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民間舞風格特徵都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5.91K

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人口在中國為數最多,漢族文化非常有豐富。那麼關於漢族的民間舞蹈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漢族有哪些的特點呢?帶着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漢族民間舞風格特徵都有哪些?

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的有龍舞、獅舞、燈舞、綢舞、秧歌等等。現經專家整理加工已進人課堂的有東北秧歌、雲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東北秧歌是我國東北三省廣大地區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形式,以熱情火爆、幽默風趣著稱。東北秧歌有“高蹺秧歌”、“二人轉”、“地秧歌”三種形式。東北秧歌的教材以“高蹺秧歌”為基礎,吸收了“地秧歌”、“二人轉”中的舞蹈成分,既保持了來自高蹺的“眼勁”動律和“穩中浪”的審美特徵,又把藝人的表演精粹昇華為“步法”、“手絹花”、“鼓相”等單元訓練和典型的表演組合,成為系統的民間舞訓練體系,受到了國內外人民的喜愛。

東北秧歌的審美價值,體現在以下這些具有風格特色的舞態、律動、節奏、道具使用及音樂伴奏和秧歌隊形中。

1、東北秧歌體態的基本特徵:始終保持前傾,出腳時,踢抬有力,收回時,落地快而紮實,使膝部規律性的頓性和手絹花翻轉時的爽利結合起來,形成了東北秧歌特殊的體態律動,即人們稱之的“口良勁”,這種“眼勁”與本地人民剛強不屈的性格相吻合。東北秧歌的體態特徵與原來秧歌表演中踩高蹺的動作技術亦有關,

2、東北秧歌律動的基本特徵:高蹺,不僅是形成舞蹈體態特徵的原因,同時也是形成秧歌律動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律動表現在“走相”、“穩相”、“鼓相”及手絹花等主要動作元素中。屬於“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後踢步、旁踢步、顫步、頓步、自由步等,這些舞步的動律大多不太強烈,動作幅度不大,表現出穩重、健壯、大方、開朗、淳樸、豪爽之風。“走相”裏還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現的則是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給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裏的走場步,是一種流動步伐,該步伐不同於中國古典舞的圓場步,特點在於其動作膝步鬆弛、腳腕略勾、後踢、落地同時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帶有“襯勁兒”的一步一頓的動感特點;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來,舞蹈表演中在這種步態中變換各種路線,兩者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灑脱、流動的美感。

“穩相”在秧歌中稱為靜態性動作,這類動作穩而俏,有着把外在動作瞬間轉化為內在節奏的動感,給人以既穩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見的舞蹈動作有:單扶肘、胸前立掌、雙扣手等。

“鼓相”是表達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運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動作多由叫鼓、連鼓、翻身、鼓相組成,是一個綜合體。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動作的典型性。

除以上走相、穩相、鼓相外,東北秧歌的手絹花更是豐富多彩。手絹花動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纏花、蹺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幾十種,還有上旋花、頂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迴旋花等高難度舞蹈手絹花技巧。如榮獲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特別獎的羣舞《絹花》紅、黃、藍、綠色的手絹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雲,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後、頭頂、肩側、肘旁、膝下、懷中、腰際、背脊、面龐到處閃耀開放,使整個舞台呈現出翻飛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拋出一丈多遠後如魔術般又回到演員手裏的迴旋花,更是妙不可言。

3、東北秧歌的節奏特點:其節奏特點在於體動節奏和音樂節奏通過錯位形成一種節奏落差,它具體表現在東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着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形成了該民間舞韻律特點—哏俏勁。

4、東北秧歌的音樂特點因其多樣的節奏變化和豐富的曲牌傳送多樣的感情,因而使得東北秧歌舞蹈感情豐富、性格多樣。

5、東北秧歌中曲直交錯、點線分明的各種場圖是東北秧歌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極高的欣賞價值。就形態而言,有一隊舞者舞成的“龍擺尾”,有兩隊舞者舞成的“二龍吐須”、“剪子鼓”,有四隊舞者舞成的“雙蒜瓣”、“四角花”等。東北秧歌的場圖講究對稱、對比、均勻、統一,並且注重從生活原型中捕捉形象,“盤腸場”、“葫蘆場”、“編蒜瓣”、“卷白菜”等等都是如此。豐富的場圖變化使舞步顯得更為變化多端。正是這些藴藏着無窮意趣和宏大氣勢的流動線,使得東北秧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它真正體現了中國藝術特有的藝術線條美。

雲南花燈是雲南省的漢族民間舞,流傳在雲南玉溪、篙明、彌渡、羅平、建水等地,以優美輕盈著稱。傳統的花燈歌舞表演形式有三種:一是集體花燈歌舞,二是情緒性的集體歌舞,三是情節性的花燈歌舞。欣賞雲南花燈應注意把握以下風格特徵1、雲南花燈歌舞體態的基本特徵:身,自然搖動,如柳絲飄動;腳,不勾不蹦,自自然然地抬起悠出。

2、雲南花燈歌舞律動基本特徵:人們常言“不威不成燈”。“威”即扭動。“威”則是雲南花燈歌舞律動的最基本的風格特徵。雲南歌舞中的“威步”,在行走時兩胯自然地左右扭動,則是其律動風格的最突出的呈現。

“威步”的律動特徵源於生活,據説是從勞動者挑擔行走田埂、坡坎或泥濘道上時,為了平衡身體,利用兩胯扭動穩定重心而提煉的。

在舞蹈表演動作中,“威”按其動勢的幅度、方位、形態等不同的特徵,大體可分為小崴,正崴,反崴,柔踩步等。

口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律動。它是在雙膝自然略屈的基礎上,一膝向另一膝靠向另一膝移動重心,胯向上劃個小的上弧線而形成的。其特點,與崴步相比,胯需要更大一些,尤顯輕巧而活潑。其動作有:小崴團扇、小崴放扇、小崴別扇等,這些小崴舞步在雲南花燈歌舞中,多用於流動或走場中。

口正崴:它在動律上恰恰與小崴相反,它經過一條下弧線,有明顯向上的特點,給人樸實大方的美感。正崴多用於舞蹈中板,常用的動作有:扣扇耳旁繞花,扣飄扇等。

口反崴:它強調橫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動作拉到盡頭,形成流動中的三道彎,給人們以悠然抒情的美感。在男性舞蹈中,常以小反崴為主要動律,特點是速度快,形成一種瀟灑又別緻的風格特點。

口花燈舞蹈還有各種跳和轉,跳有:跳劃步,金雞獨立跳步,跨跳步。轉有:花燈轉,抱推扇轉,低展翅轉等。

3、雲南花燈舞蹈技巧體現在扇花的豐富多樣,這是雲南花燈有別於其他漢族民間舞蹈的主要標誌。雲南花燈的扇花招式繁複,有70餘種變化。在舞蹈表演中常見的有:團扇、放扇、別扇、扣扇、劃扇、搬扇、抖扇等等,各式各樣的扇花在表演中,還有種種韻味要求,如團扇必平,扣扇必立,飄扇必飛,劃扇必晃等,絹花扇子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4、雲南花燈歌舞風格是由花燈音樂決定的。花燈音樂多屬小調,音樂規整、輕快、跳蕩、動感強。當音樂響起,演員就會情不自禁地“崴”起來。如“梁祝小唱”、“倒採茶”等歡快跳躍的音樂節奏,會引發“提時小崴”、“吸跳步”、“快平崴”等活潑靈巧的舞步;“綠柳陽”、“滴水調”,會引來悠揚的“船步”;“玉溪採茶”,則招至“吸腿崴胯跳”、“一拍手轉身”等粗獷奔放的動作。這些都説明了花燈音樂對花燈歌舞律動形成的重要性。

口從節奏、律動、音樂和情感特點等方面來欣賞雲南花燈舞,不難看到它所呈現出的一種獨特的美感特徵,即其女性舞蹈表現出內秀、淡雅,具有南國的清新風格和恬靜的心理特徵,區別於熱情火爆的東北秧歌和婀娜多姿的花鼓燈;男性舞蹈則區別於蒙古舞的剿悍和鼓子秧歌的剛勁,展示出灑脱的美感。所以我們説,欣賞雲南花燈舞蹈,如同身臨其境遊覽四季如春、繁花似錦的雲南風光一樣,得到一種自然美的感受。

口產生於安徽省北部淮河兩岸懷遠、蚌埠、鳳台、淮南等地的花鼓燈,是中國漢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種之一。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相當完美的形式以及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它以其挺拔、秀麗、歡快、熱烈的風格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喜愛和國內外專家的青睞。口花鼓燈表演角色繁多,分工細緻。主要表演者的女角稱蘭花,男角稱鼓架子。解放前,蘭花也由男人扮演,那時的蘭花腳穿“木蹺”叫“掛墊子”,模擬小腳女人,後逐漸棄之。表演時手持摺扇手絹,或擊打小銅鑼。鼓架子分為大鼓架和小鼓架子,前者擅長上盤鼓的表演,表演者肩上頂着舞者,要頂得多,頂得穩,頂得久,需要有氣力和很高的技藝;後者專演小場,擅長武功技巧和身段表演。

口欣賞花鼓燈可把握如下風格特徵:
  1、花鼓燈體態的基本特徵:多具擰傾的特點。蘭花以擰、傾中的三道彎為特色;鼓架子在架式中的擰、傾是整體的暫時的偏離重心或略前傾,不成“三道彎”,有別於蘭花。

2、花鼓燈律動的基本特徵:梗,體現在腳步梗着走;擺,上身風擺柳;旋,拐彎靠着旋;彎,亮相三道彎。“腳下梗着走”,表現在舞蹈步法中,既膝部不能鬆,要控制住腳板,重心略偏後,走起來不飄,講究“梗”勁兒。“上身風擺柳”,舞蹈動作表現為梗的步法引起上身的擺動,同時帶動兩臂在體旁劃圈似地前後擺動,這在舞蹈動作“風擺柳”、“上山步”和“平定步”中表現得較為充分。“拐彎靠着旋”,表現在蘭花表演的連接動作中,各種拐彎要做到腳下溜得起,剎得住。“亮相三道彎”體現在蘭花亮相姿態:右腳前交叉點地,身體靠向右斜後方,腰部放鬆一邊順時單出胯,形成“三道彎”動態。

小結:漢族的舞蹈文化是非常豐富的,不論是扭秧歌或者是當地的特色的舞蹈。這些都是漢族的傳統文化,且這些舞蹈已經流傳非常久遠。

熱門標籤