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打柴舞有哪些特色和特點

來源:人人運程網 6.73K

黎族打柴舞是當地的民族特色舞蹈,每年三月三或者是一些慶祝豐收活動的時候,黎族人民都會跳打柴舞。那麼關於海南黎族打柴舞,有哪些的特色和哪些的特點,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海南黎族打柴舞有哪些特色和特點

黎族民間打柴舞的簡介
  打柴舞黎語叫“轉剎”,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起源於古崖州黎族喪葬活動。隨着時代的變遷,打柴舞的習俗在黎家人中逐漸流傳演變。如今,它已成為一種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體育健身活動,並迅速傳播到了國內外,被國外友人譽為“世界罕見的健美操”。2006年6月2日,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向社會公佈,海南省三亞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當黎族的三月三,或是慶豐收時,人們便聚會於曬穀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分成兩隊,一隊持竿打柴,有坐、蹲、站三種,一隊跳竹竿,持竿一隊把竹竿有節奏地打擊,跳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間,敏捷地跳躍,作出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唱出“嘿!呵嘿!”這種舞蹈現在稱“竹竿舞”,又稱“打柴舞”。

黎族民間打柴舞的來源
  黎族面積打柴舞來源於黎族喪葬活動。黎族古代人在死時用於護屍、趕走野獸、壓驚及祭祖的一種喪葬舞。當代黎族村寨有一喪法叫“旱賽”。即人死後入殮,停棺12天、24天、一個月不等時間,然後入土。在停棺“旱賽”期間,喪家及周村相關男女老少每天晚上都要到喪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對這一習俗作了記載:“喪葬。貧曰吃茶,富曰作八,諸心以牛羊低燈鼓吹束奠。作八,心分花木,跳擊杵”。“跳擊杵”則指跳打柴舞這是目前所見的唯一記載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獻。由於打柴舞道具、節奏、跳法的特殊性和具有極強的娛樂、競技成份,打柴舞很快傳遍整個海南黎族地區,成為黎族著名的舞種。新中國成立後,經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縣相關部門加工整理,打柴舞搬上舞台、銀幕和運動場,成為黎族舞蹈和體育項目,多次參加全國大型文藝匯演和全國民族運動會,獲得金銀獎。經加工、改編後,打柴舞其道具由木棍變為竹竿,故又取名為“竹竿舞”。今天舞台或運動場所見的均為跳竹竿的形式出現。

小結:根據調查瞭解到,現今黎族有一座古典的特色風俗風俗村還有保留打柴舞。在民間很多地區,打柴舞的身影正在逐漸的消失,逐漸的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