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至與北方寒衣節,會有何不同?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1W

寒衣節是中國非常傳統的紀念逝去的親人的一個傳統的佳節,很多人對於這個節日都是非常的沉痛的中度過的。那麼關於南方的冬至和北方的寒衣節有哪些不同呢?會有什麼區別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南方冬至與北方寒衣節,會有何不同?

寒衣節的由來:農曆十月七年級是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同屬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人們習慣叫“過十月一”。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製寒衣,送給遠方的親人。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所以叫“寒衣節”。據說這個節日來源於孟姜女千里尋夫的傳說。

古時,在十月七年級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節日當天,則由族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前祭拜,叫“上大墳”。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如今,十月七年級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淡化,許多人特別是城裡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過去,十月七年級還是長工的下工日,所以又叫“散工節”僱主要在這一天設筵犒勞僱工、清算工錢,宣佈是否繼續留用,留下的叫“打冬”或“扛冬活”。到十月七年級,坡裡的莊稼都已收打完畢,即墨、嶗山、平度、膠州、膠南、萊西都有“十月一淨坡”和“十月一坡了(淨)場光”的俗諺。

寒衣節的習俗:春夏秋冬往復迴圈,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的防冷需要。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凡屬送給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小結:在中國的南方和中國的北方在冬至的時候,過冬至還是比較的不同的,一個吃湯圓一個吃餃子。但是中國的北方和中國南方的寒衣節沒有任何的區別和不容,都是對於逝去的親人進行悼念,燒去寒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