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黎族?有關黎族的詳細資料

來源:人人運程網 3.66K

黎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黎族主要以農業為主,沒有本民族文字,卻又有着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更有着獨特的民族建築、民族服飾、宗教信仰等民族風俗。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黎族的詳細資料吧!

什麼是黎族?有關黎族的詳細資料


  民族簡介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

黎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在接近漢族的地區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黎族羣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指海南方言)、苗語等,同時黎語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尤其是解放後吸收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新詞彙就更多了。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民族分佈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東方市、樂東縣、陵水縣、保亭縣、五指山市、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州、定安等市縣。“黎”屬他稱,內部各支系為了相互區別有“哈”、“賽”、“杞”、“美孚”、“潤”等自稱。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黎語屬東亞語系的分支,不同地區有不同方言。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裏”、“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元、明、清時期,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

民族服飾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無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鈕釦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髮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為紡織的原料。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種。除筒裙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

侾黎服飾
  侾黎是黎族人數最多的一支。黎男子上衣多為麻織、原色,衣底邊緣留穗,下身穿三角布。

女子上衣為大襟,是漢化的產物。裙裝有長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漢區的多穿着長筒裙,花紋不明顯,通常為橫條紋或水波紋。山區地帶婦女多頭裹黑巾,穿着中筒裙;上衣開襟無領,襟邊系銅錢,胸前佩帶銀製項圈。“羅勿”婦女還將長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蓋花紋,以顯示心靈手巧。

宗教信仰
  黎族建築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着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文化藝術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説、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説》、《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