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皇陵墓的風水傳説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2W

煙筒山的傳説

清朝帝皇陵墓的風水傳説

   

覺昌安、塔克世父子埋葬了父親福滿的屍骨以後,靠打獵、挖參、採松子等為生。慢慢的,塔克世也長大了,就在興隆店一家大財主家做長工。

  在這個財主家,還有一個長工,叫王杲。兩人經常在一起幹活,處的非常近便。每天都要一起起早去煙筒山砍柴或者割草。每去,都看見山頂上有兩位白鬚銀髮仙骨神態非凡的老翁在一塊大方石上下棋。見他倆人來了,兩位仙人都褰褰身,點點頭,微微一笑。然後,專心下棋。

    一天,塔克世有病了,王杲獨自上山,見兩位仙人仍在對棋。對王杲的到來,卻視而不見,傍若無人。

    王杲,因為兩位仙人無禮,瞧不起自己非常不高興。回來後,晚上告訴了妻子。妻子説:“明天早晨再去,可以問一問”。

    第二天早晨,王杲又獨自上山割草,見兩位仙人對棋,仍不理睬。就上前深施一禮,説:“吾與塔克世,同為人奴,何不理予?”仙人答曰:“世龍相也,爾草民耳”。説完,飄然不見。王杲十分驚疑。

    晚上,回到家,又告訴妻子:“仙人説,塔克世龍相,吾草民。將來,塔克世的後代一定是一朝人王地主。你願讓咱們的子孫也佔點光嗎”?妻子曰:“願,何以藉助”。王杲曰:“嫁女與耳”。其先,妻因塔克世太窮,略有難色。後經王杲多方勸説,其妻方點頭默許。

    後來,王杲之女厄墨乞嫁塔克世,身懷有孕。懷十三個月乃生,時嘉靖三十八年(1559),產一男兒。生時,室內紅光繚繞普照,香氣四溢,取名努爾哈赤。他就是後金國開國皇帝清太祖高皇帝。

    煙筒山棋盤石至今尤在。

  (根據原偽滿陵甲何長清及一些民間老人傳説改編)

 

 

大青狗的傳説與清永陵內崇犬的象徵

 

    傳説,努爾哈赤十歲(明隆慶二年,1568)生母喜塔拉氏厄墨乞就去世了。繼母納塔氏待他很不好,遭受虐待。青少年時期,家道衰敗,生活艱難,依靠採松子、挖人蔘、刨藥材販賣為生。經常出入撫順、靉陽、寬甸、清河馬市與明互市,交際很廣。另外,他勤奮好學,懂得蒙、漢文字、語言、風俗習慣,愛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不久,他又離開家鄉,投到遼陽李總兵麾下當差。李總兵讓他專門餵馬、喂狗和伺俸小妾梨花。

    李總兵有兩匹良馬寶駒,大青馬日行千里,二青馬日行八百,還有一隻非常聽話的獵狗大青。努爾哈赤每天精心餵養大青馬、二青馬、大青狗,還經常給兩匹馬梳梳毛、撓撓癢,鬥一鬥大青狗,拍拍他的腦門。大青馬、二青馬見了他總是咴咴直叫,又嗅又拱。大青狗見了,更是又親又打滾,非常親熱。努爾哈赤一走,大青狗總是跟在後邊。總兵不在眼前,與梨花兩人可以縱情嘻笑耍鬧,有時還要親熱親熱。由於他幹活勤快,又有眼力勁,很討李總兵和梨花喜歡。

    有一天晚上,努爾哈赤給李總兵洗腳,看見他腳心有三顆痦子,就問:“老爺,您腳心怎麼長了三顆黑痦子呢?”李總兵聽了,哈哈大笑,捋着鬍鬚很得意的説:“這叫三星照命,頂上天星辰下界,要成就大事業。我就是憑着這三顆痦子做大官呢。你就不行了,無智草民啊。”努爾哈赤聽了,説:“我腳心還長了七顆紅痦子呢,不是還得侍候老爺嗎?”李總兵聽了一驚,説:“真的嗎?快脱下鞋來給我看看。”努爾哈赤脱下鞋襪給李總兵和梨花看,李總兵看了,忙説:“好,好,好。”洗完腳,讓努爾哈赤回屋睡覺去了。

努爾哈赤走了以後,李總兵笑着對梨花説:“前幾天,皇帝下了道聖旨,説欽天監夜觀星相,在遼東地區天空紫薇星出現,五彩光普照,應混龍出世,要奪天下,讓我限期捉拿送京。這幾天正愁無處尋找,誰知就在眼前。努爾哈赤腳心有七顆紅痦子,這叫腳踏七星,貴不可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明天一早,我就派人捉拿,親自押送進京請賞。”

    梨花聽了,非常着急,好歹伺侯李總兵睡着了。她悄悄走到努爾哈赤房裏,推醒努爾哈赤,告訴了李總兵要抓他送京請賞的事。經過一番商議,兩人一起逃走。努爾哈赤説:“這次逃出去,你就是我的人了,如果以後我真的做了皇帝,就封你做皇后正宮娘娘。”他們偷偷的來到馬棚,牽出大青馬和二青馬。出了花園後門,努爾哈赤騎上大青馬和二青馬。出了花園後門,努爾哈赤騎上大青馬,梨花上了二青馬,快馬加鞭,飛逃而去。大青狗也緊隨其後,狂奔飛馳。

    李總兵一覺醒來,一摸身邊無人,睜眼一看,梨花不見了。急忙喊人去找。回報説梨花夫人和努爾哈赤、大青馬、二青馬、大青狗都不見了。李總兵説:“一定是逃跑了,趕快集合人馬追趕。”

    努爾哈赤與梨花跑着跑着,天已放亮。看看前面一個大爛泥坑,努爾哈赤雙腿一夾,猛加一鞭,大青馬一躍而過。可是,二青馬沒越過陷進了泥潭裏。努爾哈赤下馬,把梨花拽上岸來,二人弄了半天,怎麼也沒把二青馬拽上來。這時,看見後邊塵土飛揚,聽到喊聲連天,知道李總兵的追兵趕上來了。二人只好合乘一馬,帶領大青狗又跑。

    大青馬跑了一夜,又二人同騎,漸漸的慢了下來。李總兵的追兵也越來越近,雙方已能互相看到了。梨花説:“大青馬駝着咱們兩個人,跑的太慢,這樣會被他們抓住的。讓我下去,你一個人騎馬逃出去吧。”努爾哈赤説:“不行,我不能捨棄你。”梨花説:“那我們倆都完了。不如捨棄我,你逃出去。將來得帝之日,不要忘了我就行了。”説完,猛勁一掙。努爾哈赤猝不及防,急忙拽了一把,沒有拽住,梨花栽下馬來。這時,追兵已到近前,努爾哈赤無能再救,梨花被捉,送回總兵府。努爾哈赤隻身催馬急奔,大青狗尾隨不捨。跑啊,跑啊,鑽進了一片大葦塘。在越過一個水泡子時,馬失前蹄,大青馬進了爛泥塘。大青馬勞累過度,怎麼也爬不出來了,連累帶憋死去了。努爾哈赤也摔昏了,大青狗把他拽出了爛泥塘,拽到一個蘆葦密集的地方藏了起來。

    李總兵帶兵趕到葦塘邊,派兵到葦塘找了一會,沒有找到,就放起了大火,想把努爾哈赤燒死。烏煙滾滾,火勢熊熊,很快燒到了努爾哈赤身傍。大青狗先是左撲右滾,由於火勢越來越猛,無濟無事,他就跳進爛泥塘,滾了一身泥水,跑上岸,在努爾哈赤身傍轉圈打滾滅火。這樣往反數百次,火也滅了,它也累死了。#p#分頁標題#e#

   大火一過,被燒死的野獸的氣味召來了一大羣烏鴉,落在努爾哈赤和大青馬、大青狗的身上。李總兵及追兵一看,一片荒野被燒成焦土,天空烏鴉成羣結隊,此起彼伏,哇哇直叫,似烏雲一般,遮住了太陽,互相爭食燒死的野獸。他們心想,努爾哈赤一定被燒死了,現在烏鴉也正在啄食他的屍體呢。看看無所發現,也就收兵回府了。

    努爾哈赤醒來,藉着夕陽,看看周圍火燒的殘景和滿身泥水累死身傍的大青狗,又看看累死爛泥塘的大青馬和漫天哇哇叫的烏鴉,明白了發生的一切,不覺黯然淚下。他跪在地上,對天起誓説:“大青狗啊,大青馬、二青馬啊,神鳥烏鴉,是你們救了我。梨花夫人,你的大恩大德,天高地厚,我努爾哈赤永世難忘。有着一日,我登基做皇帝之時,一定教我的子孫世世代代紀念你們,永世相傳。”説完,叩了三個響頭,起來回到了老家赫圖阿拉城。

    李總兵回到總兵府,嚴刑拷打梨花夫人,把她的衣服都扒光了。拷問了一氣,累了,就回屋休息了。梨花乘其無人,掙開繩索,上吊死了。

    後來努爾哈赤打敗了明王朝,當了皇帝,開創了大清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滿族故鄉和一些滿族集居的地方至今仍流傳着許多有關大青馬救駕、烏鴉救駕、大青狗救駕和歪裏媽媽(梨花夫人)的故事。滿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吃狗肉、不帶狗皮帽子;如有的吃了狗肉,不準拜見祖先,或者喝面鹼水洗了腸子才準回家拜見祖先;在宮庭院內和滿族院內都要豎索羅杆子,逢年過節,都要在索羅杆子上錫鬥裏裝上米、肉,讓烏鴉來進食,不準打烏鴉等習俗。在宮庭裏和滿族人家要供歪裏媽媽偶像,因梨花夫人死時沒穿衣服,一般滿族人家都供在門後,過年祭祀時不點燈,叫背燈祭。在葬努爾哈赤的清福陵還設有大青馬、二青馬的石像生等等。

    在清永陵內,表現尊犬、崇犬的象徵有二處。一處,在啟運門東山牆外側歇山坡遮當處,有一幅瀝粉素描壁畫,長約1.2米,高約0.8米,一條騰雲駕霧的行龍,由北向南奔騰,龍身上駝着一條奔馳的大青狗,狗奔跑回頭而望,栩栩如生。這種將大青狗置龍身之上的作法可謂崇犬致極,絕無僅有(1982年大修時發現)。另一處是四碑亭石劵門左右兩塊角柱石正面的浮雕坐龍,龍首、龍鬚、龍鱗、龍身,龍爪卻似犬爪。前爪,一爪觸地,一爪上舉,託耍火珠,臀部坐地,好似一條坐地戲耍火珠的犬,非常逼真。圖中上部火焰、祥雲繚繞;下部有陡峭的山石,石上還生出幾棵參花。這是將犬龍化了的崇犬象徵。

 

 

解密清朝興衰的風水龍脈

 

景祖顯祖緣何遷出又遷回?

在永陵的歷史上,有一段清朝其他任何陵寢都沒有的特殊經歷,那就是景顯二祖及其皇后從永陵遷出34年後,又再度遷回了永陵。二祖為什麼要遷出永陵?

滿族一向有崇敬祖先的優良傳統。天命七年(1622年)初,努爾哈赤攻取了遼陽以後,以遼陽城大且破舊,不易防守為由,廢棄不用,另在遼陽城東五里的太子河畔營建新都,定位國都,命名“東京”。遷都東京後,為了祭祀方便,努爾哈赤在東京城北四里的楊魯山營建了新的山陵,因鄰近東京,故稱東京陵。

山陵建成後,天命九年(1624)四月七年級日,努爾哈赤派族弟前往褐圖阿拉展拜祭祖陵,並將葬在那裏的先祖,后妃們遷到了新建成的東京陵。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帝又敕封楊魯山為“積慶山”,歲時以祭,長年不輟。

清永陵被譽為關外第一陵,這裏葬着清王朝的六位祖先。

與瀋陽市境內的昭陵、福陵統稱為關外三陵。

時隔34年後,為什麼將景、顯二祖又遷回了清永陵呢?其實早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十六日,以議政大臣鰲拜為首的一些大臣上書順治帝説:“興京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陵自克取遼陽後遷至東京,原以便展謁,申祭饗也。今據欽天監地理官奏稱,興京皇陵風水實系第一福地。請仍遷景祖、顯祖陵於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陵旁、庶與風水有合等語。夫果旺氣所鍾,福祥攸萃,宜如所請,將各陵界內墳墓、房屋俱應遷移。被圈地畝應交户部撥補。”順治帝福臨認為整拜的這個建議不可行。他在奏章上批閲説:”東京二陵自大祖、太宗時擇吉恭遷,安奉已久,展謁致祭,孝慕可申。今以地理之言,又議遷移,恐未合理。況本朝誕膺天眷,國運昌隆。移陵東京之後,肇基一統,垂裕萬年。言平福地允惟至善。至於周圍界內臣民墳墓安集已久,議令改遷,亦屬未協。其另議以聞。”福臨否定了鰲拜的建議。但過了一段時間,鰲拜等人又舊話重提,再次建議遷回二祖,他們的理由是“陵寢風水所在,今議將東京二祖陵遷附興京,於理為協。”。這次福臨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採納了這個建議。於順治十五年九月初八日將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遷回興京陵。隨二祖一同遷走的還有武功郡王禮敦、恪恭貝勒塔察篇古。

鰲拜等人兩次上書將二祖遷回永陵,提出的理由都是認為永陵實乃第一福地。那究竟永陵的風水有什麼獨特的魅力呢?

《葬書》曰:“土地之山,若伏若連,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奔,其止若屍。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膳而潔齊,若橐之鼓,若器之貯,若龍若鶯,或騰或盤,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葬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

永陵位於新賓永陵鎮西北一公里處,龍祖為長白山,龍祖從東北轉北再轉東南逶迤而行,一路綿延上百公里,層層簇擁,。永陵龍前呼後擁,龍行有如巨浪蜂擁,氣勢非凡,到頭開肩展開金水連珠帳,左右二纏護龍護送到頭。穴星為巨門星體,穴星正頂下脈,到山腳現孩兒腦,開口吐脣,左右龍虎均稱,結為巨龍含珠之穴。永陵之龍,形勢俱佳,具萬乘之尊之勢。再加上波光瀲灩的蘇子河、草他河如同兩條銀色飄帶,鑲嵌於陵區。四周羣山朝拱,眾水朝宗,前方若百官朝揖。左邊青龍蜿蜒,右邊鳳山翔舞。穴前明堂開闊寬平,天門開而地户閉;外山包裹密如城垣,四周秀峯羅列。午方煙筒山,巍峨而雄偉。寅方天馬星秀,祿馬貴人方秀砂聳起。清順治朝欽天監杜如予評為"天下第一福地",風水絕佳。

更加神奇的是,“青龍,白虎,近案”這些山距永陵都是12裏。位於後方的坐山有12個山頭,陵宮恰好位於其中。前方的龍鬚水(蘇子河)流經此地長度正好也是12裏。12這個數字象徵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風水地勢所有的數據都與12相吻合。玄而又玄的是永陵後山有十二星峯中,中間三個星峯最高,此與順治、康熙、乾隆時期之鼎盛正相對應。嘉慶以後,清朝逐漸衰落;最後一個星峯隱約難見,幾乎不能稱其為峯,第十二個皇帝溥儀成了末代皇帝、亡國之君。#p#分頁標題#e#

這一切,是純粹的巧合,還是風水真的如此不可思議?傳説中的神聖性與風水地勢中的神祕性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個絕妙的地形非人間風水師所能及,或許真的是一種天意。

 

 

清朝發跡的風水傳説


         清朝發跡的風水傳説——清永陵  

九牧林醫家導讀:博主曾有幸於在2004年12月份,組團到遼寧等地考察,在當地黨政領導的陪同下,在瀋陽、撫順等地,到新賓滿族自治縣的永陵鎮參觀考察遊覽。那時,剛巧在五個月前的7月1日,清永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博主就清朝發跡的風水與傳説,整理與朋友們共欣賞。

   一、世界文化遺產清永陵

     清永陵位於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座落在永陵鎮西北一公里之啟運山南麓。陵寢依山面水,四周羣山拱衞,眾水朝宗,山環水抱,風景壯觀,交通方便,氣候宜人。

     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初盛京三陵之首。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初稱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興京陵為永陵。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這裏埋葬着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和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順治五年清世祖福臨追封孟特穆為“肇祖原皇帝”,福滿為“興祖直皇帝”,覺昌安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為“顯祖宣皇帝”。並追封禮敦為武功郡王,塔察篇古為恪恭貝勒。
    永陵古建築羣由下馬碑、前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部分組成。陵寢總佔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陵前有八百多米筆直的參拜道。參拜道的南端東西兩側,及參拜道的北端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下馬石碑。陵寢建築,黃瓦紅牆,琉璃瓦頂。形制簡陋、樸實無華。陵山、享殿、方城門皆冠名“啟運”以示滿族發祥於此,清朝肇基於此。前院內並列四皇帝,四皇后聖德神功碑樓是清帝陵寢中的特例。小木作硬山式正紅門別具滿族特色。碑樓“坐龍”石刻為清帝王陵中僅見。君臣一陵、四帝后聚葬亦為中國帝王陵葬制中所罕有。建築早、規模小、墓主多、輩分高、形制簡、特色濃是清永陵的主要特徵。它具有我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和滿族藝術風格。

     記得好象是《地理原真》書上,有句這樣的話:“自古以來,出聖出賢盡在朝陽俊秀之處,清雅之地。”

     概觀中國歷史,王朝更替之際多有風水逸話伴之先後,而出現在“真命天子”左右的“王氣”或“天子之氣”更是頻出不窮,王朝的正統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這種“天命”觀念所支撐的。

     當年秦始皇深謀遠慮,得知五百年後金陵之地將出現“天子之氣”,於是掘山斷脈,以撲滅該地所孕育的山川靈氣;劉伯温望天相,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新王朝的創建是以否定舊王朝為前提的,這就意味着需要暫時割斷歷史的連續性,而連續性的斷絕又代表了新王朝正統性的喪失。於是,為了確定正統,重新建構歷史合理性便成為當務之急。這個合理性就是所謂的“天命”標誌——“天子之氣”,亦即風水。

     當年被漢人們稱為異族王朝的清朝,當然不會忘記援用風水説和天命説來主張其正統地位,也許正因為是異族,就更需要強調它在中國王朝譜系中的歷史連續性。主張這種天命説的風水故事,主要靠傳説和故事的形式流傳於民間,而在正史《清史稿》中卻幾乎不見其蹤影。口頭傳承有時會轉化為文字記錄,並作為王朝歷史的一部分被人們傳播,被人們所記憶。而當這個記憶被引申到政治場域時,它便會由“多聲道”切換為“特權化了的被控制的記憶”。

    在與風水相關的這種歷史記憶,不是在生活實踐的場域,而是在“傳統文化”的脈絡中被喚起的,在這種情境下,風水從以往的“迷信”話語中解放出來,扮演着一個創造“傳統文化”的助手角色。而對滿族而言,“傳統文化”始終伴隨着征服王朝的歷史性特徵。

    今天,我們來到世界文化遺產清永陵,歷史記憶就被人們重新喚醒,無形的記憶變成了具體有形的“神樹”或赫圖阿拉城的宮殿,而“風水寶地”,如今也成了滿族認同的依據之一。

    二、清永陵神樹傳説

     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當政的時候,與欽天監夜觀天象,忽然發現遼東有望不斷的紫氣滾滾而來,就像百條神龍在騰雲駕霧。他怕混龍出世自己皇位被篡,就從南方找來一個風水先生到東北破除100條龍脈。他帶領一班人馬來到東北,走東溝,串西崗,發現龍脈,就在龍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溝,意思是割了龍首,或在龍頭上壓個小廟,以表示鎮住了龍氣。就這樣,他們一連破了99道龍脈。剩下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他想,既然是懸龍,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龍脈,誰也葬不上,就成不了混龍,不破也罷。於是,他便回京覆命去了。

      恰在此時,努爾哈赤祖先在長白山被其他部落打敗,於是,努爾哈赤的祖父揹着父親的屍骨,沿着長白山走下來,打算給自己的部落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天,他來到蘇子河畔,煙囱山下,見天色已晚,就住進附近一個小店。可是,店主人見他身背骨灰匣,説什麼也不讓他進店。無奈,他只好揹着父親的骨灰匣走出小店,來到龍崗山腳下,見有一棵大榆樹,樹幹離地三尺分叉,於是便把骨灰匣放在上面,準備次日來取,然後回客店住下。

     第二天,他來取骨灰匣想繼續走路,可是卻怎麼拿也拿不下來,越使勁越往裏長。一着急,他急忙借來一把斧子,想把樹杈劈開,可是一斧子下去,大榆樹竟流出幾滴血來。他趕緊找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來到這裏,看了看大榆樹,又看了看周圍的山形地勢説:“這兒是塊風水寶地,前有呼蘭哈達(煙囱山)相照,後有龍崗山相依,龍崗山有12個山包,你家裏將有12代皇帝可作,天意不可違,你就把屍骨葬在這裏吧。”原來,那條“懸龍”正盤在這棵大榆樹上,被努爾哈赤的祖先給壓中了。#p#分頁標題#e#

     努爾哈赤的祖父葬好骨灰匣,就回到長白山,把部落遷到離龍崗山不遠的赫圖阿拉住了下來。後來,努爾哈赤以父祖被害為由,發佈“七大恨”起兵,他東征西討,真的打敗了明朝,做了清王朝開國皇帝,清朝也真的出了12代真龍天子。

     此題材的民間故事,廣泛流傳於遼寧省新賓地區,上述故事不但導遊給我們講解,考證撫順市社會科學院新賓滿族研究所編《新賓旅遊景點導遊詞》上記得非常詳盡。

     民間流傳更多的故事版本,背屍骨佔風水的主人公,並非努爾哈赤祖父,而是努爾哈赤本人。

     我們聽了,也作了考證,注意到故事主人公雖説祖父,但沒有出現具體名字,整個敍述是圍繞着努爾哈赤展開的。這説明,該傳説的記憶核心不是“祖父”,而是“努爾哈赤”。

     故事龍崗山,就位於清永陵後面的啟運山,從遠處望去,確實可見蜿蜒起伏的12個山頭。陵內埋葬着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長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李敦、叔父塔察篇古。

     據説,1599年(萬曆26年)陵墓建成之初只葬有福滿一人的遺骨,其它都是1659年(順治15年)從遼陽東京陵遷來的。從這點看,故事版本更接近於“史實”。而民間流傳的努爾哈赤葬父之説,雖不符合史實,但與前者相比,在百姓中流傳更為廣泛。

    《新賓旅遊景點導遊詞》是隨着旅遊開發工作的展開,於1999年編寫而成的,其內容多取自當地的民間傳説。也許是編者在採集故事的過程中發現了上述事實而加以修改的。例如,在沈秀清、張德玉主編《滿族民間故事選》中的“神樹”故事中,葬父於懸龍之上的主人公就是小罕子(努爾哈赤的愛稱),在參觀考察中,收集到的幾個故事版本,也具有同樣內容。

       1779年(乾隆43年)乾隆帝第三次東巡祭祖時,曾經將這棵榆樹封為神樹,並寫下《神樹賦》一篇。乾隆御筆《神樹賦》石碑現保存在永陵的西配殿內。如果説在此碑文之前,關於榆樹盤懸龍、努爾哈赤佔風水的故事只是以口頭形式傳承下來的口碑記憶的話,那麼乾隆御筆碑文的出現便意味着口碑記憶到文字記憶的轉化,或者是從民俗記憶到權力支配者記憶的轉化,同時它也代表了口頭記憶變成歷史這一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

    半個多世紀以後,“神樹” 再次被吹入了生命的氣息,曾經被人遺忘的永陵重新開始受世人的矚目。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下展開的辛亥革命,將滿族等同於清王朝,滿族受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情況逐步好轉,文革後隨着民族政策的進一步落實,1985年全國第一個滿族自治縣於遼寧省新賓縣誕生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制定了大規模的旅遊開發計劃,當時利用的主要是包括永陵、赫圖阿拉城(1616年努爾哈赤為後金所建的都城)在內的清前史資源。永陵文物管理所“為了滿足廣大滿族人民的願望”,在啟運殿又栽了一棵榆樹,名曰“瑞榆”。

    如果説“神樹”曾經是清朝命運的象徵的話,那麼這棵新的“瑞榆”便可謂是當代滿族命運的象徵了,如今,它正亭亭玉立地在矗立在永陵啟運殿的後山坡之上。

    清永陵於1963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永陵和赫圖阿拉城的風水

      努爾哈赤(或其祖父)授天意將先祖遺骨葬於永陵,從風水角度來看,永陵自然是一個山青水秀,“王氣葱鬱”的吉壤。

     精通風水的同行朋友説,這裏左有青龍之首,右有白虎之尾,前方是龍山(煙囱山),這些山距永陵都是12裏。位於後方的坐山有12個山頭,陵宮恰好位於其中。前方的龍鬚水(蘇子河)流經此地長度正好也是12裏。12這個數字象徵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風水地勢所有的數據都與12相吻合。

    清永陵前方有朝山——雞鳴山(又稱鳳凰山),玉帶河宛如一條玉帶纏繞永陵,二道河、錯草河、蘇子河三條河流形成“三水入庫”(“庫”意為“墓”)之勢。

     朋友不無感慨地説:“這個絕妙的地形非人間風水師所能及,此乃天意啊!”

     傳説中的神聖性與風水地勢中的神祕性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努爾哈赤當年建立後金政權時,首先設都城於赫圖阿拉,故此地又稱後金第一都。據民間傳説,努爾哈赤最初在離赫圖阿拉幾公里遠的費阿拉城建了一座城堡,但是在那裏每天都發生一些不順心的事,努爾哈赤找來一位風水先生,問其緣由。風水先生道:“罕王爺,您每天仔細聽聽,看有沒有雞叫聲,如果有,那便是您應該去的地方。”

    一天早上,從雞冠山的北邊果然傳來了響徹雲霄的雞鳴聲,努爾哈赤相信了風水先生的話,帶着家人和官兵到達此地,重新修建都城,此地即赫圖阿拉城。後來,努爾哈赤統一了周圍其它女真部落,並於1616年創建了後金政權。

#p#分頁標題#e#

     關於赫圖阿拉的好風水還有另一個傳説。

     有一天,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到赫圖阿拉的一個村民家借宿,恰巧有兩個道士也在那裏。道士們對主人的盛情款待感激不盡,便向他們道出了一個祕密:“此乃非尋常之地。城北兩個蓮花池為神龍二目,八月十五蓮花盛開之時,你可將祖先遺骨擲於蓮花之上,花瓣即會閉合,如此,你的後人便會成為天下之王。”塔克世聽罷此言,趕在那個村民之前將自己祖先遺骨投擲於蓮花之上。只見滿池的蓮花含羞般地收起那鮮美的花瓣。村民來遲了一步,就這樣,好風水被塔克世搶走了。努爾哈赤後來成為後金國的大汗,就是因為其父塔克世佔了好風水。

     後金第一都——赫圖阿拉城的選址,是風水先生所預言的結果,清朝之前身後金國創建的必然性也由風水得到了證實。於是,清王朝的正統性在赫圖阿拉城又一次找到了有力的依據。關於努爾哈赤祖先遺骨埋葬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而在此重要的是這些傳説所具有的隱喻性效果。

     風水先生提到的“神龍二目”(兩潭荷花池)於日俄戰爭期間遭到俄軍大炮的轟擊,導致蓮花池決堤,池水流出城外。1999年“恢復”赫圖阿拉城時,首先恢復了“神龍二目”,以確保赫圖阿拉的好風水。

      四、赫圖阿拉城內的“神龍二目”

     饒有興趣的是,赫圖阿拉城的復原工程自始至終有一位風水先生參與其中。手拿堪輿古籍和羅盤,在建築工地上四處奔忙的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赫圖阿拉城原來是一個普通村莊,村子裏原來有81座大小廟祠分散於村莊各個角落。施工開始後,全村居民搬遷異地,整個村莊一夜間被夷為平地,這些廟自然也不能倖免。據説,此後,工地上經常發生事故,比如,卡車出故障、經常有很多人出現頭暈目眩現象等等。風水先生認為這是原來住在廟裏的胡仙(狐狸)、黃仙(黃鼠狼)、長仙(蛇)、蟒仙等在作祟,於是,經頭領批准,在城內一個角落修建了一座 “萬神廟”,以便安置那些無家可歸、四處遊蕩的神靈。

     赫圖阿拉城是新賓滿族自治縣利用滿族的歷史和文化開發旅遊的重要一環。民俗知識在“傳統文化”名義下開展的旅遊開發中,獲得了重要的位置。

     在這裏,風水實踐由日常的生活實踐轉為創造傳統文化的實踐,通常被禁止的各種“迷信活動”在這個特殊的空間獲得了合法性。

     由此可見,標榜“傳統文化”的觀光地,有時是允許暫時脱離國家意識形態的非日常空間。

    五、風水力量種種

     長白山為東北最高的山脈,龍氣旺盛。中國歷史上的金朝、清朝就是興發於這裏。清永陵為長白山來龍,一路綿延上百公里,層層簇擁,最後在蘇子河畔形成一個有十二個山包,長約數公里的龍脈,在龍脈的東部結一龍穴寶地。努爾哈赤的祖墳清永陵就位於這裏。

     永陵背靠啟運山,前朝煙筒山,左邊青龍蜿蜒,右邊鳳山翔舞,堂局蘇子河如玉帶環抱,清順治朝欽天監杜如予評為“天下第一福地”,風水絕佳。

     在考察參觀中,有幸與風水師同行,結合工作人員解説,瞭解和目睹清永陵啟運山龍脈,從西部的龍頭到東部的龍尾大大小小的山峯總共12座,與清朝有12帝相吻合。這裏左有青龍之首,右有白虎之尾,前方是龍山(煙囱山),這些山距永陵都是12裏。位於後方的坐山有12個山頭,陵宮恰好位於其中。前方的龍鬚水(蘇子河)流經此地長度正好也是12裏。12這個數字象徵着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風水地勢所有的數據都與12相吻合。

     清永陵前方有朝山——雞鳴山(又稱鳳凰山),玉帶河宛如一條玉帶纏繞永陵,二道河、錯草河、蘇子河三條河流形成“三水入庫”(“庫”意為“墓”)之勢。令人不無感慨地説:“這個絕妙的地形非人間風水師所能及,此乃天意啊!”

     在風水界有種説法,人死後一旦火化,就沒什麼風水靈力了。通過清永陵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火化後的骨灰,還是有很大的風水力量的,不可輕視。

     關於神樹,乾隆皇帝曾有題詞。該神樹後來於同治二年七月十三日,被一場暴風驟雨刮倒。後人就在原神樹的位置新栽榆樹一棵。

     後人把這些加以形象的説明,説山峯高的對應的皇帝在位時間就長,山峯低的對應的皇帝在位時間就短,山頭高低代表了各代的興旺程度,回顧清朝歷史,居然一一對應。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冥冥宇宙之中的一種無形的必然,請諸位朋友評説。

     今天,滿族被定位為中國55個少數民族成員之一。在“傳統文化復興”之風盛行之際,很少有過關於何為滿族傳統文化的真正討論。

     不管其構成如何複雜,清朝作為“異族王朝” 裝點了中國帝國史的最後一個篇章,這個“異族”指的當然是“滿族”。對於將自身認同訴諸於王朝歷史的滿族而言,他們的傳統文化恰恰是他們的“源自歷史的文化”。而對於地方政府和滿族精英而言,再現輝煌的王朝史可能比恢復正在消失(經常是不得不在地下活動)的薩滿教要重要得多。

     其實,從某種意義説,滿族已超越“少數民族”的框架,作為清王朝譜系承繼者的身份出現,而王朝的正統性,就是意味着滿族譜系的正統性,天命説與風水説,作為其有效依據深深地刻印在滿族和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中。

 

 

清朝宮殿風水益戰事毀內院圖

 


    後金興建的皇宮,遵循着一種“一殿居正中,十亭分左右”的建築佈局。“十亭”就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和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籃、鑲藍“八旗亭”,統稱“十王亭”。這種佈局,在中外古今帝王宮殿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是當時以滿族為體的八旗組織政體在滲透五行學問的宮殿建築文化上的生動體現,也是瀋陽故宮中滿民族特色的重要標誌。#p#分頁標題#e#


    “十王亭”並不只是一種表明政權關係的擺設,還有着自己的實用功能。清太宗時期,八旗的辦事機構就分別設在各期亭中。如果説大政殿是整個國家的“衙門”,那麼八旗亭便是各旗的衙門。在大政殿舉行大型慶典和筵宴時,八旗官員都要在自己所屬的旗亭前列坐,參加典禮或宴會。因為這兩項在陪都盛京進行的特殊禮儀,八旗亭成了瀋陽故宮建築中唯一在清入關前後都連續使用的地方。

清朝入關以後,按照朝廷禮儀,到每年的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陪都盛京(公元1634年,未了瀋陽建築的胸圍和國運的昌盛,皇太極下令改瀋陽為“謀克敦”,漢語意思是興盛的意思。所以瀋陽又被稱為“盛京”)官員也要象入關前一樣,來到八旗亭前,面向大政殿內空蕩蕩的寶座行三跪九叩大禮,表示“留都”人們向皇帝祝賀節日,稱為“搖拜朝賀”。


    八旗亭的排列更是大有學問,在清代,無論是攻城略地還是駐防守土,一般都是兩黃居北,兩白旗居東,兩藍旗居南,兩紅旗居西。瀋陽故宮八旗亭的排列也是按上述方位排列的,只不過是為了整齊美觀,把東測的兩白與西則的兩紅分別向前移到了與翼王亭和南北兩旗亭呈八字學形的一條進線上了。

 八旗如此排列,完全符合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説。按着五行學説,北方黑(藍色和黑色都稱為青色,白天的大海為藍色,而夜間的大海則為黑色,故而藍與黑色有某種互通關係)色屬水,南方紅色屬火,西方白色屬金,東方綠色屬木,中央黃色屬土。

八旗如此排列,完全符合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説。按着五行學説,北方黑(藍色和黑色都稱為青色,白天的大海為藍色,而夜間的大海則為黑色,故而藍與黑色有某種互通關係)色屬水,南方紅色屬火,西方白色屬金,東方綠色屬木,中央黃色屬土。


    八旗方位的設計者,就是依照這種説法,把象徵土的兩黃旗放在北面去克北方所屬的水;把象徵水的兩藍旗放到南面去克南方所屬的火;把象徵金的兩白旗放在東面去克東方所屬的木;把象徵火的兩紅旗放在西面去克西方所屬的金。這種精心設置的安排寓意着八旗勁旅的西面八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然而“一殿十亭”的建築特色,也存在它的消極誘導,這是設計者所未能料想到的,此正應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句名言。也許正是由於這種“十王並立”,所以在清代皇宮內院中的爭權奪位的故事就更格外顯得驚心動魄。自老汗王努爾哈赤去世以後,皇宮裏的“一王扳倒眾王”的一幕幕鬧劇便接連不斷。

 


    八旗方位的設計者,就是依照這種説法,把象徵土的兩黃旗放在北面去克北方所屬的水;把象徵水的兩藍旗放到南面去克南方所屬的火;把象徵金的兩白旗放在東面去克東方所屬的木;把象徵火的兩紅旗放在西面去克西方所屬的金。這種精心設置的安排寓意着八旗勁旅的西面八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為了説明風水對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的破壞,現把明清兩朝的皇帝的壽夭情況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明朝十六位皇帝年齡表:


                           清朝十位皇帝年齡表:


努爾哈赤


皇太極


順治皇帝


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


嘉慶皇帝


道光皇帝


咸豐皇帝


同治皇帝


光緒皇帝


宣統皇帝

清永陵堪輿及傳説

 

按堪輿學説興京永陵“左砂龍頭山,似青龍環護,右砂煙囱山若白虎拱衞。陵前明堂平整開闊,蘇子河,如玉帶圍腰,陵後山巒起伏,渾河濚環。四神俱備,山川瑞秀,形勝彙集其間,實為風水寶地”。清順治朝欽天監刻漏科杜如予、五品挈壺正揚宏量掌天文地理大師詳勘了永陵風水後向皇帝彙報説永陵風水為“天下第一福地”。

    陵墓內向乾山巽向;陵寢外向為亥山巳向。翼火蛇、巳火珠,座327°、向147°。丁亥土龍穴,望天星。地支亥龍即北方來生龍。入水口在巳,左水倒右水,陽局110°。來水是旺水。出水口坤向已225°。旺在乙辰、長生、寅子、武曲。去水破軍。煙囱山、文筆為六秀之一。

    堪輿學説與陰陽王行學説自然屬於封建迷信,然而清朝統治者卻深信不疑,並做為皇權統治的精神支柱。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第二次東巡祭祀永陵封寶城內一珠古榆為“神樹”。關於這棵樹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當年努爾哈赤的祖父揹着祖先的屍骨從長白山走下來,走到永陵的時候見天色已經很晚,準備住店了,可在當時的人都很迷信,看到揹着一個骨灰匣進店就特別的犯忌諱,説什麼也不讓他住店,無奈他只能站在路邊舉目北望,突然發現在喬山的腳下生長了一棵粗大的榆樹,而且在離地三尺處有一個樹叉,他非常高興,便把祖先的屍骨取下來夾到了樹叉上,夜間天氣驟然變化,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第二天雨過天晴,早上準備趕路的時候,來到樹前卻發現屍骨竟然長在樹上取不下來了,他非常着急就使勁的掰,結果順着樹叉就流血了,他很害怕便從當地找來能人(風水先生),他來到樹前一看,就告訴他“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後面的山是一條龍脈,對面一座照山叫煙囱山,還有一條蘇子河環繞,你無意間將屍骨一放即壓在了龍脈正中,你後人將有天下可做”。經過一番勘察,發現這條龍是西東走向,龍頭在西,龍尾在東,蜿蜒起 伏,大小不等十二個龍脊(山頭),風水先生預言他的後世有十二代的天下。後人又傳説從努爾哈赤登基稱漢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正好是十二皇帝,因山頭大小不等,也就註定了皇帝在位時間長短不一。#p#分頁標題#e#

    這棵神樹是在同治年間倒掉的,史料記載,同治二年七月十三,一場暴風驟雨將神樹颳倒,西南方向,樹幹將啟運殿砸塌了,樹梢搭到了啟運殿的前房檐。偽滿州國時期,末代皇帝溥儀派恭親王溥偉專程來永陵祭典,保留了照片即這株伏的“神樹”及巨大的托架。

 

 

清朝陵寢——清東陵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以西的昌瑞山一帶,西與天津市的薊縣為鄰,北與承德地區的興隆縣接壤。清東陵是清王朝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園,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園中最大的一座。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羣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葱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遊景區。  

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東陵兩座,妃園寢五座,即景陵皇貴妃園寢、景陵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朝陵寢——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這裏北依峯巒疊翠的永寧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參天,景態雄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選此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緒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別為孝聖憲皇后的泰東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靜成皇后的慕東陵,王公、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羣。清西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乾隆生辰八字之疑團

 

在康雍乾三帝皇位的繼承上,迷霧叢叢,其中之一便是乾隆的生辰八字對康熙胸中帝位傳承方案的最終形成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響。

乾隆出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其生辰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乾隆八字”深藏於宮中,清亡之後開始整理內閣大庫檔案,首批向社會公開的珍貴檔案之一便是“乾隆八字”。“乾隆八字”有一段批語云:  

 “此命富貴天然,這是不用説。佔得性情異常,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並不妨礙。運交十六歲為之得運,該當身健,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賢最難,子息極多,壽元高厚。柱中四方成格禎祥,別的不用問”。  

 “柱中四方成格”,指柱中全見“子午卯酉”,按命理説,稱為“四位純全格”,是天賦甚厚的強勢命造。有人説,乾隆是皇帝,哪個星相術士批他敢説不好?其實不然。上述“乾隆八字”是康熙六十一年形成的,這的上面有“今歲壬寅(康熙六十一年歲次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照,四季禎祥,喜福安寧”這段話可以為證。這一年,乾隆虛歲十二,身份是雍親王第四子、康熙百數十個皇孫之一,奉命批八字的星相術士只能據命理而論,哪裏知道這小孩就是第三代皇帝呢?批語中“天福星”、“天喜星”云云都是星相家術語,言其壬寅歲流年大吉,四季祥順。  

正是這年春年,乾隆以皇孫首次謁見康熙,乾隆的生辰八字亦當在這次由康熙攜回。現存“乾隆八字”的批語即當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所批。據説有人曾在故宮檔案“乾隆八字”批語上見過康熙的批語“此命富貴天然”一段,但《掌故叢編》“乾隆八字時”並未以按語或加註的形式説明康熙曾親自批語,因此“乾隆八字”批語極可能是康熙命精於相術者所批。批語中説“此命富貴天然”、“為人仁孝”、“壽元高厚”云云,已囊括了古代所謂“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從命相看,這個皇孫的命已好得不能再好,又有“子息極多”這樣的佔語,宜乎康熙對其另眼看待。而“幼歲總見浮災”難免令皇祖放心不下,因此有三月二十五日再幸圓明園之行。乾隆被養育宮中,當從此開始。乾隆入宮後,在皇祖身邊度過了不到八個月的短暫時光,這中間康熙一再説乾隆“福祉深厚”、“福過於予”、“伊命貴重”云云,其根據只能是“乾隆八字”。  

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本欲將雍邸庶出阿哥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留在身邊作長期考驗,但天不容人,當年十一月大限將至,康熙倉促之間對胤禎(皇四子,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允禵,或者包括三阿哥胤祉在內的其他阿哥作一權衡時,福命最好、才學優長、且文武兼資的皇孫弘曆理所當然地加重了胤禎的分量。康熙綜合考慮了這父子倆的條件後,才説了“皇四子雍親王胤禎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這句驚天動地的遺囑。  #p#分頁標題#e#

及康熙駕崩,臨終囑託四皇雍正“必封”弘曆為皇太子,雍正恪遵康熙遺囑,於即位週年,即雍正元年八月親御乾清宮,鄭重地舉行了密立皇儲的儀式,他親書立弘曆為皇太子的密旨,封固於鐵匣之中,敬藏“正大光明”匾額之上(按:按規定乾隆為雍正庶出之子,根本沒有資格立為皇儲)。  

從情理推斷,雍正當“乾隆八字”呈康熙參閲時,早已算準“此命富貴天然”。雍邸蓄有星相術士,而雍正本人亦精於此道,具體事例俯仰皆是。  

康熙、雍正父子在乾隆“養育宮中”前後必然議論過他的命運,康熙正是出於對雍正的深切瞭解,所以才有乾隆“必封為太子”這樣的預斷,亦可作進一步推論,康熙正是基於乾隆“必封為太子”的信心,才在最後一刻決定皇位由雍正繼承。  

然而,清帝雖篤信命運風水之類,而且以之作為政治之參考,卻絕不對外大肆渲染,也絕不可能把此類事堂而皇之記入官書,而僅僅在極小的範圍,以極機密的方式進行,外人則無法與聞,因為此事,關係到國家形象和皇帝顏面。“乾隆八字”深藏宮中,乾隆本人也深悉自己生辰八字預示一生的命運,併力圖以人力戰勝或迴避命中的厄運,但他從不自詡命勢健旺,對皇祖康熙在決定皇位傳承時,參考了自己生辰八字一事,始終諱莫如深,到他認為應向後世子孫有所交代時,也僅僅是閃爍其詞的説什麼“伊命貴重”之類的話。  

總之,雍邸庶子乾隆被康熙默定為第三代皇帝,乾隆生辰八字極佳有很大關係。這是清宮最深的隱祕之一。  

“乾隆八字”從塵封的檔案中被發現,並公諸天下,為揭開雍正繼位這樁歷史公案無疑將打開新的思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