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窩羅節 都有哪些特色?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6W

阿昌族主要生活在中國的雲南地區,是中國比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那麼關於阿昌族的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阿昌族的窩羅節,具體都是怎麼來過的呢?接下來和小編往下看看吧!

阿昌族的窩羅節 都有哪些特色?

阿昌族的民族節日是非常多的,其中最為熱鬧的就是窩羅節,這個節日是在每年的正月舉行。當地人會在這個節日載歌載舞慶祝,族人們會非常的熱情,基本上這個節日族人們會通宵達旦的舉行。

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樂”的意思。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而舉行的。

節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見方的窩羅臺坊,中間立兩塊牌坊,上繪日、月、星圖案,下繪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徵兩位始祖。牌坊頂端聳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陽的那把神箭。隆重的祭祖儀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會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祝讚這兩位始祖的豐功偉績。接著,人們跟著“活袍”,圍繞著窩羅神臺唱起古樸原始的窩羅調,跳起以“太陽”“月亮”等自然景觀為舞蹈造型的窩羅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除了歌舞,節日期間還進行武術、對歌、鞦韆、春燈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整個節日洋溢著一派虔誠、歡樂、祥和的氣氛。

節日裡熱情好客的阿昌群眾身著豔麗的服飾,和著象腳鼓、芒鑼的節奏,唱起歌,跳起舞,伴著一聲聲響徹整個戶撒壩子的鞭炮聲,舞起青龍、白象,與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共享節日的快樂。

節日曆史
  窩羅節是阿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來源於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的一種古老宗教儀式,過去沒有統一的固定日期。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經德巨集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確定每年農曆正月為梁河縣阿昌族窩羅節,農曆九月為隴川縣阿昌族的會街節,節日時間兩天。1993年5月20日,德巨集州第九屆人大第十三次會議正式將兩個節日統一為“窩羅節”,並將節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節日時間兩天。從此,“窩羅節”成了阿昌族的法定節日,並賦予了慶賀民族團結、歡慶豐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的含義。

1983年,為了感謝黨在農村實行的富民政策,阿昌人開始將幾十個寨子聯合起來,全族共度窩樂節,並規定每年輪流去一個村寨歡度。同年德巨集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阿昌人民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窩樂節。(1995年改為窩樂節,時間定於每年的三月二十日)從此,阿昌族的節日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繁榮,活動內容愈加豐富,民族文化走向了新的時代。

節日活動
  窩樂活動一般以村寨為單位舉行。

選神樹
  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選一棵標直的慄樹作為神樹,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以後,才將該樹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無數條繩子拴著樹身,由全體參加人員拖到寨子,逢溝過溝,逢坎過坎,一路上敲鑼打鼓,歡呼著迎接神樹進村。

建祭臺
  神樹到了寨中寬暢的祭祀場後,再將神樹立起來,圍著神樹搭建祭臺,在樹上掛上大弓,安上太陽,披掛起鮮花綠葉,在祭祀臺上繪滿阿昌服飾圖案。隨著木刻水獺貓舉上神座,祭祀臺宣告搭起。

祭祀
  神靈的大活袍(巫師)將五穀茶酒和鮮花水果擺上祭壇後,他便揮舞起鷹尾大扇高聲頌經,傳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創世史詩,讚頌人類始祖的大恩大德。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世始祖致敬。

跳舞
  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窩樂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隨之,各種文藝活動依次展開,直至禮畢。

其他文藝活動
  節日活動持續的時候是比較久的,有的是幾天有的甚至會延長到半個月。每個地區以村寨為形式的對於舞獅隊進行祝賀,這些活動會有一些男女對歌的環節,然後蘸一些清水,互相揮灑表示祝福。

小結:窩羅節當地人會穿著豔麗的服飾,帶上象腳鼓、鋩鑼的節奏、唱歌、跳舞,這些鞭炮聲會貫穿整個的房間。活動的舉行基本上都是以村寨為單位,還會有抓們的巫師來進行祭祀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