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喪葬習俗 潮汕葬禮如何舉行

來源:人人運程網 5.55K

中國人認為逝者為大,所以在葬禮上,從來都不會含糊,對於葬禮上的事情,一直都是非常嚴謹的。那麼潮汕地區有哪些習俗,潮汕葬禮是如何舉行的呢?帶著好奇和以為,接下來就和小編在喪葬習俗中來往下看看吧!

潮汕喪葬習俗 潮汕葬禮如何舉行

安葬逝者的禮俗,起源於“靈魂說”。關於“靈魂不死”,恩格斯說過:“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

因為人們對於一些生理上出現的諸如夢幻的不理解,所以以為人死了之後靈魂會變成鬼。當人活在世上時,魂魄附身支配著人一生的活動,但是不對別人構成威脅或起庇護作用。然而,一旦人死亡,靈魂所變的鬼卻具有非凡的能力和作用。可以對親戚、朋友或者其他人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因此,人們為了祈求鬼魂,避災求福,對遺體再不敢漠然置之了。這樣,便產生了喪葬習俗。隨著人們宗親觀念的加強,喪葬禮俗成了封建倫理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考察一個人是否符合“孝”的標準,看他對喪葬禮俗遵循的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像《大戴禮記.盛德》雲:“凡不孝生於不仁愛也,不仁愛生於喪祭之禮不明也。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愛故能致喪祭,春秋祭祀之不絕也,致思慕之死也。夫祭祀,致饋養之道也。死且思慕饋養,況於生而存乎?故曰: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故有不孝之獄,則飾喪祭之禮也。”意思是說喪祭可以培養人們的仁愛之心和盡孝之道。正因如此,喪葬習俗在民間受到普遍重視,並流傳至今。

一、築生居
  潮人信“風水”,死前便多選擇風水寶地來“築生居”。所謂“生居”就是為未死的人修的墓。為什麼人沒有死,就要修築墳墓呢?人們普遍認為:一塊墓地風水的好壞,會關係到一家子孫的福災,此所謂“富貴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壽延促,亦由墳壟所招”。故此,人們選擇“風水”時總是十分慎重,務必請來“風水先生。”風水寶地選定後,即可開工修築“生居”。“生居”修築完畢,便可樹墓碑。一般人死後碑文上的字要塗綠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塗上紅色,以示人尚未死亡。

二、預購棺木、壽衣
  除了預先選擇墓地外,有的還提前準備棺木、壽衣。棺材通常選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細密堅固的優質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長方匣狀,由棺蓋和棺身兩部分構成,尺寸大小視逝者的軀體而定,以適中為度。民間喪葬用棺視其家資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細作,髹漆結綵,極盡奢華;窮者薄板白棺,簡易粗糙。壽衣的製作要擇日選時,製成後要單獨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壓。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應該拿出來晒晒太陽,以除去黴氣。

有人認為,提前製作棺材、壽衣,有所不祥。其實,人之垂老,死在旦夕,誰也無法預料。如果及早將這些東西準備妥當,老人一旦撒手歸西,就不會倉皇失措。

三、喪葬程式
  老人將要斷氣時,應將他移入廳堂。斷氣後,其親屬必須帶上鍋缽到江邊或泉邊,丟下錢幣“買”回水。然後用這水為逝者舉行沐浴禮。接著為逝者理髮整容,並脫去身上衣服,換上壽衣。一般是男的著雙數長衣,女的著單數衣裙。俱是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屍體蓋上天地被(即蓋棺被),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謂死人似虎不讓驚嚇活人。其實,擔心其家屬睹人傷情,過分傷心也是一大原因。逝者腳尾擺一盞豆油燈,叫做“腳尾燈”。“腳尾燈”據說可以在地府給逝者照明引路,所以千萬不可吹滅。燈旁置飯一碗,稱為“冥飯”,以供逝者在陰間享用。

在過去,還有一道“報鍾”程式:停屍後,逝者兒孫俱執白燈籠,列隊前到土地廟或者城隍廟“辦哭”,向土地神或城隍爺“報告”家中死了親人。報鍾後,即派人到親戚、逝者生前友好的門口報喪,稱“趕老”。報喪的人不能直接進入人家家門,只能在門口談。當親戚朋友得知訊息後,便送報喪的人一點“腳皮錢”,一表示驚悉,二來向報喪者表示謝意。這就是潮汕俗話所說的“買水報地頭”。

然後是“收殮”,即將屍體收殮入棺的儀式。收殮前舉行“飼生”禮,由孝子、兒媳用筷子夾一小塊豆腐、幾粒米飯喂到逝者口裡。這是古代喪禮中“飯含”的承延。古人認為,飯含是盡孝之道,“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公羊傳.文公五年》)何休注),使亡故的親長和生人一樣享受飲食樂趣,同時也報答逝者撫養之恩。殮前要等逝者兄弟姐妹兒女都見上一面,然後才可入棺。入棺前棺底要鋪上紙錢,再用紙錢疊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屍體下棺後又在額上、肚臍、腳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後封棺,用斧頭釘上六顆釘並念:

安頭釘,萬事興;安二釘,仔孫昌盛;安三釘,三朝元老;安四釘,四季興隆;安五釘,五代同堂;安六釘,安到圓,內外仔孫富貴萬萬年。

如果逝者是男,棺木油紅漆,並由族中上輩封棺。如果逝者是女,棺木油黑色,並由外家上輩封棺。這就是大殮。

成服上孝。大殮後,逝者家屬親眷要披麻戴孝,“成服上孝”,這也是古禮之一。喪服的形式有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逝者親屬按親疏關係而穿用不同服飾。“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意思是割布作衰,不言裁割而言斬,意思是取悲痛至極的意思。這種喪服用極粗的生麻布作成,不緝邊,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沒有裝飾,衣縫向外,裳縫向內,裳前三幅,後四幅。胸字首一塊長六寸、寬四寸的布條,謂之“衰”;冠用厚紙作成,寬三寸,長跨過頭頂,再用一根麻繩纏在額下,謂之“武”;多餘的麻繩從兩耳邊垂下,謂之“纓”;頭和腰部各纏以單股和雙股黑麻,謂之“至[右邊加絞絲旁]”手持竹杖,腳穿草鞋或麻鞋。“齊衰”用粗麻作邊,緝邊,衣、裳邊和下際皆縫起,其他形制與斬衰相似。“大功”意思是指做工粗糙,用熟麻布做成。麻布經過加工,色白較細。“小功”意思指作工細小,用較細的熟麻布作成,質地比大功細密。“緦麻”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極細的麻布製成,作工更加講究。

孝子手執由族中長輩或母舅賜給的哭喪棒,並念:

日落西山,母舅賜杖;兒孫有孝,代代榮昌。

父亡子手執竹杖,因竹有節,意為節哀;母亡子手執桐杖,意為哀痛同於喪父。

靈柩在廳堂裡放置一天,在這期間,親戚、朋友便前來憑弔。辦喪事的人應該在門口放一盤石榴枝葉和紅頭繩紮成的小花朵,弔唁者走出靈堂時各拿一枝,以示除去晦氣,帶來幸運。一天後即出柩,也即送葬。出葬時,棺材上蓋上一張描龍繡鳳的緞棺蓋。當棺材抬起的時候,要將安置棺材的兩隻板凳踢翻。這時,逝者親屬必須放聲大哭。出柩時,前頭是輓聯唁軸開路,然後是一個人在棺材前面撒放紙錢,賄賂孤魂野鬼,以免騷擾。左邊扶棺的是孝子、孝孫、孝婿;右邊扶棺的是孝媳、孝女。跟隨在後面的是親戚、生前好友及本族老人。以前,親屬送葬必須穿白長衫,所以潮俗說“穿白長衫綴行”。現在則只穿素色衣服就行了。

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橋頭,送葬的人,無論親疏內外,一律與逝者拜別回家。這時逝者親屬要端出一盤糖讓送葬的人吃,以示祛邪。送葬人回到家中,不能直接跨進家門,而是應在事先置放在門口的一盆浸有紅花與菝草的清水中洗滌。

棺材由孝子孝婿護送到墓地安葬,棺材在途中不能歇息。不然的話,會使逝者陰魂流落荒野,無可歸宿。故俗語說:“棺材扛上肩━━孬歇。”所以,每次抬棺材必須有兩組人馬,若是其中有人累了,才有人來接替。

棺材到了山上時,先在壙裡播種子,拿出一些稻穀也好,麥種也好,撒在壙裡,並念道:
  種子落土萬年青,內外仔孫大發家。

一種落土萬種收,內外仔孫富貴蓋亞洲。

種子播落墳山,福廕子孫做大官。

種子落土發四季,內外子孫大富貴。

種子疊墳頭,親朋友人人富齊齊,

仔孫代代富雅敖[下面加力字]。

種子播到圓,內外子孫富萬萬年,

親朋戚友人人賺大錢。

最後收一些種子回去,並念:
  種子播來播去播有剩,分乞仔孫去大賺,

人人富過曼谷阿陳弼臣。

葬畢,送葬者脫去孝服,孝子在墓前點焚大貢香,把亡靈請回家中祭祀,稱為“回靈”。亡靈到家後在家中設靈堂,逢七日祭奠一次,稱做“頭七”。到“七七”(49天)或百日始畢,稱“脫孝”。脫孝時,要請“師公”誦經超生,保佑亡靈安寧,並早日投胎出世。這時,家屬要糊紙床紙被,金童玉女,以供亡靈享用,並做“白餜”分送親友。

在過去,還流行著二次葬的習俗,據《潮州府志》載:“陋俗相沿,葬後10年或20年,則易其棺貯骨於瓷罌,名曰金罐,骨黃者復痤原穴,骨黑者另覓佳城,不經甚矣。非一二縉紳明理之家,鮮不為俗所移者。”,風水的選擇關係到後代人的福災,所以必須在踝骨、腿骨、脊椎骨等按順序取出來。打掃乾淨後,又按蹲坐姿勢把骨骼一一裝進一個口小腹大像花瓶一樣一陶壇,這個陶壇就叫做“金罐”。撿骨頭時要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小部位,更不能擺錯位置,如果骨頭顯金黃色,說明風水好,可重新將金罐埋進去;如果,骨頭呈黑色,則說明風水欠佳,必須重新找墓地。

小結:潮汕地區對於葬禮還是非常在乎的,他們葬禮上的每個步驟都會非常嚴謹。他們認為如果葬禮沒有辦好,會影響子孫後代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