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的來源及姓董的名人

來源:人人運程網 2.19W
董姓的來源及姓董的名人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己姓。相傳顓頊(傳説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之後裔飂(音劉)有個兒子叫董父,相傳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春秋時,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兩個兒子在晉國任太史,董督(考察並收藏之意)晉國的典籍史冊,他的子孫世襲晉國史官,以官為氏,稱董氏。
3、也出自己姓,以姓為氏。相傳顓頊的孫子吳回愛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兒子有叫參胡的,姓董,其後裔就以姓為氏,也稱董氏。
二、遷徙分佈
今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冀、豫、晉三首,佔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佔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為董姓第一大省。
三、郡望堂號
【堂號】 "直筆堂"、"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誇獎他是"良史"。 董氏還有"豢龍"、"隴西"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樑國置國,後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四、歷史名人
董狐:被當時的孔子譽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西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以"天人三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漢武帝採納,開此後兩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説,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天人感應"説和"三綱五常"説。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今河南杞縣),董仲舒五代孫,東漢著名良吏,光武帝時為洛陽令,敢於搏擊豪強,為民作主,京師震慄,光武稱其為‘強項令’,豪強貴戚莫不畏懼,號其為“卧虎”,民間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七十四歲死於任上,只一牀舊被覆蓋遺體,家中尚存大麥數斛,破車一輛。光武聞知十分傷感,説“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下詔以大夫之禮葬之。

董奉:董允之孫,建康董氏之祖,遊閩中,後居廬山,為一代名醫,治病不取利,使之種杏,久成杏林。為今醫界稱為杏林由耒。
董小婉:著名才女,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後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邦達:(1696—1769)浙江富陽人,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後又一董氏大畫家,合稱為三董 。與曹雪芹有深交,併為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
董源:(?—962)一作董元,字叔達,鍾陵人(今江西進賢),一説江南人。五代南唐畫家,南唐中宗時曾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橋、漁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後又巨然承其風格,並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亦善畫牛、虎、人物,傳馮延巳曾將其所作古代美人畫屏誤為擋道宮娥而不敢入謁中主。
董遵誨:(926—981)涿洲范陽人(今河北涿縣)。武藝絕人,能挽強命中。後漢時隨父宗本從契丹南奔投劉知遠。後周時從世宗攻北漢、後蜀、南唐,以功至驍武指揮使。宋初太祖重用,從慕容延釗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遠軍使,太宗時兼領靈州巡撿,在環州(斤即通遠軍,治今甘肅環縣)十四年,團結各族酋長,使各守封疆,無所攻擾。
董氈(1032—1083)吐蕃唃廝囉第三子。母喬氏,父死,領地分裂他佔據(青海)黃河以北之地勢最盛。仍附宋抗夏宋授保順軍節度使,加太保、太傅。西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0)樑乙埋領兵攻宋環州、慶州,他乘虛攻入夏境迫使西夏退兵。宋加封為西平節度使。西夏大安七年(1081)出兵三路助宋攻夏受宋封為武威郡王。
董槐:(?—1262)宋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進士。嘉熙間歷提點湖北刑獄、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變,救濟南來江北流民,甚著政績,整肅軍紀,加強訓練。六年(1246)任權廣西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協和西南少數民族,與交趾建立友好貿易關係。寶祐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以整頓綱記為急務,為改革舊制,報效國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而得罪了許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眾。次年罷相,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潯。旋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洞霄宮,隱居富陽北郊陽波湖董家弄。其子董麗,為宋駙馬,在元亂中盡節。今其後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陽北部山區。部分定居江蘇丹陽。
董其昌:字思白、號玄宰,松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明萬曆十七年中進士,為官不闢權貴,不徇私情,從庶吉士、翰林編修官至禮部尚書,以太子太傅致仕,終年83歲。他是明代著名畫家,以他為代表的“華亭派”在山水畫方面影響尤大。他是書畫的創作、收藏、鑑賞方面的大家。有關書畫理論著作也很多。他的畫法自成風格: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層次分明,藴蓄豐厚,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他在篆刻、書法 上也稱為一絕。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準備了條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