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柳琴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5W

柳琴戲又稱“拉魂腔”,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於山東、江蘇等地,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柳琴戲最初是以滕州的民間小調為基礎,最後形成了一個新的戲曲劇種。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柳琴戲,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中國戲曲大全之柳琴戲

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滕州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藝術特色
  唱腔
  柳琴戲的音樂唱腔非常別緻,地方特色尤為鮮明,男唱腔粗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餘味無窮。演唱者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創造,自由地變化。"怡心調"是本劇種的最大特點。此外,在唱腔的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後腔,也是其獨特風格。節奏大多是有板無眼的1/4擊拍,除了大部份是後半拍起唱處,還有連續切分的變節奏,給人以歡快、活潑、跳躍之感。由於唱腔旋律與地方語言有着密切的關係,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經常出現,再加上頻繁的轉調,使人聽起來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諧。

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温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柳琴戲唱腔曲調有:哈弦、起板、導板、連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葉裏藏花、雷對調、一喲調、老公調、回龍調、垛板、調板、閘板、冒調花腔、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還有從民間小調變化而來的過河調、趕腳調、送郎調、補缸調、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組進花園調、小放牛、八段錦、調兵調、葉落金錢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

伴奏
  柳琴戲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還有快慢之分)、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

柳琴戲的音樂工作者創作和改編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傳統曲牌。如:[苦中樂]、[繡花牌]、[水龍吟]、[什樣錦]、[朝天子]、[抱粧台]、[雲燈]、[遊場]、[建都]、[掃靈]、[哭靈堂]、[三清曲]、[走馬出兵]、[賞花]、[娃娃令]、[迎春曲]、[傳情曲]、[鴛鴦戲水]、[喜臨門]、[葉落金錢]、[進花園]、[會佳麗]等。

樂器
  柳琴戲"文場"有土琵琶、笛子、嗩吶、笙、管、二胡、小三絃等,"武場"有"四大件"。還運用了電聲樂器。伴奏音樂也運用了和聲、配器等技法。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戲的主絃樂器,從只有兩根絲絃的土琵琶,通過改革多次研製相繼製成了三、四、五、六絃的多種高中音柳琴。

角色
  柳琴戲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在小頭、二頭、二腳樑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行當中,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樑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腳即醜,毛腿子即花臉,奸白臉即白麪。柳琴戲的表演粗獷樸實,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厚,演員的身段、步法明顯帶有民間歌舞的特點。

傳承意義
  柳琴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姊妹藝術的優點,並與流行地人民羣眾的生活發生着密切聯繫,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電視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種娛樂樣式的出現,柳琴戲觀眾逐漸減少,表演團體悄然萎縮,柳琴戲慢慢退

出人們的視野。到今天,你很難再看到一場純粹的柳琴戲演出,聽到幾句純正的拉魂腔聲調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