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文化:明朝服飾怎麼稱呼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6W

我們説得明朝服飾是對那歌時候服飾統稱,那麼我們應該具體怎樣稱呼他們呢?接下來,我會通過下文來告訴大家。其實在這稱呼裏面,是有一定講究,那麼具體是什麼?大家可以到下文找找答案,理解一下。

漢服文化:明朝服飾怎麼稱呼

  提問:明朝服飾怎麼稱呼?
  回答:1、交領式衣衫。為按照古禮繼承的傳統形式,多用於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單內衣。民間的勞動者所穿短衣,也多為交領式服裝。
  2、盤領衣。為繼承唐宋以來的圓領袍衫發展而來,明代公服,常服大多為高圓領、缺胯,宦官所穿有的在衣裾兩側有插擺,袖多寬袖或大袖。平民所穿無插擺,袖為窄袖,但60歲以上老者可穿大袖,袖長也可適當加長至出手挽回至離肘3寸處(官服可挽回至肘)。明代袞服原為交領式,自明英宗開始,袞服也改成盤領式,飾十二團龍和十二章紋樣,北京定陵曾有此種款式的緙絲袞服出上3.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束腰袍裙 其形式與元代以來的辮線襖近似,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憲宗行樂圖》長卷,憲宗皇帝就穿這種袍子,上衣為右衽窄袖,腰間束斂作襞積

  明朝服飾特點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蜕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小結:明朝時候可不向我們現代社會中,可以隨着自己喜好隨意搭配衣服,但在當時這是絕對禁止,不同的身份他們所穿衣服是有嚴格規定,就算是官位等級不同,他們衣服也會不同。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就有受明朝服飾影響,如:朝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