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各朝各代的文學家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2W

從古至今,無數文人雅士,或愛家愛國,或隱於山林,或醉於酒樂,或存於戰亂……他們都是每個時代的文學大家,揮毫之間便是妙語,落筆即生美文。他們都為中國傳統文學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都有誰呢?快來和小編看看吧!

盤點各朝各代的文學家


  莊子,性莊,名周,字子休,東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是中國早期的着名文學家。莊周一生着書十萬餘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意味着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屈原,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離騷》、《天問》、《九歌》是其作品類型的代表。《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説材料創作的詩篇,着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偉大的文學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後繼承父業,着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稱四史,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是三國時期曹魏着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三曹”。曹植的創作以220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藴含着《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温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陶淵明作品語言平淡,平淡之中飽含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善以白描及寫意來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其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陶淵明注重思想感情和襟懷抱負的真實,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是唐朝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是古文學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愈文章以真為特點,敢講話,講真話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其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以來的平庸詩風。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等,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與韓愈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着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等。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貫徹了他的文學主張,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着,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