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壽山石雕刻印章的方法

來源:人人運程網 7.45K

  壽山石雕刻作品,一直倍受收藏界的玩友,喜愛。經過千年磨礪的壽山石,在雕刻家們的手裏,成了一件件雕工精美的絕佳藝術品。要知道壽山石的雕刻手法是多種多樣的,那麼,最適合壽山石雕刻印章的方法有什麼呢?如果你也不知道的話,就隨小編來瞧瞧吧!

揭祕壽山石雕刻印章的方法

  解惑:
  自古以來,無論是什麼印章,都是少不了篆刻的。所以壽山石印章,不可或缺的方法是篆刻。至於外形的話,歷代壽山石雕刻名家,大都會選擇圓雕。其餘的浮雕、薄意雕也皆可。

  壽山石印章——篆刻
  篆刻的藝術始於秦。秦定小篆為文之後,於是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後世代相襲,成為獨特的一門雕刻藝術。但古代篆刻皆以玉和金屬為材。直至元王冕始以花乳石材刻印。於是也就揭開了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壽山石石質晶瑩,硬度適中,易於奏刀,因此其篆刻就比金、玉容易,而且畫面活潑,更難能可貴的是,金屬篆文沾上含汞的丹砂、印泥後,日久朱文漸成黑跡,黯然失色,而壽山石刻篆文其朱文永遠都是燦爛新鮮的。

  壽山石篆刻始於元代的王冕,行於明代的文彭和何震,盛於清代。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風格雄健,風靡江浙,自成“浙派”(或稱西泠派)。又鄧石如以書入畫,將刀法與筆法融為一體,一變秦漢印藝風貌,人稱為“鄧派”(或稱皖派)。至清末,趙之謙吸取當時出土的秦漢泉、洗等銘文入印,別開生面。民國時吳昌碩在漢印及前人的基礎上熔詩、書、畫、印為一體,渾樸靈勁,氣勢磅礴。又黃牧甫直追秦漢,取法權量、詔版,刀法鋭利,有直率、穩健、剛勁、秀雅之風。此外還有湖南的齊白石,福州的陳子奮等都是篆刻名家。現代壽山石篆刻名家也不乏其人,如福州的有潘主蘭、周哲文、林健、劉石開、王永釗等等。

  自古至今,篆刻藝術為上自帝王將相,中有文人雅士,下至庶民百姓所推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的,如乾隆皇帝的“三鏈章”,就是篆書,分別刻有“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等3枚。明代泉州人南京刑部主事、雲南姚安知府李贄,他的印文“李贄”、“卓吾”也是篆書,今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泉州博物館,成為壽山石篆刻最早的收藏品。清末民族英雄、福州人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4字,也是篆刻。民國時的林森,他有許多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詩、書、印、畫,缺一不可。這裏説的印便是篆刻。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更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採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篆刻特別要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採用哪一種篆書,都要根據印面的佈局需要,以朱白相間,出神人化者為妙。因此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可以不必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