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潑水節都有哪些活動?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9W

水是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之一,在傣族的文化中,水是賦予清淨的,是比較聖潔的一個存在。潑水節是傣族非常重要的節日,互相潑水節代表着互相祝福的含義。那麼關於傣族潑水節都有哪些傳説和活動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傣族潑水節都有哪些活動?

傣族傳統民族習俗:潑水節
  關於潑水節的傳説:傣族民族重大節日並不是特別多,但是潑水節就是其中重大的節日之一,在萬物復甦的時候,男女老少會帶上盆之類的物品,來趕上這些盛宴。族人們會載歌載舞,會一起笑語連天的歡騰。

大潑三天,小潑七天。潑水節源於印度,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着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清晨,虔誠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灘成寶塔,圍坐在寶塔四周聽僧侶誦經佈道,祈禱豐年,然後全村寨的羣眾各挑水一擔,潑在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浴佛後,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敲着鋩鑼,打着象腳鼓湧向街頭,洋溢着節日的歡聲笑語。

伴隨着“水、水、水”(傣語好的意思)的歡呼聲,把一盆盆聖潔的水潑向對方,以表示美好的祝願,可以消災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濕透。潑水節期間,還要賽龍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過節“丟包”定情。到了夜晚,廣場上燃放起五顏六色的煙花,大家圍着熊熊的篝火,載歌載舞,歡鬧通宵。現在,還增加了文藝會演、集市貿易等新內容。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徵着今年誰最幸福,潑得越多,越能表示熱情。潑水節的內容,除了潑水,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跳孔雀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習俗。

改革開放的東風,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潑水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許多變革和充實。一年一度的潑水佳節,各個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歡度,併成為了國內外和邊疆各族人民廣泛交流經濟文化、信息技術和思想感情,增進民族團結,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聯合的橋樑和紐帶,從物質文化上把各民族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斷地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友愛互助、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潑水節每年都會隆重的舉行,每年潑水節的時候人們都會特別隆重的準備,每一年都是如此。潑水節已經成為了傣族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很多去當地旅遊的人,都會去特意的湊熱鬧,趕潑水節的熱鬧。

小結:傣族的潑水節如果是比較重大會舉行三天的時間,小型的會延續到七天的時間。在潑水節舉行的時候,當地人會伴隨着歡呼聲大聲喊水、水、水,當傣族的語言裏面,水的含義就是好的意思,所以潑水節就是於是吉祥的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