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的來歷,篆書的寫法,篆書的特點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9W

在文字的演變過程中,一種特別像人的字體便是“篆書”,沒有特別去關注它的人,很難辨認出這種字。而今隨着文字的發展,還是有不少書法家甚為喜愛篆書。那麼,你對篆書是否有同樣的情緣呢?今天,就請跟隨小編一同來了解下這種字體吧!



篆書的來歷
我們熟知我國造字的聖人是黃帝時的史官叫做倉頡,他始作書契-文字,以代替結繩(當然這絕不是他一個人所造得出的)。自黃帝至三代,其文不變,這便是後世所稱的古文。到周宣王時的史官-史籀又作《大篆十五篇》,與倉頡的古文頗有出入,這便是後世所稱的大篆-這裏所稱的“作”,當然不是指創作,而是指史籀把當時流行的文字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和改良工作。那時他之所以做這種工作,大概是想整齊劃一天下文字的緣故。可是那時不像現在,交通不便,不曾能夠通行,而且平王東遷,諸侯力政,七國殊軌,文字乖舛。直到秦始皇打平六國,統一天下,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中國的文字才告統一,這便是後世所稱的小篆。可見我國的文字,自從黃帝以後,直到戰國末年、秦始皇時代,這些年間所通行的文字,只有篆書。雖統稱為篆書,其中大別,還分為古文、大篆、小篆三種。

篆書的寫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書法,極講究用筆。因此,筆鋒的長短,直接影響書法效果。長鋒的好含墨多,線質佳。寫出的字立體感強,起落中易出現意外效果,在運行之中書者手部穩,腕下無“意”時,亦可藉此掩其功力,隨筆而成彩,線條有力度,有變化。長鋒的缺點:由於含墨多,墨氣長,易導致憋悶感,枯濕之變不易自然。無明顯粗細變化,故手上的提按不能當下作用到筆尖上,難以利索的觸紙、離紙,迅速的完成紙上的提按轉換,因此,會導致點線的鬆軟、浮、破、腫。短鋒的優缺點與長鋒相反,短鋒易於控制節點,長鋒易拖沓。長鋒宜用中鋒,因此適合寫篆書、草書。短鋒利於側鋒的發揮,因而更適合楷書、行書的創作宋元之前,並無長鋒,字也相對較小,明清以來,中堂懸掛興起,用筆亦需大、長,長鋒筆應運而生,因此,臨摹宋元以前的字多以短鋒為之,臨摹明清以後的多用長鋒。長鋒、短鋒各有千秋,就如兵器一樣:一分長一分強,一分短一分險。書家理應全面掌握各種用筆的性能。不可走極端,長、短並非對立的兩種筆,相反二者倒是可以互補彼此的不足。只會用長鋒筆或者短鋒筆,都不利於書藝的提高和發展,只會用其中的一種猶如習武者只會使用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一樣,若以其他兵器操練,定會力不從心。所以,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創作需要選用不同的筆。用長鋒寫楷書是勉為其難,用短鋒寫狂草也實屬不易。記得林散之先生説過一句話:上海某書家説其不喜用長鋒、羊毫,實在是外行,不懂長鋒、羊毫的好處。當下,不少人都對外宣稱不擅用長鋒毛筆,好像這是很光榮的事。

篆書的特點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着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説文解字·敍》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 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佈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篆書小知識
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説“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篆書的種類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甲骨文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二、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瞭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頓挫、遲速、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我們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1、大篆:《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石鼓文》、《大盂鼎》。2、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吳熙載篆書、楊沂孫篆書、趙之謙篆書、吳昌碩篆書、陸維釗篆書。

篆書的來歷,篆書的寫法,篆書的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