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禮品:楚國人的特色——嗚嘟

來源:人人運程網 2.87W

荊楚文化是中國地域文化的一支,是古代楚國文化的一個體現,荊楚大地,也是古代音樂的發祥地,而説到古代樂器大概很多人都會想到琵琶、胡琴、古琴、古箏……而嗚嘟則是荊楚大地上的特色,那麼,荊楚文化禮品能否算是嗚嘟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荊楚文化禮品:楚國人的特色——嗚嘟

  中國古代樂器以製作材料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分類,成為之八音,嗚嘟屬於土類,由我國最早的樂器泥哨發展演變而成。

嘉魚縣誌》曾記載“泥嗚嘟,古稱吳嘟,為三國東吳時簰洲牧童所創”,隨後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頑童撮土而成,“嗚嘟”二字就是由其發音而來。這件從荊楚文化遺存中發掘出的鄉土樂器,已有2700餘年歷史。嗚嘟音色圓潤,渾厚悠揚、低沉古樸,清幽時,讓人心靜如水;高亢時,令人意動神馳。古嗚嘟為泥土燒製,所以製作簡單但是難以保存,所以歷代都沒有古嗚嘟流傳於世。現在嗚嘟經楚文化研究者反覆研究楚文化及嗚嘟資料後製成現代嗚嘟,現代嗚嘟泥土燒成,魚形中空,腹背共10個孔,口指並用可吹出圓潤悠長的聲音。

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的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中説:帝王乘船南巡、有江魚躍上、令人烹之、令後贊曰:“佳魚,佳魚”,此地後為嘉魚縣。而自古流傳於這裏的“泥哨”亦為魚形;傳説取於民間圖騰、感恩賜縣之意。據《嘉魚縣誌》記載,“泥嗚嘟,古稱吳嘟,為三國東吳時,簰洲牧童所創,歷代改進”。隨後文學流傳於長江中下游。

1985年,畢演生先生髮掘研究嗚嘟,擴增音域至11度,音色渾厚圓潤。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黃翔鵬先生在僵文化科技評審大會上指出“壎無哨口,嗚嘟是有哨口的,應當保持它的特點”。此後,嗚嘟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高度評價,畢寅生多次帶嗚嘟隨國家級藝術團出訪演奏,享譽海內外。

嗚嘟,這“來自人類最初的聲音”,在演奏影視音樂之外,亦廣泛得到文博、收藏、旅遊愛好者的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

泥土燒成,魚形中空,腹背共10個孔,口指並用可吹出圓潤悠長的聲音。這件從荊楚文化遺存中發掘出的鄉土樂器,已有2700餘年歷史。嗚嘟音色圓潤,渾厚悠揚、低沉古樸,清幽時,讓人心靜如水;高亢時,令人意動神馳。2007年它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楚韻嗚嘟文化工作室的總經理徐建中介紹説,《嘉魚縣誌》曾記載“泥嗚嘟,古稱吳嘟,為三國東吳時簰洲牧童所創”,隨後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頑童撮土而成,“嗚嘟”二字就是由其發音而來。

2000年春節,徐建中結識了嘉魚縣文化館的畢寅生。畢寅生正因為熱愛而成為嗚嘟的狂熱推廣者。經過一番傾談,原本經營醫療器械生意的徐建中也不顧家人反對,投入了嗚嘟的研發、推廣中。學會製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選土、製坯到燒窯看火,徐建中不斷請教專家,民間藝人,他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以保證音韻真確。改良後,經過燒製,嗚嘟可以長期保存,音域拓展了,音準提高了,以前只能吹2、3個音符現在能吹11個。相比較“壎”,同為土樂器,嗚嘟吹法更簡單,感興趣的人拿起它就能吹響,人們很容易接受這一古老樂器。他還結合楚文化特點,選擇了紅、黑兩種顏色為嗚嘟着色。在打開銷路的同時,徐建中非常注重嗚嘟的研發工作,已開發出10多個品種。

小結:小編自覺是一個五音不全的人而對於樂器的辨識度也很低,總覺得嗚嘟和陶笛長得很像……這樣説會不會被打呢?

猜你喜歡:
  荊楚文化之楚國曆史文化的摘要
  荊楚文化的建築形式是怎麼樣的?
  湖北歷史名將大盤
  湖北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