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青海漢族民間小調?青海民間小調的起源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3.04W

青海民間小調是我國漢族民族歌曲的類型之一,它是指流行民間的一個歌曲小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傳承形成的。青海民間小調起源於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抒發情感的一個方式,寄託着人民羣眾的嚮往,深厚青海百姓喜愛。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小調很好奇呢?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是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一般指流行於城鎮集市的民間歌舞小曲。經過歷代的流傳﹐在藝術上經過較多的加工﹐具有結構均衡﹑節奏規整﹑曲調細膩﹑婉柔等特點。民間俗稱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謠﹑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時調﹑絲調﹑絲絃小唱等。

什麼是青海漢族民間小調?青海民間小調的起源是什麼?

2011年,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經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青海省西寧市申報的青海漢族民間小調經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色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是中國民歌體裁類別的一種。 小調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種統稱。小調又稱“小曲”、“俚曲”、“時調”等,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因有職業藝人與半職業藝人的傳唱,並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而加工提煉的成分較多,詞、曲即興性少,較定型化,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調相對來説流傳面較廣,遍及城市和鄉鎮,其內容廣泛涉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農村小調以反映農村日常生活,特別是反映農村婦女的愛情、 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調則涉及城鎮小 手工業者、商人、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娛樂嬉戲、自然風光、生活知識、民間故事等。小調錶現感情細膩曲折,形式較規整, 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按照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小調分為抒情歌、詼諧歌、兒歌和風俗歌四類。

小調多數屬 分節歌形式,一曲多段詞,常採用四季、五更、十二時等時序體,多側面、較細緻的陳述內容。為適應多段詞的需要,其曲調則概括、凝鍊地表達某種情緒(或柔美、或哀怨、或歡快),曲調性強、旋律流暢、婉轉曲折,旋律線豐富多變,表現力強。青海眉户的演唱,與秦腔有所不同。在青海演秦腔,全用陝西秦腔的唱腔、音樂、作工,往往請來“秦腔正宗”師傅作指導。而眉户戲則糅進了濃郁的地方風味,特別是吐詞造句、念唱道白用的青海方言,吸收了眾多的民間小調、平絃音樂等,更加受到青海羣眾的歡迎。

歷史淵源
  小調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廣泛。它不受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和具體勞動環境的制約﹐它所反映的不僅包括農民﹐而且還有城市小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藝妓﹑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種階層的愛情婚姻﹑離別相思﹑風土人情﹑娛樂遊戲﹑自然常識﹑民間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

小調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詩經》中的某些敍事性篇章,已經孕育了這一體裁的某些因素。漢代的相和歌就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一類的歌)有明顯不同,相和歌可以説是小調的源頭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從中可以看到後世傳播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至隋﹑唐之際,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選擇﹑提煉﹐而成為説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稱為 曲子,它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後,伴隨着中國城鎮經濟的日益繁榮,小調也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成熟階段。一方面﹐從廣大農村傳入城市的許多民歌曲調經藝人演唱﹑加工而變為小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興起的小令﹑散套﹐在傳播過程中﹐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而逐漸同體式嚴格的南北曲分道揚鑣,變為一種通俗易懂﹑流暢優美﹑仍保留着曲牌名稱的小曲。

小結:現如今文化交流越來越趨於全球化,很多民族歌曲開始慢慢的和流行歌曲相結合,外國歌曲也在我國廣泛傳播。但是相比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來看,民族歌曲更具有生命力,經過長時間的流行傳播不會像快餐式歌曲一樣消失殆盡,它是我國曆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者。

你可能也喜歡
  漢族的圖騰是什麼
  漢族男和回族女結婚好麼?
  漢族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最全最完整的漢族的風俗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