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西雙版納象腳鼓舞有哪些特點?

來源:人人運程網 1.64W

象腳鼓舞是傣族當地的傳統特色民族,傣族的舞蹈也是當地的特色文化之一。那麼關於象腳鼓舞,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象腳鼓舞有哪些特色和特點呢?帶著這些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傣族西雙版納象腳鼓舞有哪些特點?

來歷
  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揹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

動作
  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後點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的動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

分類
  象腳鼓有長、中、小三種鼓形,根據鼓的形狀有三種不同的跳法。

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於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

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谷縣、勐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於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只是在節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準。

小象腳鼓舞:僅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

象腳鼓舞在傣族的民族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長期以來,傣族象腳鼓舞經無數民間藝人的創造發明,現已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現在每個傣族村寨都有人會跳象腳鼓舞,每逢節日,鼓聲響起,舞蹈跟上,哪裡有象腳鼓聲,哪裡就有“水!水!水!”的歡呼聲,人們玩得盡興,跳得開心,跳出了健康,跳出了歡樂。

小結:象腳鼓舞是當地的傳統舞蹈,這個是一種慶祝行的舞蹈,每年在豐收之後會跳這種舞蹈。象腳鼓舞不僅僅是當地的特色舞蹈,更加是當地的傳統樂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