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葬禮有哪些風俗習慣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4W

回族的喪葬簡易,實行土葬,主張速葬、薄葬。送埋亡人時,沿途為逝世之人撒“乜貼”(佈施)。葬禮包括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等四道程式。

回族的葬禮有哪些風俗習慣

在“善面”過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禮,忌喪家婦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禮。同時,如是夫妻一方死了,只許在亡人淨身前。“善面”哭泣,淨身以後不許再看面容。

“坐夜”者要身上乾淨(洗過大淨),停屍的孩子要點上香燭直到天明.為了消磨時間,“坐夜”者要給喪主家的。

回族俗稱縫“克番”。回族的“克蕃”有兩個特點,一是從顏色上看,無論是哪個地區,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從選料質量看,不分富貧貴賤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綾羅綢緞和其它高階面料。

給亡人備“克番”,不是象有的人說的那樣,用一塊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的講究,其樣式、規格、要求,全國各地大體相同,但男女有別。男亡人用的殮服有三件:一是大殮,回族俗稱“大臥單”,長短要略長於身,上各餘出六七寸。二是小殮,回族俗稱“小臥單,也叫“二單”,長短要如身,但上下兩頭不留餘地,寬約四尺五寸。三是襯衣,回族叫“格米素”或護心“鬥娃”。長自肩至踝骨,寬約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開縫,再加帽子一個,長共約九尺。

女亡人的殮服,比男的多兩件。除了同用男子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頭各一件。

淨身。也叫“著水”或稱洗“埋宜臺”。淨身無論在清真寺還是在喪主家,都要準備好浴床(一般是洗乾淨的門板)、湯瓶、溫水、毛巾等。如在喪主家淨身,離清真寺較近的,都從寺裡擔水,途中擔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換,但水桶底不許落地。

淨身一般由三人承擔,即一人專門灌水,一人幫助沖洗,一人帶上手套,雙手輕輕洗滌。手套一般要準備兩幅,洗上身時用一幅,洗下身時用一幅。洗時不許湯瓶落地,不用肥皂。淨身用的水,一般是事先煮好的皁角水,無皁角時,清水也可以,但一定是未經任何汙穢汙染過的乾淨水。淨身用的水床是專用的,一塊單人床板大小的木板,四邊應有約2釐米左右高的鑲邊,以防水溢,尾部呈三角形,留有出水口,各地清真寺均備有水床供人們使用。按教義,戰死疆場的戰士、斷氣後而生下孩子的產婦等,可免去著水之禮。

給亡人淨身,男女有別。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無論洗男洗女,其程式都是一樣的。洗法和活人平時洗大淨一樣。洗下身時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體。回族給亡人淨身,除了洗滌的三個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內。

亡人淨身後,將其屍移到準備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關習俗規定,先右後左,層層包裹,先裹“格米素”,後裹小臥單,再裹大臥單,最後加冠。並將腰部、頭、足都用白布帶子紮緊。

在給亡人穿“克番”時,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腦水、香水等。其目的是為了防腐驅蟲,也是對死去之人的懷念表現。

在穿好“克番”後,將亡人放在木匣子裡(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擔架),入匣時用布單和其它物品遮住太陽。起靈時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拾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換人,但匣子不許落地。不僱人抬靈,一般都由直系親屬擔任。

殯禮。回族稱站“折納則”。殯禮,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淨。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裡的教長擔任。

在下葬的過程中,阿訇、滿拉為亡人唸經,其他送葬跪聽祈禱。喪主要為亡人散也貼,其數目數十元、數百元不等。有的喪主除了給送葬人散七貼以外,還要給每人散一頂小白帽,並將亡人的衣物散給主持殯禮的人和洗廠的人。

在葬後的當晚,喪主還要請阿訇唸經“消夜”。死後每頭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週年、三年等,都要走墳、幹“爾埋裡”,意欲搭救亡人,表示對亡人的懷念。

回族對墳地很重視,一般都打漁或打牆圍起來,禁止在墳地周圍修牲口圈、廁所,更不允許任何人在墓地大小便。還禁止在墓地放牧,不許從墓地裡取土,以防墳墓塌陷。

如以後〔遷墳〕需要遷葬時,挖開墳穴,取骨屍裝入白布口袋,葬入新墳。其間要念“亥亭”祈禱,還要舍散“乜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