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節日 毛南族平時都過哪些節日

來源:人人運程網 1.34W

毛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全國的人口普查,毛南族人口數量相對其它民族會比較少。那麼關於毛南族的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毛南族都有哪些節日?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毛南族節日 毛南族平時都過哪些節日

毛南族自稱“阿難”,意為“當地人”,說明他們是嶺西的土著民族。與古代的百越、僚、伶人有歷史淵源。史籍中曾先後出現過“茆灘”、“茅灘”、“茅難”、“冒南”等名稱。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後,稱為“毛難族”。80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毛南族是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據記載,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區在唐貞觀年間為思恩縣地,屬嶺南道環州管轄;宋代曾為撫水州屬地;元代屬慶遠路管轄;明正德元年思恩縣屬河池州;清代,思恩縣屬慶遠府。光緒年間,在毛南族聚居地區設定“毛難甲”。“甲”之下劃分上、中、下三“額”、“額”設“總團”。“額”之下設“牌”,“牌頭”一般管轄十戶。為了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斷起來鬥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毛南族人民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毛南族聚居區緊靠雲貴高原東麓,溶岩遍佈,青山連綿。中部是茅南山,東北部是九萬大山,西北部是鳳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區,林木蒼翠,屬亞熱帶氣候,適合農耕畜牧。著名的特產“毛南菜牛”飲譽四海,遠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毛南族聚居區被稱為“牛糧之鄉”。

毛南族人民聰明、勤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毛南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相當豐富。毛南族民歌也別具一格,內容豐富。有男女青年對唱的情歌,喜慶嫁娶節日對唱的祝賀歌,有一人獨唱、敘述歷史故事和祖先來源的敘事歌等等。在手工藝方面,毛南族的編織和雕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最著名的要數“頂卡花”(花竹帽),花紋圖案極其精緻,非常美觀。雕刻的木質假面具,形象生動逼真。

毛南族村落依山而建,毛南人以同姓同族聚居。住房一般是瓦頂泥牆,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保持“幹欄”建築的特點。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竹帽。

毛南族飲食以大米、玉米為主,高梁、小米、紅薯、南瓜為輔。喜愛醃製酸肉,酸螺螄、酸菜,是待客的傳統佳餚。毛南族人民多禮好客,吃飯時不論客人大小,都邀其與長輩同座,並以自己最好的飯菜招待。毛南族人逢年過節、操辦喜事,都喜歡做豆腐圓,作法是把豬肉(或牛肉)、幹蝦、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鹽後拌勻成餡,用搗爛的水豆腐包上餡放在手中或碗裡反覆滾動即成圓狀,然後放到油鍋內炸熟。吃時放在鍋裡煮湯,味道鮮香可口,既是宴請客人的必備菜餚,也可作為禮物相互饋贈。在節日裡,毛南族喜歡用開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習慣,在火塘上擺置一口鐵鍋,進餐時大家圍攏在鐵鍋的周圍,將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後蘸配料下酒,這是毛南族民間最常見的宴請形式。

毛南族和鄰近的壯、漢族有共同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也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帶有獨特的民族風貌和色彩。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放鳥飛
  “放鳥飛”,是在每年元宵節。
  春節將到,毛南族家家戶戶都上山採集蒲葉回來,巧婦以菖蒲葉編制各種形狀的鳥,如燕子、山雞、鷓鴣等等,稱之為“百鳥”。除夕清早,主婦往百鳥的腹中灌糯米,有的拌飯豆或加上芝麻餡。煮熟後,給家中的小孩每人一隻,其餘系以麻繩,用一根甘蔗將幾十個串好,掛在香火堂前,頭朝大門,表示百鳥歸巢,家業興旺。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累累。到元宵節,吹熄神燈,請下“百鳥”,掃淨廳堂、神龕,全家就餐,以“鳥”當飯,食蔗解膩,名為“放鳥飛”,宣告春節結束,春耕開始。

清明節
  清明節“趕祖先圩”,又叫陰圩。凌晨,人們帶上貢品,打著火把,到祖先墳地擺供,紀念先人創業功績。

廟節
  “分龍節”又稱“廟節”,是毛南族人一年一度的盛大傳統節日。每年從農曆的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順序,數到亥日即為上南廟節,數到辰日便是下南廟節。上南、下南是地區名稱。

節日裡,毛南族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並買肉、買酒,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人們從山上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蒸熟的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表示當年農家碩果累累,五穀豐收。給耕牛喂一份糯米飯和一塊粉蒸肉以示慰勞。然後全家聚集在一起,舉杯痛飲,歡度佳節。

飯後,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用樹葉包上無色糯米飯和粉蒸肉,裝在漂亮的竹籃裡,走親訪友,向親友祝賀節日。青年婦女們身穿鑲有花邊的開襟上衣和滾邊褲子,佩戴銀牌和手鐲等首飾,興高采烈地帶著子女和禮物回孃家,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團聚,敘家常,歡度節日。青年男女則三三兩兩,邀約於野外對唱山歌,有的小夥子拿著花竹帽,找姑娘唱歌傾談,如果彼此情投意合,男子便把花竹帽送給女子毛南族廟節(又稱分龍節)喂牛折枝作為定情物,唱著“金竹節節稀,黑竹黑髮光,花帽精又美,芙蓉配牡丹”之類的山歌,踏月而歸。

關於廟節的由來,毛南族的山鄉有著各種傳說:一說農曆夏至後第一個辰日前後,降雨量有明顯的不同,前時雨水均勻正常,後時雨水時晴時雨,容易出現旱災,這是由於天上的“龍”布雨不均勻所造成的。為了祈禱風調雨順,以保豐收,這天向天神祈禱,祈求五穀豐登。一說祭奠“三界公”。傳說,毛南族特殊的飼養菜牛法,足由他們所崇拜的善神“三界公”傳下來的。三界公小時家貧,為人放牛度Et。他有給牛畫地為牢的本領,牛在他劃定的圈內吃草,他自己去砍柴,兩不誤。某日他砍柴時巧遇仙人下棋,頓時入迷。仙人們吃蟠桃時分給了他一塊,並邀他同回仙山。途中三界公見一山泉,脫口說:“此泉好洗牛肚涮火鍋。”仙人們認為他凡緣未脫,令其回家。仙界一日,人間多年。他劃圈放牧的牛已成了一大群。經觀察,三界公認定了牛愛吃的幾種草,從此便配以精料,改為圈養,並傳此法給眾鄉親。從“三界公”後,毛南族才開始飼養菜牛和使用耕牛,生產逐步發展,生活日益提高。毛南族人民為緬懷“三界公”的功績,便於這天聚集在一起紀念他。因“三界公”生前喜歡吃菜牛肉,每到廟節,各村寨都要宰殺菜牛來祭奠他。世代相傳,便形成了毛南族的廟節。

如今毛南族家家都養菜牛,專供食用,不作勞役,成為毛南族的特產。菜牛都是圍欄圈養,牛圈乾爽、避強光、很清靜,夏防蛀蟲,冬防受凍。菜牛的飼養方法很獨特,喂的草上灑鹽水以增加食慾。除喂草之外,還喂玉米、高粱、飯豆、紅薯、南瓜等雜糧,並煮熟拌潲水餵食。同時對病牛有一套民間草藥療法,很多人家的園子裡都種有草藥。這是圈養階段。第二階段是“囤肥”,即把菜牛育肥滿骨架。這個階段喂牛的草很講究,要在日出前割回來,草葉上要有露珠,且越嫩越好。中午和晚上還要各加喂雜糧潲水料,半夜再喂一次半生半熟的青草潲水。第三階段是攻膘。每天除供給大量嫩青草外,還要加喂泡發的小米及黃豆漿。待膘滿肥壯才宰殺挑肉上市出售。肉呈粉紅色,瘦中夾肥,層次分明,鮮嫩紋細,肥而不膩,煎燉烹炒,都爽脆可口,是牛肉中的上品,凡是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藥節
  毛南族也過端午節,但節日的意義與漢族不同,民間稱為“藥節”。
  在節日這一天,男子上山採草藥,把採來的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草藥熬水飲用,或將這些草藥剁碎加米磨成漿包粽粑,然後放在鍋裡煮熟即成,人們認為吃了這種粽粑可以解毒去病。為了驅病除邪,也研泡雄黃酒,每人喝一杯。老人們說這一天男人上山採回的草藥,藥效特別大,不管是人還是畜,吃了都可以除病驅瘟,還特別把採來的草藥放在鍋裡煮,用藥水給小孩洗澡。有的人家還吃蛇餐,煮時加上一些草藥。各家各戶還採來楓樹枝插在大門邊,認為可驅除各種妖風毒氣。

南瓜節
  南瓜節和重陽節在同一天,毛南族叫“九月重陽”。
  在這個節日裡,要給家中老人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於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孝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及傳統觀念。

在這一天要用南瓜拌小米煮吃,是“南瓜節”的食俗。這一天,各家把收穫到家的形狀各異,橘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村上的後生互相串門,給各家各戶評選“南瓜王”。標準是瓜又大又重,又甜又香又綿,裡面的子又多又飽滿。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了,一個身強力壯的後生舉起砍刀,將“南瓜王”劈開。主家把瓜子挖出來,作為明年的瓜種。老人說:這樣做,明年南瓜結得又多又大。然後把南瓜切成塊放到鍋裡煮,加上小米,用文火煨燉。煮熟後,主家先舀一碗供在堂屋前,奉敬“南瓜王”,而後眾人共餐同享。

中元節
  中元節時間在農曆七月十四日,實際在農曆七月初七就開始了。
  這一天,天剛剛亮,主家就拿一根尖頭扁擔,下頭插在大門石階梯的泥地裡,上頭放一頂竹笠,中間束一把草(或樹葉),而後燒三炷香,說是給祖先回來拴馬的。從這天起祖先就回來了。

十五日早上,要送祖先“回家”,殺鴨供奉。就餐後,把從初七至十五早上燒的錢紙灰,用兩張芋葉或竹殼包好,用一小根竹片裝成小擔子,即公奶的錢擔,送到村頭界外或小溪邊,表示送祖先“回家”(即回陰間),節FI宣告結束。十五日,禁忌小孩到溪邊玩,怕在路上碰著祖先把孩子“帶走”。

小結:毛南族當地人從原始的時期就非常聰明,很多都事情都是從實踐中找到的真理。毛南族當地有飛鳥節,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元宵節,還有藥節或者是南瓜節,這些都是當地民族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