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世紀民居建築風格演變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7W

中國建築歷史延續兩千多年,在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影響下,中國民居建築風格也在不斷隨着時代發生變化。人們的民居建築風格是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底藴的文化活動和行為,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建築風格和特色,賦予時代和生活的印記。一起走進中國建築文化感受一下吧。

中國20世紀民居建築風格演變

  20世紀20年代後期,新式里弄開始出現在上海租界,總體上比石庫門更接近歐洲近代住宅的建築風格。建築形式多為混合結構,注重使用功能。其外形別緻整齊,裝修精緻舒適,室外弄道寬敞,樓前庭院葱綠,居住環境優美,有別於舊式石庫門。

至此,西方各個時期的風格與流派,在中國建築中雜陳並列逐漸呈現出一種交匯與融合的趨勢,旨在探索出一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首先,表現在建築材料方面,特定歷史條件下,很多建材,傢俱,裝飾,除了通過進口外,在中國無法找到,在當地尋找近似的替代品也成為了一種辦法。其次,海外留學歸來的我國第一代建築師是傳播折衷主義風格的力量之一,以西方建築體系為主,結合東方建築風格的“大雜燴”。裝飾主義風格在這一時期也大量運用,融合了東方藝術的異國情調,結合了西方現代的幾何體和速度感的裝飾效果。再次,國人對西方文明的崇慕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心理也形成了近代民居中西交匯。許多達官貴人在認同洋房的同時,也通過一些方式保留傳統文化:

一是在西式住宅中採用中式風格的傢俱,陳設;或是在民居院落中,既保留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傳統佈局,又在院落中建造獨立的西式別墅住宅。自鴉片戰爭以來,在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哈爾濱等大城市紛紛出現了新式建築,華中地區的南京,上海,蘇州,杭州也深受影,華南地區的廣州,佛山等地也受到了影響,不過較華中和華北地區華南地區民居的樣式影響較少。近代民居受西方的影響侷限在經濟,政治重要城市及沿海僑鄉地區,民居類型主要是富人的洋房,農村的村居基本上沒改變,如廣東梅縣圍攏屋、福建土樓、贛南圍子、藏族碉房等傳統民居仍保持其傳統風格。影響的範圍,對象狹窄,沒形成完整的近代民居建築類型。

二、國建立後中國現代史開啟,由於社會性質的改變,這時期城鎮中心居住區建造規劃模式基本照搬前蘇聯的經驗,排斥西方的經驗,居住建築規劃佈局簡單地採用行列式和周邊式。而廣大的農村地區,仍以當地傳統民居為主。在思想高度集中和物質貧乏的環境下,人們一般只注重基本保障居住功能。

三、20世紀8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居住區建設規模迅速擴大,統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成為當時主要的建設模式,在規劃理論上形成居住區、居住小區、住宅組,團的規劃結構。80年代以後,新興市鎮建設更注重羣體藝術的價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衞星城和居住小區、歷史文化名城的個性特徵和藝術表現力都很突出。

小結:目前階段,關於我國建築文化的國民保護意識還沒有形成完善,在中國近現代政治經濟環境的的劇烈變化下,中國居住建築風格演變也將愈來愈快。我們如何做到中國文化這一瑰寶不被世界歷史所遺忘,是每個中國人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您可能感興趣:
  建築風格演變之中國近現代民居
  近現代民居中國建築風格的演變
  探尋中國建築風格之福建土樓
  瞭解中國建築文化之徽派建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