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來源:人人運程網 3.97K

孛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一個比較特殊的罕見姓氏,在中國姓氏中,孛姓多為少數民族姓氏。孛姓氏是一個古來,多淵源的姓氏,主要有4個淵源,現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貴州省。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孛姓氏的起源跟歷史名人吧。

  孛,讀音作bèi(ㄅㄟˋ),亦可讀作bó(ㄅㄛˊ),中國姓氏,多為少數名族姓氏。

孛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西羌族,出自周王朝時期犬戎部落將領孛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犬戎,上古時期一個民族的名稱,亦稱獫狁、西戎,主要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犬戎、獫狁、西戎,都是周王朝時期對這個民族的稱謂。據歷史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稱自己的祖先為兩隻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地區最古老的遊牧民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民族群落就是炎黃一族的勁敵。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范曄在史籍《後漢書》中就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在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姬宮湦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周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以西以北被犬戎佔領,強盛了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族最可怕的敵人。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遊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國的遊牧民族、遊牧精神和遊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到了漢朝時期,在原來犬戎族的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在東漢明帝劉莊執政時期(公元58~75年在位),“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白狼歌》,獻給東漢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國就是犬戎國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並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一直到了唐朝時期,中原民族還把西北遊牧民族統稱為“犬戎”和“戎狄”。例如在唐代宗李豫執政時期(公元762~779年在位),太常博士柳伉就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之後的唐德宗李適執政時期(公元780~805年在位),大臣柳渾也對唐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

在漢史記載中,“犬戎”的“犬”字是帶有民族歧視性的文字,按其記載,其母族即古羌族也崇拜犬圖騰,犬戎民族大多野蠻凶悍。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在史籍《資治通鑑》中記載:在唐朝初年,有“白簡、白狗羌並遣使入貢”,而且,唐朝政府還“以白狗等羌地置維、恭二州……”這說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實際上,從民族歸類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漢朝大學者、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麼以上所說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為圖騰的遊牧民族。所以今天蒙古族和羌族中崇拜狼圖騰的部族都是犬戎族的後代。當初,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由於要將王位傳給寵妃褒姒之子姬伯服,因而將太子姬宜臼與申王后驅逐。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年末,申侯聯合了犬戎、繒國等大鬧鎬京的歷史事件,在犬戎的軍隊中,就有一個驍勇善戰的右軍將領(右先鋒),叫孛丁,他指揮犬戎軍攻擊西周都城。由於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周幽王慘敗,帶著褒姒、姬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倉皇逃至驪山,在周幽王十一年初(公元前771年),被孛丁率軍追上殺之,而褒姒、姬伯服等人從此皆不知所終。犬戎攻破周王朝都城鎬京,西周王朝就此滅亡,國祚共三百五十一年,華夏曆史開始進入姬宜臼建立的東周王朝,分春秋、戰國兩個歷史時期。

在犬戎將領孛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或氏族名稱為姓氏者,即稱孛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孛氏正宗,姓氏讀音作bèi(ㄅㄟˋ)。犬戎民族在擊滅西周王朝之後,佔據了鎬京以西以北的陝西、甘肅一帶。由於犬戎長久以來一直與周王朝的地緣交叉、文化交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今,在姓氏宗源研究中,大多認為孛氏起源於陝、甘、隴地區,與犬戎民族有著極其密切的淵源。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豫章王蕭綜之子蕭直,屬於以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據史書記載,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四年(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農曆3月,當時的樑王蕭衍(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武進)以宣德太后之令,逼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禪位。之後,三十九歲的蕭衍繼任皇位,是為南梁武帝(公元502~548年在位四十八年)。

蕭衍稱帝之後,很快就平息了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殘餘作亂,討平反叛;放遣後宮、樂府、西解、暴室被幽逼者,“分遣內侍、周省四方”,招集流民、發展生產,並親耕勸農,推行屯田。與此同時,他大力興辦學校,實行以文治國,並大力提倡朝廷節儉,在當時堪稱一代明君,不過,南梁武帝後來因家族之事受到刺激,在南朝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棄位出家為僧,一年後在南朝梁臨賀王蕭正德正平二年(公元549年)逝世,終年八十六歲。不過,南梁武帝的節儉主要是對他本人和功臣們,但對其皇室族人卻又大方到了非常徇私護短的地步。後來,由於宗室成員所做的兩件事使他倍受刺激,成為他後來要出家當和尚的主要原因:一個是他的六弟臨川郡王蕭巨集,一個是他的次子豫章王蕭綜。豫章王蕭綜是蕭衍的次子,他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南朝齊東昏侯的妃子,自從改隨了南梁武帝之後,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雖然當時有人懷疑蕭綜是南朝齊東昏侯的兒子,但南梁武帝並沒有歧視蕭綜,仍封他為豫章王,並將古豫章郡封為豫章國,還讓他做大將軍。一直到吳淑媛失寵之後,出於對南梁武帝的怨恨,就把僅七個月便生蕭綜的事告訴了兒子。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南朝齊東昏侯的兒子,遂逐漸與南梁武帝疏遠了,竟而投靠了敵對的北魏政權。但是,豫章王蕭綜在北魏王朝一直未得志,以致最終客死於異國它鄉。

由於豫章王蕭綜背叛了南朝梁國,南梁武帝因而將其子蕭直的姓氏改為“悖”,稱悖直,以志其父糊塗反叛,其後裔子孫從此皆稱悖氏。在古代,“悖”字也通作“孛”字,因此亦稱其為孛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bèi(ㄅㄟ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乞顏部族,一說源於姬姓軒轅氏,出自蒙古族尼倫奇雅特·古孛爾只斤·乞顏部(亦稱乞彥、奇渥溫),屬於以部落、部族名稱為氏。乞顏·孛端察爾在眾兄弟的幫助下,俘獲了札兒兀惕部落的一名女俘札兒赤兀惕·阿當罕·兀良合真氏,從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出自乞顏·孛端察爾的諸多氏族部落,因各有名號,概被稱為“尼倫”。到了乞顏·屯必乃的兒子乞顏·合布勒汗時,才複用古老的“奇雅特”(乞顏)稱號,其子孫被稱為奇雅特氏。

乞顏·孛端察爾的後裔發展到乞顏·合布勒汗的孫子乞顏·耶速該巴特爾時,起用了“孛兒只斤”這個稱呼,形成了後來的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他自稱孛兒只斤·奇雅特(突厥語,漢義“藍眼睛的奇雅特人”)。喀喇沁羅密在其撰著的《蒙古博爾濟吉忒氏族譜》中記載:孛端察兒之子孫以孛端察兒名字取姓為孛兒只斤氏。依照血統關係,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應屬奇雅特氏族人,其祖輩是該氏族的族長。所以,蒙古乞顏部自成吉思汗開始,“奇雅特”就以高貴和偉大而聞名於世,並且一直凌駕於其他各個蒙古部落氏族之上。“奇雅特”在史籍《元史》中被稱之為“奇渥溫”,也是正確的。孛兒只斤氏的古突厥語為Bordijidin,漢義“藍眼睛的人”,族人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

在明、清以後,孛兒只斤氏族人多以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多稱孛氏、鮑氏、寶氏、包氏、鐵氏、餘氏、博氏、奇氏、羅氏、波氏等等三十餘個姓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蒙古族孛氏族人皆尊奉乞顏·孛端察爾、乞顏·也速該巴特爾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bó(ㄅㄛˊ)。孛,一字二音。在《新華字典》中僅有書面注音為bèi(ㄅㄟˋ),沒有口頭讀音bó(ㄅㄛˊ)。因為“孛兒只斤”在姓氏用語中之“孛”是音譯,故只用口頭讀音為bó(ㄅㄛˊ)。在漢語中,文白異讀現象在各地方言中較為普遍,現代漢語中也有,但不是很多。不過,作為一部代表國語權威的《新華字典》,只標註了文字讀音bèi(ㄅㄟˋ),卻未能指出其作為姓氏用字的口語讀音bó(ㄅㄛˊ),則是確有不當之處,至少是不全面的。另外,“孛兒只斤”另有諸多漢譯,如明朝時期官方譯為“博爾濟錦”,而清朝時期從滿語漢譯則為“博爾濟吉特”。蒙古民族自己還是認定漢譯為“孛兒只斤”最好,保持並顯示了蒙古民族源起於白狄→蒙兀室韋→蒙古的歷程。因此,本書尊重蒙古族同胞的意願,確定使用“孛兒只斤”為該支蒙古族群體的正宗姓氏。

蒙古族孛氏族人皆尊奉乞顏·孛端察爾、乞顏·也速該巴特爾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bó(ㄅㄛˊ)。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末期靺鞨族“通用三十姓”之粟末部孛術律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都哩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術律氏,在金國時期稱孛術魯氏,以姓為氏,滿語為Bodori Hala,漢義“疣”,世居索倫地區(今黑龍江嫩江),後有鄂溫克族、布依族引為姓氏者,其中的布依族博都哩氏,也是源於滿族博都哩氏族人,後融入布依族中,將該姓氏帶入布依族中。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溫克族、布依族博都哩氏族人中有冠漢姓為孛氏、魯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其孛氏的姓氏讀音作bó(ㄅㄛˊ)。

歷史名人
  孛定方
  公元1118~1162年,女真族,亦稱孛術魯·定方,本名阿海;內吉河人。著名金國將領。據史籍《金史》記載:孛定方材勇絕倫,海陵王完顏亮素聞其名。
  金天德初年(公元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召授孛定方為武義將軍,充護衛。數月後轉十人長,遷宿直將軍,賜予甚厚。尋為殿前右衛將軍,又三月,擢殿前右副點檢,世襲猛安,改左副點檢。出為河南尹,改彰德軍節度使。海陵南伐,定方為神勇軍都總管。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宋軍攻陷汝州,河南統軍使宗尹遣孛定方將兵四千往取之。汝州東南及北面皆山林險阻,不可以騎軍戰。是時,宋兵由鴉路出沒,孛定方至襄城,得敵虛實,遂牒諭汝州屬縣曰:“我率許州戍兵十二萬徑取汝州,爾等可備糧草二十萬,使人揚言欲據要路絕宋兵往來。”既而孛定方引兵趨鴉路,宋人聞之,果棄城遁去。孛定方進至魯山境,知宋兵已去,遂遣輕騎二百追至布褲叉,擊敗之,遂復汝州。授鳳翔尹。宋人阻邊,以本職行河南道軍馬副統,孛定方率步騎六萬,將由壽州進軍,次亳州。宋軍將領李世輔攻陷宿州,孛定方從左副元帥志寧戰於城下。時天大暑,孛定方督戰,馳突敵陣中,出入數四,渴甚,因出陣下馬取水,為宋軍乘機斃之,終年四十四歲。上聞而憫之,詔有司致祭,賻銀五百兩、重彩二十端,贈金紫光祿大夫。

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改知臨洮府事,兼陝西路副統軍。召為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兼籤樞密院事,行省大名。詔發河北兵救中都。凡真定、中山、保、涿等兵,元帥左監軍永錫將之,大名、河間、清、滄、觀、霸、河南等兵,孛德裕將之,並護清、滄糧運。孛德裕不時發。及李英至霸州兵敗,糧盡亡失,坐弛慢兵期,責授沂州防禦使,尋知益都府事。

金興定元年(公元1217年)農曆2月,孛德裕病逝。

孛魯罕
  生卒年待考,女真族,亦稱孛術魯·阿魯罕;隆州琶離葛山人(今山西祁縣)。著名金國參知政事。孛魯罕在八歲時,選習契丹字,再選習女真字。及壯年,晉為黃龍府路萬戶令史。

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試外路胥吏三百人補隨朝,孛魯罕在第一,補宗正府令史。累擢尚書省令史。僕散完顏·忠義討窩斡,闢置幕府,掌邊關文字,甚見信任。窩斡既平,孛魯罕招集散亡,復業者數萬人。復從完顏·忠義伐宋,屢入奏事,論列可否。上謂宰相曰:“阿魯罕所言,可行者即行之。”宋人請和,完顏·忠義使孛魯罕往。和議定,孛魯罕入奏,賜銀百兩、重彩十端。完顏·忠義推薦孛魯罕有才幹,可任尚書省都事,詔以為大理司直。未幾,授尚書省都事,除同知順天軍節度事。紇石烈志寧北巡,孛魯罕攝左右司郎中。還朝,除刑部員外郎,再遷侍御史。上問紇石烈良弼曰:“阿魯罕何如人也?”對曰:“有乾材,持心忠正,出言不阿順。”數日,遷勸農副使,兼同修國史,侍御史如故。改右司郎中。奏請徙河南戍軍屯營城中者於十裡外,從之。遷吏部侍郎,附山東統軍都監,徙置河南八猛安。遷武勝軍節度使。入為吏部尚書,改西南路招討使。上謂太尉守道曰:“阿魯罕及上京留守完顏烏里也皆起身胥吏,阿魯罕為人沉厚,其賢過之。”改陝西路統軍使兼京兆尹。陝西軍籍有闕,舊例用子弟補充,而材多不堪用,孛魯罕於阿里喜旗鼓手內選補。軍人以春牧馬,經夏不收飼,瘠弱多死,孛魯罕命以時收秣之,故死損者少。仍春秋督閱軍士騎射,以嚴武備。終南採漆者,節其期限,檢其出入,以防奸細。上謂宰相曰:“阿魯罕所至稱治,陝西政績尤著,用之雖遲,亦可得數年力也。”召為參知政事,命條上天德、陝西行事,上稱善。以疾乞致仕,除北京留守,卒。

史籍《金史》中稱讚他:“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孛 翀
  公元1279~1338年,女真族,亦稱孛術魯·翀,原名思溫,字伯和,後字子翬,號菊潭;其先隆安人,生於鄧州順陽(今河南鄧縣)。孛翀稍長即勤學,後拜江西新喻蕭克翁為師,《元史》載:翀原名思溫,字伯和,蕭克翁因前夜夢有大鳥沖天而去,故為之易其名字為“翀”。

元大德末年(公元1307年),孛翀以薦授襄陽縣儒學教諭,升汴梁路儒學正。擢翰林修撰,又改左司都事。累遷監察御史、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等職務。著有《菊潭集》。孛翀記問巨集博,文章簡奧典雅,深合古法。書法為時所重。在上都時“嘗奉敕撰碑文”,傳世墨跡可見於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後的行書題跋詩一首。

孛和倫
  生卒年待考,女真族,亦稱孛術魯·和倫;滿洲正藍旗人,著名清朝將領。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孛和倫以參將從徵白蓮教,累官至巴里坤總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