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文化之冬不拉

來源:人人運程網 8.77K

中國樂器很多,中國樂器文化歷史也是十分悠久,有些樂器是少數民族傳統的音樂,他們世代相傳,秉承着先祖的意志和精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了解哈薩克斯坦人的傳統音樂——冬不拉。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樂器之冬不拉吧!

中國樂器文化之冬不拉


 簡介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一般用松木或樺木製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斯坦人的傳統樂器。

傳説
  傳説一
  很久以前,哈薩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過着寧靜的遊牧生活。結果森林裏有一隻兇惡的瞎熊,經常跑出來傷害牧人和牲畜,使人們不得安寧,國王派去了幾批獵人都被瞎熊傷害了。
  國王的兒子名叫“冬不拉”,他請求父王讓他去打敗瞎熊,由於父王不答應,冬不拉私自帶着弓箭、捕獸夾去找瞎熊,並與瞎熊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搏鬥,殺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犧牲。當牧民們找到王子的屍體時,都泣不成聲,誰也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國王。
  這時有個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來,自告奮勇地去見國王。國王問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麼?”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樹説:“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國王生氣地説:“明天它如果不告訴我,我就殺了你!”聰明阿肯在牧民們的幫助下,砍下大樹的一個支杈,連夜製作成一把精美的樂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聲歌頌王子的壯舉,傾訴對王子的崇敬和懷念。
  琴聲中有陣陣松濤,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鳴,也有草原人民悲傷的啜泣,國王聽着琴聲,悲痛萬分,是松木製成的樂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訴了國王。琴聲一會兒雄渾激昂,一會兒低迴婉轉,一會兒音韻鏗鏘,一會兒又如泣如訴……從此,哈薩克人有了自己的樂器,為紀念王子,人們以“冬不拉”來命名樂器的名字,而彈唱冬不拉的民間歌唱家便叫做“阿肯”。

傳説二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人心愛的樂器,它的來歷,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傳説,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個殘暴的可汗。與他一樣兇狠殘暴的兒子,在為他籌辦50大壽前的一次狩獵中失蹤,可汗命令王宮裏的奴僕必須在三天內找到他,誰帶來不好的消息,誰將會受到嘴裏灌滿鼎沸鋁水的懲罰。
  一個年輕的騎手在一棵胡杉旁發現了可汗兒子的屍體。他找到了草原上最聰明的老牧人,請他幫忙出主意,老人苦思了好久,終於想出了辦法:只要不用嘴説,就可以逃脱殘酷的懲罰。只見他從房前的樹上據下兩塊最好的薄木板,宰殺了自己的馬,抽出馬腿上兩條長筋。
  老人將薄板和長筋做成了一把神奇的樂器。帶領尋找可汗兒子的僕役們縱馬直奔王宮。來到王宮,可汗坐在他的寶座上,在宮殿的中央擺着一口裝滿鼎沸鋁水的鍋。“你給我帶來了王子的消息嗎?”可汗衝着老人兇殘狂吼。老人拿出昨夜趕製的樂器對着可汗彈起來。
  悽美的樂聲如實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可汗聽完暴跳如雷,要處罰老牧人,老牧人神情鎮定的告訴可汗,發出聲音的是我手裏的冬不拉,如果要處罰就處罰它。
  失去理智的可汗,命令武士處罰老牧人,老牧人拿起冬不拉唱起了心底埋藏已久的積憤。
  老人的歌使僕役們個個抬起了頭,宮廷武士挺直了胸膛,跟隨着老人一起高唱。歌聲像火山爆發,可汗頓時失去了往日的威嚴,他被憤怒的歌聲嚇得癱瘓了,從高高的王位上摔下來,摔進那鼎沸的鋁鍋裏。這就是冬不拉的第一支歌,從此以後,草原上便流行開了哈薩克人民心靈的夥伴——冬不拉。

傳説三
  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關於它的產生,在哈薩克人生活的地區,流傳着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
  據説古時候,哈薩克汗(國王)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已到成婚年齡。汗的一位大臣對公主有意,向汗提出求婚,汗同意了。但由於年齡懸殊,公主不同意,但又不好向父汗講。公主的丫環非常聰明,為公主出主意道:“你對大汗講,誰要找到會唱歌的樹,你就嫁給誰。”汗最終接受了女兒的意見,張榜告示全國,三個月為限。那位大臣雖對此心有不滿,但又不能公開反對。
  一個月過去了,竟沒有人敢揭告示。一天,一個年輕的獵人路過城下,見人頭攢動,議論紛紛,便上前仔細閲讀了告示的內容,心想:既然有會唱歌的樹,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它。他上前毅然揭下了告示。
  獵人被衞兵帶到汗的宮殿。公主在簾後看到獵人年輕英俊,頓生愛慕之情。公主向父汗提出要和獵人見面的要求,大臣想從中阻攔,卻又説不出正當理由。公主和獵人終於在後花園見了面。公主給獵人贈送一枚戒指作為定情物,獵人發誓一定要找到會唱歌的樹,娶公主為妻。
  年輕的獵人走遍了深山老林,卻沒有找到會唱歌的樹。眼看期限要到了,獵人既着急又難過。這天晚上,獵人做了一個夢,雪山老人告訴他:“遇到了困難,應向百姓求教。”獵人急忙趕下山。哈薩克牧民知道他是揭黃榜的青年,都把他看做是心目中的英雄,紛紛前來看望。當得知期限將到,都為他着急。為了鼓勵獵人儘快找到會唱歌的樹,牧民們就殺羊款待他。殺羊人順手將羊腸子搭在身旁的樹上。沒想到這羊腸子給獵人帶來了希望。
  宴會結束後,獵人越發鬱悶和惆悵,便在樹林裏散步。忽然,一種從來沒聽到過的聲音傳到了他的耳中。舉目看去,只見幾條被陽光曬乾、緊繃在樹幹上的羊腸子,在微風中顫動併發出聲響。他用手指輕輕撥動了幾下,竟發出十分美妙的聲音。獵人頓悟: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會唱歌的樹麼?
  年輕的獵人把樹幹鋸下來,砍削成便於攜帶的長瓢形,再將幾條風乾的羊腸子固定好,製成了一把嶄新的樂器。這把樂器,哈薩克人後來叫它冬不拉,意思是會唱歌的樹。
  獵人懷抱會唱歌的樹,將對公主的無限思念編成歌詞,叮叮咚咚地連彈帶唱起來。這美妙而動聽的琴聲,如綹綹遊絲,穿過樹林,飄向草原。牧民們都跑來聆聽演奏。大家都被這天籟般的琴聲所陶醉,也為獵人找到了會唱歌的樹而高興,紛紛表示願同獵人一起進京祝賀公主圓了夢。
  在京城,大臣單獨接見了年輕的獵人。他對獵人的成功十分嫉妒,就花言巧語將會唱歌的樹騙到手,興沖沖地去見汗。汗讓大臣彈唱,他卻慌了手腳。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彈奏。
  公主聽説大臣找到了會唱歌的樹,不禁暗自叫苦。丫環説:“大臣從未離開過京城一步,怎麼會是他找的?若是他找的,為什麼又不會彈奏?”公主聽了覺得有理,便讓丫環出宮尋找那個真正找到會唱歌的樹的人。老百姓都説是年輕的獵人。公主知道後萬分喜悦。
  大臣見一計未成,又生一計,下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將獵人逮捕入獄。
  公主乘大臣不在的時候,在獄中見到了年輕的獵人。獵人因失去了會唱歌的樹,感到十分慚愧。公主撫摸着獵人手上的戒指,鼓勵他一定要奪回會唱歌的樹。
  大臣為了把會唱歌的樹據為己有,威逼獵人教他彈唱的方法。獵人説,沒有會唱歌的樹,我拿什麼教你呢?大臣想想也對,就拿來會唱歌的樹,把它交給了年輕的獵人。
  年輕的獵人懷抱重新到手的會唱歌的樹,想起自己尋找它的艱辛和公主對自己的深情厚誼,聲情並茂地邊彈邊唱起來。這時公主趕了來,聽了這仙樂般的情深意長的琴聲和歌聲,眼淚禁不住撲簌簌地滾下腮來。
  大臣見狀惱羞成怒,竟下令要將獵人斬首。可是武士們聽了這感人的琴聲不禁冒死抗命,反將獵人護送出了監獄。
  年輕的獵人和美麗的公主終於獲得了自由和愛情。他們一個彈着會唱歌的樹———冬不拉,一個唱着心中的歌,雙雙離開京城,向茫茫大草原走去。

樂器音量
  冬不拉音量並不大,但音色優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彈與挑,一般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運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表現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羣和駿馬疾行的蹄聲等。指法有一彈一挑、兩彈兩挑、兩彈一挑、一彈兩挑、連奏、撥奏等,還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內弦配和音)。彈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種變化。尤宜於表現快速樂曲。冬不拉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最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於自彈自唱,也可用於獨奏或樂器合奏,表現力非常豐富。而且它輕便,易於攜帶,適合於草原上遷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們的喜愛。

傳統揚琴,框架用色木、樺木或榆木製,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膠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長90~97釐米、寬32~41釐米、高5.7~7釐米。左側琴頭設拴弦鈎釘,右側琴頭置絃軸。面板上開兩個圓形音孔,並鑲骨雕音窗為飾。上置兩個用竹、紅木或牛角制、呈峯谷狀條形琴碼,左為高音碼,右為低音碼,峯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碼上的琴絃通過。面板兩側設紅木製直線或鋸齒形長條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內對應面板琴碼部位膠有音樑,音樑上開四或五個圓形風眼,以使音波對流。張鋼絲絃,高音用鋼弦,低音用纏弦。琴竹又稱琴箭、琴籤,為兩支有彈性的竹製小棰。常用揚琴有八音(實發二十四音)、十音(實發三十音)、十二音(實發三十六音)三種。又稱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音域分別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絃,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絃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絃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種類
  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音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角形,以近代詩人阿拜的名字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種是橢圓形,以哈薩克的民間阿肯江布爾的名字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琴絃用羊腸製成,多數為兩根,也有三根的。現已改用尼龍纏鋼絲絃代替了羊腸弦,並增加和使用銅質品位。冬不拉彈奏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多端,尤其適合表現快速的樂曲。

哈薩克族的音樂工作者,對冬不拉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鋼絲絃,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製成有高低音不同的冬不拉。如四弦十二品的最高音冬不拉、四弦十五品的高音冬不拉、二絃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絃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

演奏
  演奏冬不拉,將琴斜置於懷中,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撥。左手按弦時,多用食指和拇指,其次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很少使用,右手主要用食指和拇指撥絃,其餘三指少用,有時也使用撥片彈奏。一般以外弦奏旋律,內弦作和絃襯托,有時也相反,還經常用內外弦同時彈奏旋律。

阿肯彈唱
  阿肯彈唱豐富了草原文化的底藴。冬不拉伴奏下的歌聲,充溢着強烈的民族氣質、性格、理想與追求,散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地域風情。歌詞中有大量的諺語、比喻、哲言,睿智而通俗,機警而幽默,生動而風趣,樸素凝鍊,淺顯易懂。

彈奏曲調有的含蓄而內藴;有的外露而奔放;有的沉穩而纏綿;有的粗獷而強悍,融合了東方與西方音樂的元素,是哈薩克民族歷史與現實精神世界的真實反映。歌詞和曲調水乳交融,飛翔在廣袤的草原上,因而形成了“歌和馬是哈薩克人的兩隻翅膀”的寫照,和從生到死“唱着來唱着去”的民族特色文化。

傳説填補信史的空白。冬不拉以簡樸輕盈的構造,蓄納天地萬籟之聲,淋漓盡致地傳達出草原特殊的音樂語彙,表達着哈薩克人民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在階級社會中,冬不拉琴伴隨着牧羊人飄動的篝火,伴隨着阿肯激昂不平的聲調,訴説着草原上的憤懣與辛酸。

樂曲
  流傳在民間的冬不拉樂曲達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其次為描寫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後出現的較優秀的獨奏曲有《高潮》、《熱愛祖國》、《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近代有《我的冬不拉》,《白色的小島》,《故鄉》,《姑娘的温柔》等。

冬不拉藝術歷經歷史的積澱,主要由彈唱音樂、樂曲、民間舞蹈音樂、演奏方法與技巧、樂器與製作工藝五大部分組成。然而,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流行文化風靡草原,使民族文化中的冬不拉藝術受到猛烈衝擊,一些傳統曲目和製作工藝已處在失傳邊緣。由於這種藝術形式長期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因而未能得到系統的整理和保護。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我國於2009年正式啟動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冬不拉藝術”保護項目,使這種古老的音韻能夠和鐵爾麥一樣——繼續流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