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曾國藩為什麼叫曾文正公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4W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函,號滌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曾受到這樣的評價:我國古代史的最後一人,近代史的第一人。那麼,曾國藩為什麼叫曾文正公,下面小編將帶大家去看看這一歷史懸案的箇中緣由。

解讀曾國藩為什麼叫曾文正公


  曾國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於湖南省雙峯縣(原屬湘鄉)荷葉鎮。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於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餘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湘軍初戰,連敗於嶽州(今湖南嶽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殺,被其左右救起。後重整軍實,復佔嶽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此後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恐其於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後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兵。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後,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中國智慧之一:人格修煉
  曾國藩作為一個政壇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政客最為顯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煉,促進仕功的建立。

曾國藩活了62歲。他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一個偏僻的農民家庭,家裏五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有過科名,父親考了17次,才在43歲那年中了一個秀才。曾國藩五歲發矇,23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然後通過三次考試才在28歲那年中進士點翰林。30歲時,由北京城裏芝麻綠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這在湖南是空前絕後的。兩年後,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輩子做到這樣的大官,已經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時間他在清朝六個部兼過五個部的副部長,除了財政部,幹過吏部、工部、刑部、禮部侍郎,他很會做官,官聲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級。42歲以一介書生而封萬户侯,一大學士,中國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國藩的修身,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首先是誠,為人表裏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於世。第二個是敬,敬畏,內心不存邪念,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第三個就是靜,心、氣、神、體都要處於安寧放鬆的狀態。第四個字是謹,不説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個字是恆,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獨”,舉頭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記日記,對每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一直貫穿到他的後半生,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當時的聖賢。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為卓越的領袖。有極高的威望,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幕僚多達三四百人,當時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記載,許多新科進士不願意履朝廷之任而願意進入兩江總督的幕府,曾國藩的一個手令就可以使他們千里趨之。

他如飢似渴讀很多實學的書,使他一生能夠遍兼五個部的部長。培養自己的聲望、知名度,當時沒有媒體,沒有電視,他靠什麼呢?靠詩文。三十歲時他自信詩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裏的知識分子圈和他的家鄉湖南知識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聲望,回到湖南一呼百應。還有無數反映民生的奏摺,老百姓喜歡不喜歡?有政治之心的知識分子喜歡不喜歡?真正想為國家做一點事的官員也不會反對。這些奏摺副本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使得曾國藩建立了很高的社會聲望。

中國智慧之二:韜光養晦
  曾國藩的事業成功之道,再一點,就是大功不舉。翻開中國的史冊,常見這樣的一些故事,與人相處共患難易,共成功難,功高震主。尤其是在擁有生殺大權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勞更是很難。還有同事的眼紅嫉妒,從古以來建立大功又得善終的不多。

54歲他經過十幾年的千辛萬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賞之餘,又對他手下的十幾萬湘軍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頌揚,一面又在挑撥離間,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曾國藩非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實際上是處於很險惡的政治局面中。

曾國藩很清晰地洞察到這樣的局面,他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儘可能地縮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標。他將功勞歸之於朝廷,歸之於友軍,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聲稱做得不夠。大量裁撤湘軍,90%的湘軍被裁撤。他恢復鄉試,贏得了世人的稱讚,渡過了表面風光,而實際上危機四伏的險惡的政治階段。

中國智慧之三:陰陽之道
  曾國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導曾國藩思想理論基礎,是中國的哲學陰陽調和。曾國藩在三十歲的時候,就將易經讀通了,他多次在家書中説到自己在易經裏讀通了一個道理“削息贏滿”,也就是易經説的一陰一陽為之道。

易經集中了中國古代最高的智慧,陰和陽兩個符號來代表宇宙之間普遍存在的一種對立而相關的現象。比如説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與女或者是雄與雌、公與母,還有進與退、人生的順利與坎坷。還可以推導出人之心與理、科學與藝術,宇宙間和人類最值得關注的是兩個對立但是互相又不能夠離開的現象,這是我們中國古人一個很偉大的發現,而且很聰明用陰和陽來代表。

曾國藩從此悟出什麼東西呢?
  他認為一個人的功名、事業、富貴、地位、權勢,一切好的東西可以把他比之為放在陽的範疇,那麼一切坎坷、不利、退讓、寬容、厚道別人、自己壓抑,這許多方面歸為陰的範疇,這樣兩個東西要互補、要調和。曾國藩很早就認為自己陽的方面很多了,他説已經做了中級官員之後,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還有兒子女兒,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提出了要求缺,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功名享受要不夠,這就是偏重陰的方面,來進行平衡。到晚年他幹出很大的事業,陽已經不得了,所以他時時刻刻有一種恐懼之感,深怕因為陽剛太盛使自己隕滅,所以他説古來成大功大名者長壽的少,所以他求陰來補,所以退讓、寬容別人、壓抑自己,使得這種平衡儘量不要破壞。

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10月,湘軍與李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至1864年7月,終於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後採取重點設防、憑河築牆、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採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製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後又試製小火輪船。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並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後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於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諡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譜名傳豫,字伯涵,號滌生;清朝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天子坪)人,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因討伐太平軍時,有大肆屠殺平民之情事,而與其弟曾國荃被稱為曾剃頭或曾屠户。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襲罔替,諡文正。

人物簡介
  曾國曾國藩曾國藩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因討伐太平軍時,有大肆屠殺平民之情事,而與其弟曾國荃被稱為曾剃頭或曾屠户。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才。翌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中舉人。此後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旋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職京師,結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鑑等。二十七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讀,後年升侍講學士。二十七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任禮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豐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後丁憂在湘鄉老家,此時奉詔以禮部侍郎身份幫同湖南巡撫督辦團練,創建湘軍。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説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生平經歷
  早年經歷
  曾國藩曾國藩曾國藩於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乳名寬一。父親曾麟書是塾師,屢試不第,年近五十方才進學,成為生員(秀才)。麟書自忖功名僅能及此,從此在家鄉一心一意栽培長子曾國藩科考。

曾國藩五歲啟蒙,次年入家塾“利見齋”。道光六年(1826年)春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陽唐氏宗祠讀書,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應湘鄉縣試,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進入長沙著名的嶽麓書院演習,同年參加湖南鄉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並動身入燕京準備來年的會試。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國藩會試未中,寓居京師長沙會館讀書。次年恩科會試再次落第,於是返回長沙,於同鄉劉蓉、郭嵩燾等居於湘鄉會館。

初入仕途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於中試,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併成為林則徐政敵、主張“鴉片上税免禁”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侍講。同年,出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年底,充文淵閣校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侍講學士。不久,同榜進士李文安之子李鴻章入京會試,投其門下受業,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禮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曾國藩--曾文正公的簡介

圍剿太平軍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四月,曾國藩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咸豐帝將奏摺怒擲於地。次年,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同年生母去世,丁憂回籍。此時太平軍已攻入湖南,氣勢正盛。咸豐二年底(1853年1月),曾國藩接到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離家前往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事宜。一月後,太平軍攻佔江寧(今江蘇南京)且定都於此,改稱天京。曾國藩曾國藩

曾國藩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以湖南同鄉為主,仿效已經成軍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並整合湖南各地武裝,稱湘軍。咸豐三年(1853年)八月,曾國藩獲准在衡州練兵,“凡槍炮刀錨之模式,帆檣槳櫓之位置,無不躬自演試,殫竭思力”,並派人赴廣東購買西洋火炮,籌建水師。

咸豐四年(1854年),發佈《討粵匪檄》,率師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戰中被太平軍石貞祥部擊敗,投水自盡,被部下所救。休整後,重整旗鼓,當年攻佔嶽州、武昌。咸豐帝大喜過望,令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然而,大學士祁雋藻進言,稱“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福也。”咸豐帝收回成命,僅賞曾國藩兵部侍郎頭銜。

咸豐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9月2日,洪楊內訌,史稱天京事變,南昌解圍。咸豐八年(1858年)5月,湘軍攻佔九江,氣勢頗盛;十年(1860年),湘軍圍安慶。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破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當時的南京城被燒燬,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鹹恨湘軍,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户”。7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與平定太平天國戰功居次之湖廣總督官文雙方形成集團政爭白熱化。8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直隸總督
  同治七年(1868年),曾國藩改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處理“天津教案”。曾國藩十分驚恐,甚至出發前立下遺囑,他深知當時中國遠非西方列強對手,因此主張對外讓步。曾國藩發佈《諭天津士民》的告示,對天津人民多方指責,誡其勿再起事端,隨後釋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紳民的不滿。處理“天津教案”,不少人罵他是賣國賊,全國輿論大譁,“自京師及各省皆斥為謬論,堅不肯信”。

回任兩江
  同治九年(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平民張汶祥刺殺於後,朝廷命曾國藩再任兩江總督,前往南京審理該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金陵總督轅門病逝。朝廷追贈太傅,諡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善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他為老師。曾國藩曾説“李少荃拚命作官,俞蔭甫拚命著書”。

平生四辱
  曾國藩曾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一封家書中特別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難忘、難堪的四次教訓。曾國藩為什麼要寫這封信給弟弟呢?原來,當時曾國荃剛消滅了太平天國,被慈禧封為湖北總督,但他在湖北境內得罪了慈禧的寵臣官文,一個月內幾次被慈禧嚴斥,同時京城大小官員也都認為他居功自傲、目中無人。這時的曾國荃可謂精神焦慮、日日失眠,甚至一度得了抑鬱症,從而萌生了退朝還鄉的念想。

看到弟弟如此消極抑鬱,為了開導他,57歲的曾國藩在金陵官署給弟弟寫了一封信,痛陳自己一生引以為恥的四次重大教訓。他在信中説,自己30年來宦海浮沉,一輩子失敗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很多,但主要有四件事,使他終生難忘。

第一件事是:道光十二年,到湘鄉縣考秀才,在應試中被主考官當眾斥責,説他寫的文章文理不通,秀才沒考上。第二年,他再次應縣試,僅中揹榜(末名)秀才。這對文才甚為自負恨不能與韓愈、柳宗元同代以分上下的曾國藩來説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但曾國藩對這件事不怨天、不尤人,反而激起他發奮讀書的信念。他説,自古以來確實有一些醜陋文章僥倖獲取功名的,但好文章絕不會被埋沒。這使他定下了每天做一篇文章,寫一首詩,看書不少於20頁的學習計劃。

第二件事是:咸豐元年,已是翰林的曾國藩向咸豐帝彙報工作,為了對工作情況進行詳細説明,他還畫了一幅圖,但這圖畫得醜陋不堪,引起了滿朝大臣的嘲笑。

第三件事是:咸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在嶽州的靖港兵敗。當時,他要跳水自殺殉國,幸虧被他的幕僚章壽麟救起,狼狽逃回後搬到城南高峯寺小住,遭到江西全省官紳的鄙夷和恥笑。

第四件事是咸豐五年(1855年)在九江兵敗,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火燒湘軍戰船100多艘,曾國藩坐船被俘,後來他硬着頭皮逃到江西,又彈劾了江西的巡撫、按察使;第二年當他被圍困南昌時,江西省的官紳人人都幸災樂禍。他與江西官員的關係,更是到了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國藩形容自己處境困窘是:“一聽到春風的怒號,心就要碎了;一看見敵人的戰船開過來,就急得繞着房子轉圈,沒有好辦法。”後來他的老鄉王闓運寫《湘軍志》時説:“曾國藩在江西實在悲苦,現在想來,仍讓人忍不住流淚。”

曾國藩在信尾對弟弟説,我平生的長進全在受挫受辱的時候。所以我現在雖然僥倖成了大名人,也不敢自詡為有本領,更不敢自以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積蓄自己的鬥志,增長自己的智慧,千萬不要從此氣餒。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業,離開了“堅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其實,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從磨鍊中得來的。挫折和失敗並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中最珍貴的饋贈。

心儀儒學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於程朱之學並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於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派別。曾國藩曾國藩

曾國藩在政治實踐和軍事鬥爭中也漸漸地看到了程朱理學“指示之語,或失於隘”、或“病於瑣”、或“偏於靜”的侷限。在這種情形下,曾國藩對心學表現出了寬容的學術姿態。對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學術爭辯,他認為對於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幷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

曾國藩還以氣學在生成論方面的資源來彌補理學之侷限,謂“張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儔”。依着氣學的思路,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不過,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緼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但人與物、聖人與常人實所稟有之氣並不相同。就人與物相對而言,人得氣之全,物卻僅得氣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僅得物性。就人類而言,聖人所稟之氣清且厚,常人所稟之氣卻濁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絪緼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聖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聖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氣質又最清且厚……”

文學創作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

國藩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藴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

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其文風影響。著作收於《曾文正公全集》中。

軍事思想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嶽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戰敗,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

後重整軍備,復佔嶽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兩湖。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呆仗”聞名。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曾國藩曾國藩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説:“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兇酋悍黨,如李開芳守馮官屯、林啟榮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萬餘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後,湘軍大肆焚掠,“……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餘不欲言,餘亦不敢言也。”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最多有100萬人,可屠城之後10多年,到光緒登基時,南京只剩不到50萬人。

攻陷天京後,曾國藩巧言上書“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

曾國藩就地處死太平軍降將李秀成,原因可能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擊斃,清朝廷令曾國藩剿捻。曾國藩採取“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專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針,在河南周家口、山東濟寧、江蘇徐州、安徽臨淮關分置四鎮,駐淮軍和湘軍八萬,將捻包圍在蘇、豫、皖邊區。又在淮北捻軍的根據地修築墟寨,清查户口,實行保甲連坐法。但捻軍突破湘軍、淮軍的包圍,進入湖北。又突破開封、朱仙鎮間的賈魯河防線,東走山東。曾國藩被撤欽差大臣,李鴻章繼任。

曾國藩自剿捻以來,屢受清廷的指責,成為晚年的一大心病,事實上,這時湘軍大部份裁撤,曾國藩只能用李鴻章的淮軍,不如湘軍容易差遣。各部協調不力,被張宗禹率捻軍在賈魯河一帶突破,進入山東。

修身準則
  曾國藩寫過很多關於為人處世的家書,他的部分家書得到很多讀者的青睞。

他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夜不出門。

做人學問

一、砥礪自我的學問:強者總有挺身立世的時候。
  人生之學問有萬千。對弱者來説,他們理解的人生學問,大多是相信“借人成己”,因此總習慣去尋找“第三隻手”,但對強者來説,他們堅守的人生學問則是砥礪自我,善於從中爭取自己挺身立世的方法。人生之成,成在何處?有人以為是靠別人來獲得成功的跳板,從而讓自己一步登天。這是一種最可笑罪愚鈍的人生謬誤。這種人自然會是弱者——軟如泥,脆如草。真正的人生是有強者來完成的,他們善於磨礪自我,找到自己行動的目標,靠頑強的毅力打開人生的缺口。曾國藩自然屬於強者,他的一生皆是在“磨礪”兩字中度過的,不斷的強化自己的心智,強化自己的能力,從而尋找到了一條被他稱之為“人之龍”的成功之路。這就是曾國藩磨礪人生的學問。這個學問,直接決定了他的騰空而起,一飛沖天的基礎。

二、改變性格的學問:人生就是一個自習的大課堂。
  “性格誤區”是現代人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因為性格之誤乃為人生之大誤。顯然,性格問題是人生的一大學問。為此,有些人總是傲慢驕橫,以為它是天下學問最高的,世上他的氣勢是最壯的,所以常作出一副總裁的樣子,指東劃西,吆三喝五;為什麼又總是有些人唉聲歎氣眼淚汪汪,只會羨慕別人,而不懂得讓自己開始長征路,所以人生總是一片渺茫。這些皆因性格之病而起。曾國藩的一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在不同的環境之中改變自己的性格。儘可能達到一種完善的狀態,應對人生風雲。可以看出,曾國藩把整個人生當作了一個自習的大課堂。以改變性格為學問,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

三、拯救命運的學問:緊緊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動權。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有一位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圖。他有一句名言:“命運是人生中的第一學問。”的確,每個人或者都是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主人。因此,我們看到了無數想拯救自己命運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展現不同的戰鬥姿態。同樣也有無數人屈服於命運,成為命運的奴僕。曾國藩在拯救自己命運的時刻,從不把任何問題簡單化,而是以一種宏大的氣魄,精細的手段去完成自己設計的一個個人生計劃。他注重圍繞一箇中心點,多面出擊,在最有效的時間裏,尋找到最有效的突破點,故成別人難成之事。在曾國藩看來,拯救命運的學問,就在於“主動”兩字上。一個人只要有主動,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四、為政掌權的學問:牢記“在其位,謀其政”之訓。
  成功是一回事,怎樣成功又是一回事——前者是結果,後者是過程。一個人一旦心想事成之後,例如可以有為政掌權的資本,那麼,就會出現更多的難題,而且,每一個難題都是一門等待研究和解決的學問。要不然,中國古代為何有一部部政鑑,臣鑑之書呢?這個問題想不透的人,絕對做不到“在其位,謀其政。”對於曾國藩來説,居官之學是他為政的“重頭戲”,他根據自己連升三級的親身體驗,總結出了一套關於“耐煩”,“勤事”,“清廉”,“厚民”的官學,曾國藩的為政掌權學問可歸結為三個字——“做好官”!

五、用人有道的學問:一個人永遠成不了大氣候。
  怎樣用人特別是怎樣用準人,學問極深。不善用人者,抓住一個是一個,用了他,就要把他累得半死,這是世上最差的用人術;善用人者總是給人位置,給人權力,讓人心甘情願地去工作,去服務,這叫智者用人術。曾國藩用人的學問,是其人生成功術中重要的一門。他從不盲目選人,糊塗授權,而是睜大自己的一雙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後在用人”的方法。該避則避,該提則提,顯示出到位的領導才智和管理才智。他之所以這樣做,關鍵是因為他明白:一個人永遠成不了大氣候,須借人聯合打天下。這就叫善用人的聯合學問。

六、善於交際的學問:善於挖掘潛在的力量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説:“交際的學問妙不可言,只有做到了的人才能知道其中潛在的力量是多麼巨大!”所謂妙不可言,不是真的不可説,而是需要讓明白人去説。不難排除,有些不善交際的笨拙手,根本不善於經營自己的人事關係,甚至還可能毀掉已有的“關係網”,從而讓自己身陷被動;高明的交際專家總是這樣——“團結一切可能團結之人”,在最廣的程度上贏得好人緣。曾國藩的交際學問是:放開手腳,坦誠相待,把陌生的力量變成朋友的力量。這就是説:曾國藩特別明白交際與回報的關係與學問——“要想讓別人認可的,必須先認可別人。”

七、藏露進退的學問:天天都做一個明白人。
  在動物世界中,我們常可以看到獅、虎、豹、鹿、牛、馬的藏露進退之功,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獵獲對象或保住身體。這個淺顯的道理,在人與人之間的攻守中,同樣也有,並且還有一堆學問。藏露與進退之學的要點在於:不善藏,則露鋒芒,會易折;不善退,則必冒進,會易敗。曾國藩在這方面的學問絕對不淺,他最忌諱讓自己身心暴露太多,進攻太過,善於在暗處較勁,從而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他的這種道術,可以講爐火純青,特別在人生的關鍵時候,能夠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做到以藏代露、以退為進。此等學問決定了曾國藩為“中興之臣”。

八、以學養身的學問: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於“養心”兩字。
  “學問”兩字,當然與讀書有關。書是每個人永遠讀不完的學問之課。可惜的是,有些人嘴尖皮厚腹中空胸無點墨,只憑小聰明辦點小事;有些人則以讀書為看家本領,修養身心,調節心態,以平常心應對天下事。曾國藩作為“桐城派”的一大家,儒學功底深厚,又悟老莊精神,養成了每天必讀經書的習慣,這個很好的習慣滋養了他人身地最大的學問,懂得人生最高的境界在於“養心”兩字。的確,曾國藩在以學養心方面為古代官吏之大成者,並真正做到了每日養身。請大家記住:人生之最大學問不在於獲得金銀財寶,乃在於養心養身。

遺囑原文
  日課四條,同治十年金陵節署中日記。

一曰慎獨則心安。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
  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悦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
  凡人之情,莫不好易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曾國藩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勉。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歷歷不爽。為一身之計,則必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舟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見棄於時,飢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汝及諸侄輩身體強壯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悦神欽而後有駢集之祥。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儆惕,亦補昔歲之愆;並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地位影響
  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樑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曾國藩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説)“三不朽”之説,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朝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網羅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祕訣。

深刻影響數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説)之人”。《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説:“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説,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