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的由來,包姓的歷史名人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5W

説到百家姓中的包姓,小編敢跟大夥打賭,你們肯定想到一個黑得反光,額頭上面有一個萌萌噠的月亮官員,沒錯,他就是包公(包拯)。其實包姓氏的由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三皇五帝那個時候,它是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現在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包姓的由來和歷史名人吧。


  姓氏起源
  源出一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部落首領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易經繫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漢書》載:伏羲為三皇之首;《中華萬姓同根》《百家姓》載:包羲母風華胥,包羲隨母姓風,為風姓包氏。後裔黃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伏羲;《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以氏稱姓為包姓,屬於以先祖名號稱謂為姓氏。

包姓的由來,包姓的歷史名人

源出二
  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包胥的後裔,《三皇廟碑》載:包羲創字作八卦,子裔為少典。《國語·晉語四》載: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始祖母華胥。《路史》載:包羲母華胥。《史記》《百家姓·包》載:黃帝子孫楚君棼冒後裔包胥分封於申,史稱申包胥,又稱王孫包胥。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僚用伍子胥之計破楚入郢。包胥隨楚昭王羋軫(熊壬)出逃,在楚國將亡的危急時刻,包胥認為只有強大的秦國能夠幫助楚國,因而獨自求援於秦國。秦哀公不願意出兵。包胥因遭拒,便在秦廷不吃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為其忠心所感動,終於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領戰車五百輛援救楚國。在秦、楚兩國軍隊的反擊下,終於趕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楚國得以復國。後來,楚昭王論功行賞,封包胥於申地(今河南南陽市),而包胥則聲稱:我請救兵不但為了國君,最主要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晚年。因此,楚國人民對王孫包胥非常敬重,仍按封邑名稱其為申包胥。

源出三
  《世本》《三皇廟碑》《三皇五帝時代》載:包羲之裔少典。《國語》載:少典生黃帝炎帝;《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生氐羌。宋朝時賜羌王榆龍琦姓包,名包順,後裔形成羌族包姓。

源出四
  源於偽託改姓,妄言避難改姓為氏。據説史籍《後漢書》記載:“西漢末年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此後成為包氏的一支。但在各種版本的《後漢書》中沒有查到有此記載!

歷史名人
  包拯
  包拯字希仁(999—1062),漢族,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户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户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着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

包綬
  包綬曾任,太常寺太祝,少府監丞(掌管大內珍寶),國子監丞,中奉大夫,朝散大夫,宣義郎,朝奉郎,通判,賜紫金魚袋。

包康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孫。其父包輝,為包公曾孫。包康後隨父遷涇縣震山。包康從小就懷異志,對北宋王朝的政治腐敗,貪官橫行,捐税繁重,表示出極端的憤慨。包康青年時期遠遊講學,結交朋友頗廣,原籍徽州後遷居浙江的方臘就是他的摯友之一。

包孝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愛,包節之弟,嘉靖十四年進士。歷官中書舍人、南京御史。疏論禮部尚書温仁和主宰嘉靖二十年辛丑會試有奸弊,為諫官着風采。母亡,哀痛而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