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小吃冰糖葫蘆的歷史來源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3W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在北京有着很多着名的景點,還有許多有名的美食小吃,冰糖葫蘆相信很多人都吃過,並且是很誘人的,小時候看到冰糖葫蘆,眼神根本移不開。那麼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下中國小吃文化之冰糖葫蘆的歷史來源吧。

中國特色小吃冰糖葫蘆的歷史來源

冰糖葫蘆是中國傳統美食,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冰糖葫蘆,在宋朝年間便開始了古式的做法,歷史中早有記載,清朝年間各地盛行。茶樓、戲院、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老少皆宜,它具有開胃、養顏、增智、消除疲勞、清熱等作用。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楂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籤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每到隆冬時節,不論城市還是農村,總能見到賣冰糖葫蘆的生意人,他們或推車或肩扛,紅彤彤的山楂在糖膜的包裹下格外誘人。被三三兩兩的大小姑娘圍住,各自買上一支,咬上一口,嘎嘣脆酸中帶甜,脣齒留香,好不愜意。在人們的印象中,冰糖葫蘆是小孩吃的零食,一般一元一支。口味單一,偶爾吃一支,老能碰到因技術不過關粘牙的冰糖葫蘆,老北京風味的冰糖葫蘆以繁多的品種口味、原料的精挑細選、乾淨衞生的紙袋包裝迅速贏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一時間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排隊競購的現象。此種冰糖葫蘆在原料山楂的選用上,挑山楂產區酸中微甜優質山楂為主料。輔以各種餡料、乾果、水果及其它輔料製成多種口味的夾心冰糖葫蘆。

  一、冰糖葫蘆來源及歷史
  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內禪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紹熙”。趙停長期生活於深宮,不達世務。即位時,他43歲,卻已滿頭銀髮了。臣下獻上何首烏,説服後能使頭髮轉黑,但他不肯服用,説:“我頭髮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後,他為李皇后所左右,罷免周必大、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起用留正為宰相,朝政為主和派所操縱。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和知閣門事韓化胄上奏,建議太皇太后下詔令趙敦退位,傳位於其子趙擴。太皇太后同意趙敦禪位,稱太上皇,閒居壽康宮。紹熙年間,趙停最寵愛的黃貴妃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説:“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痊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植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説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

  今人研究證明,山植還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山植食品也花樣翻新,品種繁多。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蘆直至今日仍是受人們喜愛的吃食。

  二、冰糖葫蘆簡介
  現在市場上熱銷的冰糖葫蘆除了傳統的山楂冰糖葫蘆外,根據製作原料的不同還有草莓冰糖葫蘆,香蕉冰糖葫蘆,桔子冰糖葫蘆,蜜棗冰糖葫蘆,腰果冰糖葫蘆,綠豆沙冰糖葫蘆,核桃冰糖葫蘆,朱古力冰糖葫蘆和鈣奶味冰糖葫蘆等。

  冰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

  排列穿在竹籤子上,外面裹着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冰糖葫蘆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相傳起源於大約八百年前的南宋紹熙年間。

  早些年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廠甸裏,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楂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籤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説説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趙惇(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眘的第三個兒子。那是紹熙年間,趙惇最寵愛的黃貴妃有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説:“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楂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説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老百姓把山楂串起來,經過多年製作,逐漸積累經驗,形成以下這種傳統的做法。製作冰糖葫蘆既簡單又不簡單,關鍵技術是熬糖。冰糖其實是砂糖,放在紅銅或黃銅的大勺裏熬。熬的時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發粘,吃時會沾牙;而火候太大,不僅顏色重且吃起來發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來,稀了掛不住。另外要將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將山楂一切兩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間一轉。將核取出後用竹籤穿上,然後放到熬好的熱糖裏滾一下。熱糖冷卻後,便成為晶瑩透明的糖葫蘆了。由於糖的品質、熬的技術和山楂的品質等有高下之分,糖葫蘆的品質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

  過去,一般老百姓認為冰糖葫蘆做的最好的是兩家,一家在東安市場,一家是北京琉璃廠的信遠齋。一到農曆十月,這兩家的冰糖葫蘆就開始上市了。逛了東安市場的人如果沒吃那裏的冰糖葫蘆,不免有些遺憾。信遠齋的冰糖葫蘆當時可稱糖葫蘆中的精品。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一文中記述道:冰糖葫蘆“以信遠齋所製為最精,不用竹籤,每一顆山裏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乾淨,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

  一到冬季,老北京的街巷衚衕裏就會傳來“冰糖葫蘆,冰糖葫蘆……”的叫賣聲。春節更是冰糖葫蘆大賣的時候。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在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廠甸廟會上人山人海,人潮間四處穿梭着冰糖葫蘆的身影。廠甸廟會上的糖葫蘆個頭特別大。它是用長長的荊條做芯,在山裏紅(山楂)外刷上飴糖,通體呈白色。小的三尺一條,大的五、六尺,頂上還插有用紅紙、綠紙做成的小三角旗。廠甸廟會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除其間少數幾年停頓外,一直延續不斷,如今已然四百年有餘了。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並稱為中國四大廟會。《京華春夢錄》一書中記載:“歲朝之遊,向集廠甸”。“迫興闌遊倦,買步偕返,則必購相生紙花,乃大串糖葫蘆,插於車旁,疾駛過市,途人見之,成知為廠甸遊歸也。”糖葫蘆成為北京入歲時逛廠甸的標誌,也成為北京人過春節的象徵。

  小結:冰糖葫蘆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在很多地方都有賣,而且做法也比較簡單,其實冰糖葫蘆在宋朝就有了,只是製作方法還不是那麼的純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