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舞蹈有哪些?阿昌族舞蹈蹬窩羅是什麼鬼?

來源:人人運程網 1.14W

阿昌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在這個民族當中,不僅僅只有因為阿昌刀而出名,舞蹈也是一個文化精髓。蹬窩羅是阿昌族的一個古老而又神祕的舞蹈,它對於民族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大家是不是對這個舞蹈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蹬窩羅”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的關漳、弄丘、弄別、丙界、永合、橫格、勐科、別董、彎中、英傣等阿昌族村寨及保山地區騰衝縣新華鄉的梅子坪、中心大坡等地。阿昌族蹬窩羅是古老的傳統舞蹈,阿昌族民間傳説;天神遮米麻、遮帕瑪創造了人類,為使人類生存下來,多次戰勝惡魔,並將生產生活方式傳給百姓,爾後返回天庭。人們無法隨去;只好仰面向天,舉手頓足,祈求大神不斷降福人間;並將天神傳下的生產生活方式反覆吟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阿昌族舞蹈蹬窩羅。於每年春節後兩天舉行。

阿昌族的舞蹈有哪些?阿昌族舞蹈蹬窩羅是什麼鬼?

歷史起源
  傳説,開天闢地的女神遮帕麻和男神遮米瑪編好了天,織好了地,又共同創造了人類。一天,暴風雨突然席捲了整個大地,洪水淹沒了所有村莊。遮米瑪連忙用原來從大地上抽下的三根地線,縫好了東西北三邊的天。南邊的天無線可縫,暴風雨還在不停的傾瀉。遮帕麻和遮米瑪商議後,決定在拉涅旦造一座南天門,擋住了南邊的風雨,南邊的人們免遭洪水的襲擊。這場狂風和閃電孕育了一個最大的火神和旱神臘訇,降到了大地的中央。他在天上製造了一個不會升也不會落的假太陽,烤乾了水塘,曬枯了花草樹葉,人們又遭到了乾旱的劫難。為了拯救大地和人類,遮帕麻用戰勝了臘訇,用“鬼見愁”把他毒死,又用自制的巨大的弓和箭射落了假太陽,人類才又獲得了新生。此後,為了防止天地間再出現妖魔,他們向人類祝福一聲後,便於農曆正月初四日飛上了天空。遮米瑪騎上太陽,白天巡視着大地;遮帕麻騎上月亮,晚上巡視着太空。

遮米瑪和遮帕麻上天的當天,人們就地把遮帕麻留下的弓和箭架得高高的,跳了三天三夜的舞,唱了三天三夜的歌,以此感激他們挽救人類的大恩大德。從此,這一天就成了“窩羅節”(窩羅有歡樂之意)跳的舞就演變成為現在的蹬窩羅。

跳蹬窩羅時始終圍繞着“窩羅”(即設供品的台場)的中心進行。台場由兩塊高約6米的牌坊和4米見方的台座組成。牌坊頂端中間高高地架着一把巨大的滿弦的弓箭(木製),意為始祖遮米瑪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坊頂端繪着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着藍天皎月,意為遮米瑪撕下了自己的乳房嵌在天幕上,創造了太陽和月亮,所以男子從此就沒有乳房了。太陽下面繪着阿昌族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為遮帕麻給阿昌人民編織的龍衣鳳裙。神箭的箭頭,還標誌着阿昌族婦女那一尺五寸高的包頭。 跳蹬窩羅人數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圍成圓圈,由一個能歌善舞的“燒乾”(藝人)領頭,眾人尾隨其後,逆時針方向而舞。並有人扮的獅子、老虎、水牛等伴隨。

圓圈裏擺一張桌子,桌上放着各種食品,桌子兩旁燒起一堆柴火或放一盞燈,以象徵太陽和月亮。舞蹈進行中,邊唱着“則勒扎”、“則勒瑪”邊跳着蹬窩羅,並把一碟碟佳看果品獻於窩羅台上。所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梁河、騰衝阿昌族對神的崇拜,祖先的懷念和紀念。

風格特色
  騰衝的蹬窩羅與梁河大體相同。因他們的祖先是從梁河縣遷入騰衝縣的,由於人數較少又長期與漢族雜居,現已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然而蹬窩羅仍然保留,意為“跳歡樂”。其間也存在某些地方特點的差異,騰衝蹬窩羅無伴奏樂器,伴唱曲調多用鼻音,舞蹈以雙手叉腰,雙腿以大八字步或半蹲居多,每進行一次,即仰望天空一次,動作質樸、簡練、粗獷,穩沉有力。梁河縣蹬窩羅,伴奏樂器有嗩吶、大號、大鼓、大鈸、小鈸等。跳“蹬窩羅”人數不限,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圍成圓圈,由一個能歌善舞的“燒乾”藝人)領頭,眾人尾隨其後,逆時針方向而舞。並有人扮的獅子、老虎、水牛等伴隨。圓圈裏擺一張桌子,桌上放着各種食品,桌子兩旁燒起一堆柴火或放一盞燈,以象徵太陽和月亮。舞蹈進行中,人們邊唱着“則勒扎”、“則勒瑪”邊跳着蹬窩羅,並把一碟碟果品獻於窩羅台上,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紀念祖先和神。

現在,阿昌族人民已不限於窩羅節時才跳蹬窩羅,凡討親嫁女,起房蓋屋甚至於喪葬白事時也跳。只要聽到“燒乾”跳“蹬窩羅”的喊聲,人們便很快聚集到廣場、屋前及室內共同起舞,也藉以教育子孫後代牢記先輩的恩德,老老實實地做人。

小結:阿昌族的舞蹈是我國眾多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個部分,像這樣的民族舞蹈我國還有很多種,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來形容在合適不過了。

你可能也喜歡
  阿昌族風俗習慣
  簡論阿昌族酒文化
  瞭解阿昌族的民族特色
  户撒刀:阿昌族的民族之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