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姓起源及衞姓名人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74W

衞姓,雖不在百家姓之列,可是其發源甚早,可追溯至兩千多前的商周時期,故其源遠流長,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名人,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衞姓起源及衞姓名人,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何為衞姓?
衞姓,衞滿朝鮮國姓,出自周王族,在大陸和台灣均未列入一百大姓。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衞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衞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衞國被秦所滅後,衞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衞”或以康為氏。

二、衞姓起源
1、衞(Wèi衞)出自姬姓,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衞(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衞國。到春秋戰國時,衞國被秦國兼併。衞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衞。據《辭源》記載:衞,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衞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衞,姓。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衞,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衞綰,見《無和姓篡》。衞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衞氏,世代相傳至今。衞氏族人大多尊奉衞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2、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後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於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衞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後,皆隸屬於鮮卑拓拔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昌黎衞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衞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衞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3、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衞氏。

4、源於周室姬姓,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衞滿朝鮮,屬於以國名為氏。衞滿朝鮮,亦稱衞氏朝鮮,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漢朝初期由故燕國流亡者衞滿推翻了原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的一個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但是對建國過程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在戰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勢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其地域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亦歸入秦朝的統治之下。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漢朝初期,有一個名叫衞滿的故燕國人,原來是燕王盧綰的屬下。後燕王盧綰背叛漢朝,漢高祖劉邦率軍鎮壓,盧綰亡命匈奴,衞滿亦一同前往。後衞滿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地區。漢武帝之後,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比如漢四郡:臨屯郡、真番郡、樂浪郡、玄菟郡)設置情況有所變化。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管轄高句麗、夫餘等族。漢王朝在朝鮮北部地區進行郡縣統治,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於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的傳播。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史學家將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文化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衞滿朝鮮滅亡之後,有其王族後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衞氏,主要分佈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衞官阿哈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裏改(火兒阿)部首領。胡裏改部,源出宋朝時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顏·胡裏改(烏延·胡裏改),曷懶路星顯水人(今黑龍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後為愛也窟(今黑龍江圖們江一帶)謀克,後授世襲河東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陽河)謀克,其族逐漸來壯大為胡裏改部。“胡裏改”,就是金國東北部邊境地區的總稱,鎮所在今黑龍江省的依蘭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統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強大一時的金國政權。以後,部分女真族人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東北地區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時期歸合芝府水達達等路管轄,在明朝初期,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衞氏,為滿族漢姓衞氏之先。

6、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佳爾氏,亦稱巴佳拉氏,滿語為Bajaramongu或Pajalamongu,漢義“皇帝衞士”,出自金國時期宮廷侍衞軍,成員大多為完顏氏族人。“巴佳爾”,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衞”,在元朝時期演變為一批由原金廷侍衞組成的部落名稱,後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甚少,有四個小分支。清朝中葉以後,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衞氏、富氏、巴氏等。

7、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奉命遷駐中衞(今遼寧瀋陽)。明朝中葉以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sutHala,在明朝時期即已冠漢姓為衞氏。
(2)、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世居中衞(今遼寧瀋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衞氏。
(3)、蒙古族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衞(今遼寧瀋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gurcin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稱為衞氏者。

三、衞姓名人
1、衞瓘,西晉書法家。字伯玉(220-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曾任三國魏鎮東將軍,西晉時任司空、太保等職,惠帝時被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父衞覬長於書法。衞瓘擅長隸書、章草,師承張芝書法傳統,自稱得張芝之筋,風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筆畫去掉波勢,見出今草端倪。無墨跡傳世,北宋《淳化閣帖》收有他的刻帖《頓首州民帖》。

衞姓起源及衞姓名人有哪些?

2、衞綰(?-前131年),西漢代國人。他的主要活動是在漢景帝時期,歷任中郎將、河間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並做過三年丞相。他寡言敦厚,謹守職守,是一位無為政治的奉行者。衞綰膂力過人,且有高超的御車之術,漢文帝做代王時,他就護駕於左右,文帝即位後,他隨至京師漢文帝為郎官,不久升中郎將。謹慎小心,為文帝信任。至漢武帝即位,以不稱職之名被罷免。死後,諡號哀侯。衞綰一生為官,位居顯要,既無拾遺補闕之功,更談不上興利除弊之績,只是默默無言,守道而已。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漢初黃老政治的一些具體情形。

3、衞子夫(?-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是中國漢代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衞子夫原是平陽侯曹壽和平陽公主的謳者,後漢武帝到訪平陽公主家時臨幸了她,並把她和衞青一同帶入宮中(前139年春)。初封為夫人(夫人是僅次皇后的嬪妃,被封之時,竇太后尚在世),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劉據,被立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史稱孝武衞思後。

4、衞青,字仲卿。漢朝時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縣)人。西漢武帝時期的將領,漢武帝皇后衞子夫的弟弟,他曾先後七徵匈奴,屢建戰功,拜為大將軍,封長平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派遣四路軍馬同時出擊,衞青一路,率軍萬騎,直搗蘢城,首戰成功,深得武帝賞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再次進犯漢朝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衞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衞青等人引軍北上,發動突襲,擊敗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秦時蒙恬所闢的河南地,漢朝在這裏設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築了朔方城。

5、衞宏,東漢時詩人,先隨九江謝曼卿學《毛詩》,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後漢書·儒林傳》);後隨大司空杜林學《古文尚書》,作《訓旨》。光武帝時,任議郎,又集西漢雜事,編有作《漢書舊儀》四篇,今有輯本。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於世。由集西京雜事,。衞宏能書,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五十九人,中有衞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