袁”字極像猿猴形,連尾巴都畫出來了。故傳中白猿常自稱“袁公”。“禺”本是描繪猿猴形貌的一個象形字。魯迅《故事新編》説,大禹的禹,其實就是“禺”,也是由“大猴子”變來的。“禺”又通“寓”,大約是把猴子關進屋裏,便叫“寄寓”,後來漸漸化為人的寓所。“禺”又通“愚”,暗示猴子擺脱愚昧才能進化為人。

 猿猴俗名“猢猻”,亦稱為胡孫。因而“胡”姓和“孫”姓也與猴子結下不解之緣。“胡”姓,相傳也出自大舜後裔,周代封於胡,因以為姓。胡為小國,被楚國滅掉。宋代有資政殿學士胡詮。明代有文學家胡應麟。現代有著名學者胡適。“孫”姓,古代相傳有三支。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時衞國武公的後裔。一支出自楚國,孫叔敖的後人。另一支出自齊國,陳田氏的後代。春秋戰國時期有著名軍事家孫武、孫臏。唐代有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特別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更使“孫”姓威名遠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