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剪紙故事 你都聽過嗎?

來源:人人運程網 1.32W

民間的藝術總是有着很多的民間故事,這些民間故事有的是從古至今一直被傳的故事,也有發生在民間大眾身邊的事情,這些故事應該很多人都沒聽過,剪紙文化的民間故事有哪些呢?你都聽過嗎,一起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民間剪紙故事 你都聽過嗎?

民間剪紙故事(一)
  樑穎是東昌府區剪紙藝術家協會的負責人,年紀輕輕的她有一雙巧手,能夠讓一張空白的紅紙“變化出”各種花樣,讓人歎為觀止。6月17日下午的布展現場,她指揮着聊城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們完成牆面上的布展後,又拿起剪刀剪了起來,無論是覆蓋在篩子上的大團花、茶壺蓋上直徑五六釐米的小團花,還是虎頭鞋、繡花鞋的“鞋樣子”的小花、虎頭,隨着剪刀的上下翻飛,都從一張平面的紅紙上立體了起來。

  這個展覽,已經讓她為之忙活了八個多月,自然要做地更好一點。去年10月,東昌府區剪紙藝術協會剛剛成立,樑穎想應該做點什麼來記錄下民間剪紙藝術,她經人介紹認識了聊城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錢品輝,雙方一拍即合,決定開展關於聊城民間剪紙文化的研究,探探聊城剪紙的家底有多厚。與之同行的,有協會的孫新華、聊城大學美術學院民俗研究所的老師劉昆及幾個研究生,他們把茌平作為第一站開始了實地走訪,這一走就走到了現在,不論天氣如何,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深入到鄉村中,調查掌握着最原汁原味剪紙的老藝人,並收集他們的作品,聽他們講述剪紙中的故事。

  有時,他們會邀請當地文化部門的配合,由他們提供一些名單,但更多的時候是他們自己去一個村一個村地打聽、一個老人一個老人地尋找。有些村莊路途遙遠、路況坎坷,一天只能走訪三四個。“大娘,你們村有沒有會剪窗花的啊?那種娶媳婦時用的。”是他們重複了無數遍的話語,很多老人會親切地指路,有的人會抱有敵意,要求他們付費,甚至攆他們出去。而每一次問路,也並不都能找到想要找的人,這些會剪紙的民間老藝人往往年齡大了,有的因為身體不適早已放下了剪刀,有的去了兒女家住着,有的老人已經去世了,這更激勵着樑穎趕快完成這件事,不論是深秋還是寒冬,惡劣天氣都不曾阻擋他們的腳步。

  一支錄音筆、一個本、一個照相機與攝像機,是他們走訪過程中的寶貝,記錄下老太太、老先生剪紙的過程,並瞭解他們所剪圖案的含義,回來整理成文字。對每一個圖案,樑穎都張口就來進行解釋,賦予了這些剪紙更加深刻的文化內涵。有時,樑穎也會拿起剪刀,現場向他們學習剪紙,並接受老藝人的指導。樑穎本就有基礎,再加上悟性,學得很快,有位老太太把樑穎當成了學習剪紙的學生,説“你跟我學會了剪花,等你考上學了,要來感謝我!”

  這次展覽中有近百幅作品,都是樑穎他們一幅幅收集、精選來的,在第一次探訪過後,他們對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去了拜訪了第二次、第三次,有的甚至要去四次。“付出了情感又付出了體力,收穫很大”。目前,樑穎他們還有莘縣、高唐沒有走訪到,儘管最近天氣炎熱,樑穎仍然決定有空就繼續走訪,她説:“既然做這個,就堅持下去吧”。

  民間剪紙故事(二)
  在博白縣農業局一幢老舊宿舍裏,住着年近八旬的劉玉芬老人。在她家套間的牆上,掛了好幾幅她創作的剪紙作品,肖像剪紙作品人物炯炯有神、書法剪紙作品或瀟灑飄逸或遒勁有力、花鳥剪紙作品栩栩如生……不難看出,沒有嫻熟精湛的技巧和細心、耐心,根本剪不出這樣精美絕倫的作品。

  近日,筆者慕名來到劉玉芬家,看到她戴着老花鏡,手持剪刀,聚精會神剪着一幅“龍鳳呈祥、百年好合”的剪紙。熱情的她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剪紙作品,一邊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

  劉玉芬在一絲不苟“沉”在剪紙中。
  一個失誤做起剪紙夢
  1958年冬,博白縣籌辦一場迎接元旦的農業慶豐收成果展覽。當時還是博白農校學生的劉玉芬參與農業館的佈置和其他幾位女生一起負責橫幅“熱烈慶祝我縣1958年農業大豐收”的製作。由於條件所限,當年的橫幅不似現在有專業的電腦廣告公司全程製作,而是先由老師用鉛筆在金紙的背面將大字字形描出,再交由這幾位女生剪好,貼到橫幅布上。當她們費了好一番工夫剪好後,卻發現“慶”字上的一點不見了!劉玉芬慌了,因為“慶”字是自己負責剪的,這如何是好?她誠惶誠恐地告訴了老師。幸運的是,老師並沒有責怪她,而是在剪掉的廢紙堆裏,小心翼翼地把那一點找了出來,對橫幅進行了完美的修補。

  經過此事,劉玉芬暗下決心,要好好地學習剪紙,成為一名好手。其實,她自幼便親眼目睹母親為別人剪紙,記得有一次她依葫蘆畫瓢地剪了一個紅雙喜圖案。剪好後卻發現只有單喜而已,經母親檢查才發現,是她在摺紙時沒有多對摺一次所致。

  從1959年開始,劉玉芬一有空就練習剪紙,技巧小有長進。

  一次靈感再續剪紙緣
  畢業後,劉玉芬參加工作;1962年成家。此後,隨着兒女們的相繼出生,要忙於工作和兼顧家庭,她很少動剪刀。退休後,兒孫們紛紛長大,不用過多操心了,閒暇下來的她參加了博白縣老年大學工作,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有一次,老年大學出版一期校慶十週年牆報,劉玉芬發現牆報的樣式略顯單調,聯想到自己學習過剪紙,便興致勃勃剪出一對“慶祝校慶”的紅燈籠作為版頭,又為牆報四周精心地剪了花邊貼上去。此舉為牆報平添了不少生趣,得到了領導、教師、學員的肯定和好評。她很激動,重新點燃了多年前的那個剪紙夢。當時,老年大學的書畫班教師由博白縣文藝家蘇方澤擔任,蘇老師精通書畫、攝影,在剪紙方面也有涉獵。他鼓勵劉玉芬大膽創作,送給她一本關於剪紙的書籍學習。老年大學校長盧祥明也熱情地鼓勵她努力創作。書法教師龐月全則指導她如何在書法類剪紙上把精、氣、神在剪藝技巧上體現出來。就這樣,劉玉芬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剪紙之路。平時生活中,除了必要的家務活和身體鍛鍊之外,她就沉醉在剪紙藝術當中。

  經過努力劉玉芬的作品大有長進。在一次書畫攝影展覽中,她創作的一幅“博白宴石風光詩畫”剪紙作品入選,該作品配有由她創作併入編縣誌的一首遊宴石寺詩詞,以及由此詩詞所作的畫。許多觀眾看了介紹中的“剪紙”二字時,都不相信是真的,還以為是用紅墨汁寫上去、畫上去的,為此讚不絕口。

  在今年舉辦的“中華夕陽紅蘭亭文藝杯”全國老年(大學)文藝大賽中,劉玉芬反映博白古代美女綠珠女的一幅剪紙作品喜獲金獎。她的剪紙技藝越來越精湛,除了自娛自樂,許多親友紛紛慕名上門,請求她為自家婚男嫁女、喜遷新居等等好事剪紙助興。熱心的劉玉芬常常欣然接受。

  一份責任傳遞正能量
  在書房中,筆者見到一幅題為“大鵬展翅”的作品,上面有劉玉芬剪的“燕雀豈知鴻鵠志,萬里鵬程任翱翔”和“勵志育賢,振我族風”的字樣。她笑着説:“這是專門激勵子孫的,希望他們勤奮好學,立下遠大志向,報效國家社會。”像這樣內容積極向上的作品,在劉玉芬的剪刀下還有很多。她的作品主題,有相當一部分是表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如愛國愛家、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教育子孫、和睦鄰里、助人為樂、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等。

  劉玉芬還特別喜歡用剪紙的形式表達對家鄉博白的熱愛之情。宴石風光、雙蛙石、綠珠女……本土特色元素常常出現在她的作品中。此外,應親友之約創作的喜慶作品,大多是傳統剪紙,表達了對辦喜事的人家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美滿的良好祝願。

  劉玉芬坦言,自己親眼見證了共和國的誕生、成長、強盛,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作為一個過來人,作為一位長輩,她懷有一份責任感,有義務教育子孫及年輕人倍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小結:民間藝術以前沒有現在那麼成熟,所以那時的剪紙並沒有現在的流行,不過幸虧有那些為了剪紙而努力的人,才有了現在的剪紙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